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柏格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海峰 《现代哲学》2005,8(3):76-82
20世纪20年代,柏格森哲学曾在中国思想界人为流行,此时也恰好是现代新儒学思潮开始萌芽和兴起的时候,梁漱溟和熊十力均受到了柏格森思想的深刻影响。梁漱溟试图融合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观点,用以阐释和发挥儒家“生”之哲学的精义,以重建儒家的理想人格。熊十力则通过反省和比照柏格森哲学的生命观与自然观,提出了他对于生命本体的独特看法,从而创立“翕辟成变”的大化流行论和“默识证会”的直觉说。  相似文献   

2.
转识成智是唯识学的终极归宿,本文从转识成智的必要性、条件及内容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识”是有漏的带分别的认识,有局限、有染污,是成佛的障碍;“智”是无漏的超分别的智慧,究极、纯净,是觉悟之智;转识成智是唯识学的必然要求。转识成智既需要先天的无漏种子,又需要后天的正闻熏习,不具有普遍性品格,不是人人皆可成佛。转识成智的内容是转八识成四智,转得佛智即是成佛。文章还分析了这一理论对中国传统思想、乃至现代唯物论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古来禅宗门庭设施不拘形式,有小参,有晚参,有入室,有上堂,就连挂钟、上梁、生寿、荐亡等都要举行说法仪式,以彰显禅法第一义谛。如此种种都是为了引导禅宗学人确立正知正见,悠游于禅法大海;戡辩其所知所见所证正确与否。就象升堂说法的偈语一样:法眼龙象众,当观第一义,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相似文献   

4.
自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把德尔斐神庙中的一句题辞“识识你自己”奉为“爱智”者的格言以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人们转求认识主体的自身反省,关于人类认识的结晶物——知识的有关问题也愈釆愈广泛地被带入了哲学家的认识论反思系统中。柏拉图  相似文献   

5.
转识成智──冯契对时代问题的哲学沉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要回答时代的问题,都要表现时代精神。科学与人文、知识与价值、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是近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中西方哲学家们各抒己见,展开了长期的论争。在这种论争中,冯契先生以他独树一帜的关于“智慧学说”的哲学体系,通过“转识成智”的哲学沉思,为我们回答和解决时代问题,提供了富于启发性的新思路。           一冯契的哲学沉思是以对时代问题的体认为出发点的。但是,这种体认又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感性的层面来看,冯契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贡华南 《学海》2002,(2):42-47
近代以来 ,重建中国哲学的努力始终关涉着哲学方法论的探讨。牟宗三的智的直觉理论无疑是这种努力的自觉表现。同大多数的哲学家一样 ,牟宗三对此问题的追问一直以西方哲学为其参照者与对话者。具体说来 ,智的直觉概念的提出乃是基于康德的这样一个问题 :即理性存在者只具有直观现象界的能力 ,而没有直观本体界的能力。因此 ,我们对本体界一无所知。牟宗三则认为 ,人作为理性存在者不仅具有智的直觉 ,而且形上问题就是以智的直觉为基础而建立的 ;否定智的直觉 ,“不但全部中国哲学不可能 ,即康德本人所讲的全部道德哲学亦全成空话”① 。关…  相似文献   

7.
一、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成佛,始倡于道生。慧能六祖,实践其说,而建立顿悟成佛的一大法门,为后来禅宗代代相承不变的宗旨。佛是出类拔萃的智者,也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佛的成就如是伟大,为何可由顿悟而成呢?这是因为一切有情本来具有“佛性”、“本心”、“真心”、“如来  相似文献   

8.
转识成智     
《佛教文化》2007,(3):124-125
佛教的“转识成智”,是一种通权达变、灵活变通的智慧思想。比如从人生的“苦”中发现积极的一面,予以承担,并且从中解脱出来,转苦得乐。现代成功心理学的“挫折、失败正是成功的机遇”;“贫穷是发愤图强的催化剂”;把学习的艰苦和压力当作磨炼心志的甘露,开发学习潜能等。这就是转识成智。佛教的“转识成智”,与现代心理学的转视法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9.
李春颖 《哲学动态》2023,(3):39-48+128
心性论是宋代儒佛之辩的核心议题,本文以儒佛共用的概念“心”与“觉”为核心,从禅宗和理学两方面分析儒佛差异,重点关注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儒者在辟佛时所针对的禅宗思想和儒佛之辩的根本原则。在“心”与“觉”的问题上,儒佛之辩的重点在于觉、心、性三者的关系和理路,尤其是禅宗中以知觉为佛性的思想。是否向上一提,有超越“心”与“觉”的最高本体——天理,成为理学与禅宗的根本差异。鉴于程门后学中出现轻视形上本体,强调发挥心之知觉作用的思想倾向,与禅宗单讲觉、觉悟之心有相似之处,因而南宋儒佛之辩的重点转向了儒门内部的思想清理。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禅宗似乎越来越热。读禅书、谈禅理者有之,话公案、斗机锋者有之,迷顿悟、炼气功者有之……但依笔者所见,能够真正体悟禅宗之“真意”者似乎并不多见。这种“真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禅宗有关“平常心”的生存智慧。一般说来,宗教是注意解决人的心理问...  相似文献   

