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打通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跨媒介史学研究,戏曲图像研究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戏曲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戏曲图像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跨媒介叙事研究的新兴热门课题,对文学、哲学、历史乃至艺术学科的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价值,以"乐、图、文"三位一体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思想为切入点,探讨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互文关系,通过梳理国内当前戏曲图像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以期能够对戏曲史学研究的多元化、系统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剖析跨媒体传播平台。一方面因消费方式的革新取得了最新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因受众权力的变迁而得到强有力的动力支持。通过剖析跨媒介叙事对成人绘本内容生产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探寻成人绘本的跨媒介叙事策略。以喜羊羊这类绘本故事为例,除了保证一些连锁产品受众的一些原创故事外,还要保证整体故事的一个连贯性,才能够获得媒体整体体验度的增加。选择符合当下媒介融合背景的跨媒介叙事策略,是构建整体成人绘本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个性化、社交化是主流媒体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沙陶陶 《美与时代》2023,(3):115-117
在数字化时代,不同媒介相互结合与互动已经成为展览空间的必然发展趋势。结合中央美术学院跨媒介创意策展课题,探讨数字化时代展览空间不同维度的跨媒介性。就对象的跨媒介而言,主要是根据展览主题不同艺术领域的信息形成文本方案,并跨界转译至空间设计中。就叙事的跨媒介而言,指多感官、联觉体验运用于空间生成。呈现的跨媒介方面,主要是新媒介与新技术促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未来,展览空间的跨媒介创新发展将是多维融合的。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建筑空间历经"容"与"器"相互关系的演变过程,步入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叙事形态阶段,呈现了典型的跨媒介叙事特征。用户获得的不同层次的体验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共鸣式接受、身临其境和互动式参与。相应地,空间的叙事形态也分为三种类型:自然型、场景型和交互型。当代博物馆建筑空间强调交互型叙事形态的表达,即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注重体验深度、参与方式而非表述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逐步引导交互型叙事方式从初级的人机界面形态发展为身体的自然"延伸"状态,即以最自然的方式促成交互行为,它代表了未来展示空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四格漫画是一种图像叙事的微缩形式,它包含了视觉叙事的各种关键因素,基于这种形式的叙事训练是动画设计教学中一种有效而且易于执行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模式。四格漫画设计是图像叙事设计思维素养的一种有效的锻炼形式,运用四格漫画作为微动画教学的叙事基础训练是一种符合图像思维逻辑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图像进行完整情节叙事,避免拖泥带水、重点不明等经常性的错误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初步学会完整把握一段情节的图像叙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图像时代,图像叙事成为瞩目的焦点。连环画(小人书)是文本叙事和图像叙事结合的完美形式。图像叙事围绕文本叙事展开,图像对部分文本的理解和绘画方式的呈现,使观者进行反复、特意的停顿和凝视,这种观看体验有助于抽象地理解和感悟文本叙事,同时又带来视觉美感的体验。采用一定的叙事技巧绘制出丰富的艺术形象,展现绘画艺术美感,这是连环画艺术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晚清知识分子梁启超在探索“新”的社会制度、启蒙“新民”方面,展现了无比的热情.梁启超力求以“新”的形式,来呈现他对晚清社会走向“宏大叙事”的理解和定位.《新中国未来记》就是按照他的政治理想所想象和展开的,是他的“中国梦”.从该小说对未来国家的构想、小说叙事时间的表现和小说叙事的多重声音中,我们看到该小说集个人的政治诉求、国家政法制度与社会集体想象于一体,显示了政治小说的特有文体特征.因此,它是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例.同时,它也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梦”打开了一扇幻想的大门.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探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15年来国际心理治疗界出现一种由科学隐喻向叙事隐喻转变的潮流。它突出了心理问题的多维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强调整体联系的视角,与中国文化中的“大人”思想相契合。对叙事心理治疗做探讨,分为三个部分:什么是叙事心理治疗,介绍对叙事心理治疗的整体理解;叙事心理治疗的哲学渊源,介绍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伦理问题,探讨叙事心理治疗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权力关系与责任分布。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创立的理想社会,这一意象在不同媒介中得到不断丰富。而绘画则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的"桃花源"意象为题材,将文学符号转换为图像符号,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桃花源意象在新的媒介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内涵。具体表现在:文本与图像的呈现对"桃花源"意象发挥了"双向"锚定的功能,绘画对"桃花源"意象的单一呈现与连环叙事呈现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冲击与自我想象,画家通过现实生活内容和趣味的转喻对"桃花源"意象进行自我赋意。  相似文献   

