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年鉴2003>(2004)刊载了由陶伯特主持编辑的暂定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I.费尔巴哈"章新版编辑样稿,这一编辑思路也许在各个手稿的文献学分析上获得了成功,但在全书结构却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新世界观的内在有机联系.此版的编者们执迷于所谓的"去意识形态"的文献学解体,这最终将对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术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资本论》形成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阐发唯物史观的重要文本。这种历史观主要体现在共同体论、对比论、原始积累理论,这三者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然而涩谷版和陶伯特版都完全无视了的这种关联,割断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在编辑原则上都是不合理的。而广松版则把这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真正呈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内涵,这恰恰证明了广松版的编辑原则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广松看来,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从异化理论到物象化理论的范式转化,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恰恰就为这种物象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形成史上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初始地平:新版《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手稿)研究/张一兵//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1.7~19 “抽象——具体”方法之重构/林定夷//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1995,1.16~24  相似文献   

4.
自《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费尔巴哈"章的不同版本相继问世以来,这部经典文本愈益成为国际学术界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相关文稿遗存的历史问题较多且难以解决,因此在对文稿的理解及编辑方面出现了分歧。本文结合对2017年底出版的MEGA2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评析,对该章的主要作者、主要论战对象和主题、文本构成以及结构和排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考证、辨析和重释,通过确认由恩格斯所标注的文稿印张数码编序,提出了以文稿印张编序为原则来进行文本重建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5.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汪信砚,李志//哲学动态,2007.9历史与实践——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金崇碧//湖北社会科学,2007.9文本的命运(下)——《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聂锦芳//河北学刊,2007.5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性质的定位问题/王金福//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走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马克思对劳动的存在论阐明/刘兴章//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翻译与差异性: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一个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创立的哲学世界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恩格斯公开发表了第一个表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马克思合著了在其中正式提出“实践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表述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行为纪念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150周年,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江苏省哲学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社...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初的汉译本是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译本,关于郭译本的翻译时期问题,学界存在争论,笔者对比了《译者弁言》《郭沫若年谱》与1947年群益版《序》的记述,推测郭老1931年在日本千叶县的家中译完了此书。通过实例考察郭译本的译注、翻译术语与误译,发现郭译本的翻译底本非郭老在《译者弁言》中所称的梁赞诺夫版德文本,而是栉田民蔵与森户辰男翻译的,1930年作为《我等丛书》第4册出版的日译本,并提出中日学者在《费尔巴哈》章编译史研究中应共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唐正东 《学海》2007,42(3):17-24
本文通过对青年马克思的“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布鲁塞尔笔记”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曼彻斯特笔记”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相关著作的文本学考察,剖析了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其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实践”、“物质生产”等马克思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重新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正>在研究者通常的印象中,较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其他章节,"正面阐发"马克思、恩格斯见解的"费尔巴哈"章可能是最好把握和理解的了。然而,如果我们不是沿袭过去习见的那种抽象而宏观的研究方式,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笼而统之地涉略而不顾及细节,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学术讨论会综述宁梓(南京大学哲学系)为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写作150周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南京市社联、南京大学哲学系和江...  相似文献   

12.
“活动”是个常用的概念,可以泛指活物之运功过程。在马、恩的论著中,这个概念也是常常出现的。翻开马、恩选集第1卷,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处提到“人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理论的活动”、人们的“共同活动”、“历史活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生产活动”、“自主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人类学思想之发展可分为(1)哲学阶段,它稍早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巴黎手稿”为代表,肯定了人是一切社会形式的本质,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视作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本主义,稍晚则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摆脱了  相似文献   

14.
最近,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胡福明教授领衔编成并作序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它是为纪念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150周年而召开的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该文集汇集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部分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为文本支撑,通过对马克思、施蒂纳、费尔巴哈三人思想关系的细致考察,指出:其一、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危险所在,即马克思既要反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又要防止自己陷入施蒂纳的极端个人主义;其二、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迫使马克思改变自己的哲学立场,最后使马克思转而批判了费尔巴哈也批判了施蒂纳本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哲学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道路 /黄 森 / /南京社会科学 ,2 0 0 3.2马克思的哲学观 /侯才 / /南京社会科学 ,2 0 0 3.2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 /吴学琴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 0 0 3.1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王增蓉 / /南京社会科学 ,2 0 0 3.2哲学总论哲学、情感与精神的空间 /尚杰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 0 0 3.2 .2 0哲学之“是”与“应该”/孙伟平 / /学术研究 ,2 0 0 3.1哲学家的社会责任 /李文阁 / /学术研究 ,2 0 0 3.1和合历史哲学论 /张立文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三章第一节“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这样一段话:“‘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他们知道,这种对立(指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对立——笔者)只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边注",言简意赅,包含大量重要思想信息。注有"费尔巴哈"字样的"边注",其所注的正文部分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评,所指主要是费尔巴哈看不到自然界是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物,因而不懂得劳动实践活动在历史观方面的重要意义;由于费尔巴哈不懂得劳动实践活动的意义,使他看不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把历史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外;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针对的不是自然观问题,而是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其中,"边注2"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表现为:它全面概括了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思想历程;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人的类本质(即生产劳动活动)作了论证;进而揭示了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他们又强调,这里所说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第67、71~72页)这些话是针对当时德国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而说的,实际上表…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160周年和广松涉逝世10周年,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23~24日在古城南京举行.中日学者70余人与会,大家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作用、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当代争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