11.
徐东来 《中国哲学史》2005,10(3):95-100
佛教是任何一个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人都无法回避的内容.冯契先生在梳理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把那些可能影响人们思想的佛学理论进行了集中的阐述;他从把握性与天道关系的目的出发,对佛教"转识成智"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应用,完成了其广义认识论基础下由知识到智慧的哲学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其智慧学说与佛教"转识成智"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般若是诸佛之母”的思想,慧能的自性般若思想既为禅宗顿悟禅提供了本体性的理论支撑,也是其“一行三昧”等实践方法的依据,同时也指向了禅宗顿悟禅“刹那间,妄念俱灭”境界归宿。菏泽神会又援引《华严经》、《般若经》等,说明“众生本有无师智、自然智”,论证发挥慧能自性般若思想。慧能的本性般若思想,与儒家“性善”说及道家“自然本性”说有很大相通之处,并对陆王心学的“自心良知”说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让我们看一看哈维(Havet)先生所讲的最重要趋势的结果怎样,首先看他所谓“柏格森的精神实在论”的结果怎样。虽然这种哲学对于心灵解放有很大的贡献,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它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已经下了明确的结论,而这些结论是一个希望被称做柏格森学派的人所不得不采纳的。因此,严格说来,柏格森的门人是不多的。有几本专为研究柏格森哲学而写的重要著作;我们现在只提出其中的两本来。狄包德(Thibaudet)著的“论柏格森主义”  相似文献   

14.
自中唐开始,禅宗思想逐渐渗入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思维修”。禅宗的“自性论”,强调个体的“心”对外物的决定作用,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画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它的“顿悟说”,主张直觉式顿悟思维方式,沟通了中国古代艺术家整体性思维模式,对意境论、妙悟论等美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总之,禅宗促进了中国文人画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发了文人画艺术家的个性天地,使他们摆脱了承命之作的羁绊,达到精神与创作自由。由于禅宗的超然特性,容易与萧疏清旷的山水融为一体,因此禅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1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分析哲学思潮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大多数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前后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但维特根斯坦的美学却始终一致。其首要问题是一个划界的问题——和他的哲学划界的格式一样——为美学中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划出界限,如果将其表述得更具美学特征,则是在可批评的和不可批评的之间划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那些不可说的也即神秘的东西便是“界限”,它之所以是界限在于它给予了全部可能性而不是一种被给予的可能性。这种界限至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形式”(Logical form),逻辑形式使得世界这样存在着和这样被表述着;另一种是伦理  相似文献   

16.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并且从原理到方法上都有其特殊风格.而其他各宗各派呢,虽然都讲开悟,大多以为开悟是逐渐的,要依照一定的次第渐修渐悟.禅宗则主张顿悟,不论次第的.现在先就禅宗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7.
京兆荐福弘辩师承章敬怀晖禅,是洪州宗第二代京禅的代表人物。他与唐宣宗的问答录集中反映了他的洪州禅思想及其特点。他对禅宗的佛心论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智慧觉照为佛心,心者佛之别号,皇帝日应万机亦是佛心。主张顿悟需假渐修,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认为外教诸宗持经、念佛、持咒都是如来最上一乘,禅宗祖师契会心印,亦是佛之一化,实无一法与人。弘辩受长安政治文化的影响,既继承了洪州禅的思想,也发展了洪州宗京禅的思想特点和风格。弘辩在会昌法难之后,诏对称旨,既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也为洪州宗在京城乃至禅宗在全国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禅学思想更影响到后世。  相似文献   

18.
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柏格森的科学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初,柏格森成为风靡全球的哲学家。当相格森哲学传入中国时,曾经引起过一场著名的“科玄之争”。从这场争论的阵容和结局看,都是科学派以压倒优势取得胜利,柏格森从此在中国学术界留下反科学、神秘主义玄学家的印象。今天,当人们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重新审视这位跨世纪的哲学家时,发现当年那样强烈地批判经典科学的的柏格森,竟吸收了大量的科学成果,其形而上学的远见和求真精神,竟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相格森的科学哲学思想。一柏格森是一位对生物学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他起初深陷于斯宾塞的…  相似文献   

20.
说服的艺术     
说服的“说”有“劝说”和“辩说”之分,但二者又是分不开的。想劝而使人服.必须“辫”,辩明是与非、利与害、智与愚,才能达到劝之服的目的。这是属于启发、诱导型的说服。此法主要通过对比论证而立论,以不应该怎么样来显示应该怎么样。想辩而使人服,其目的也还是为了劝告、劝戒别人从善茹流,趋吉避凶,由愚向智。这是属于疏通、引导型的说服。不塞不流.不止不污。只有针对对方的思维误区,辨明正与误、真与谬,才能指点迷津,引之醒悟,导其转轨。此法主要是运用驳论.破而后立。总之,都要通过“说”。而说的艺术,实际上是思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