10.
《周易》对《林兰香》叙事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兰香》是一部优秀的世情小说,它的叙事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它模仿《易经》,采用了以“数”谋篇布局的叙事方法.《林兰香》八卷六十四回,六十四是《易经》卦数之总.《林兰香》叙事以八回作为一个单元,每八回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或主题.这个故事或主题又往往孕育着与之不合谐乃至对立的因素.《林兰香》“倚数”结撰,其谋篇布局之法,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在艺术上则形成了“循环往复”之美.  相似文献   

11.
罗琼  蒋述卓 《学海》2006,(5):167-171
中国当代先锋作家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时间观,他们通过控制“叙事节奏”,使叙事进程变得缓慢;通过独特的“叙述时序”,表现现代世界的无序,及生活的不完整和不确定;通过“重复叙事”使叙述充满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原理 《美与时代》2006,(7):22-25
后现代电影并非一个电影类型,而是一种世界观,它具有“反叙事”的叙事结构,具有调侃性和解构性,暴力和性是其主要元素之一。电影的后现代话语自其产生即已融会于当代电影新主流话语庞大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等技术体系的助推下,网络游戏在20世纪末以其独特的魅力异军突起。它既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推手,又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表现,并展现出五大审美特征: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媒介数字化、审美主体间互动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网络游戏的这五大审美特征可以归为三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的角度而言,其呈现出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等特征;从审美客体的媒介的角度来说,审美媒介数字化特征明显;从审美主体间的关系来看,审美主体间互动性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4.
在图像盛行的媒介霸权时代,神性遭遇流放,被科技驯化的人类失去了对图像的敬畏之心,图像沦为了被动的工具客体。回顾圣像时代,图像同样免不了作为媒介的困境,但与现代不同的是,中世纪宗教语境中的图像,既被当成一种与文字具有相似功能的布道工具,也被虔敬地崇拜着。回归圣像时代,不难发现,圣像同它的表现主体(上帝)之间隐含着巨大的张力,由于图像所固有的被观看的特性,信徒在观看圣像的过程中,必然会迎来肉身之眼与神性目光的撞击。在双重观看的权力之间,在经历了两种目光碰撞后引发的战栗和"自我"的缺席之后,信徒们最终走向了圣像崇拜和圣像破坏的两极。  相似文献   

15.
辽宁本《洛神赋图卷》的叙事手法巧妙和图像意涵丰富,画家不仅擅于运用人物动态来塑造人物心理,也把握住了场景中静止与运动的关系,使画面的铺陈极富变化。此外,画家还试图在创作中表现出时空的观念,尤其是画卷末端描绘了曹植的"回首",它将整个故事的空间性串联起来,使观者的视线再次被拉回到洛水河边,带领人们重温洛河边上这段短暂而伤感的恋情。这种视觉的轮回方法,是中国古代图像叙事中常用的观看方式。  相似文献   

16.
美国电影《雨人》历年来备受观众喜爱,但对它的相关解读基本只聚焦在演员的演技、主角间的亲情关系、导演拍摄的画面等浅层效果的分析上,缺少从创意写作视野下的故事修辞、叙事等专业的媒介分析。电影《雨人》能成为经典影片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奇谲的情感隐喻、节制的视觉符号以及隐含作者的主题表达,而这些重要的影像媒介文化案例构成了《雨人》的情感方程式。  相似文献   

17.
杨炳钧  郑涌 《心理科学》2007,30(2):369-372
为了探讨时间表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叙事属性的判断,让66名博士生被试对12篇删除了明显时间概念词的叙事语篇(创造性与非创造性叙事各6篇)进行时间表征方面的评定,从而检验了“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概念在叙事语篇中的时间表征意义,以及存在的性别、年龄等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伤痕”、“反思”、“改革”文学为代表的新时期小说借助于现实主义美学原则,通过宏大叙事行为模式完成了“现代化/人”的双重话语建构,从文学角度给予历史、现实以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本质性的存在意义,从而确立了宏大叙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IPTV是“三网融合”的先行者和体现者,它改变了受众的收视行为,也使得众多国内外的调查机构投入到它的受众测量中。受众的测量困境、政策和内容管控、竞争态势以及自身限制为IPTV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但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IPTV今后将作为“三网融合”的最佳切入点继续融合下去,成为新媒介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何琪 《美与时代》2016,(9):70-71
超现实主义绘画营造了一个个深刻玄妙的"梦境",在战乱年代超现实主义画家以此梦境逃离残酷现实,而在数字时代,超现实主义绘画深受媒介创造的集体记忆影响,本文以达米安·洛布为例,具体分析其四个创作阶段的画面叙事手法和历史脉络,探寻其创作过程中与媒介景观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