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莱布尼茨的自主的和神恩的和谐学说及其现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布尼茨在批判地继承笛卡尔和马勒为朗士身心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曾先后提出和论证了身心平行论、身心一致假说和前定和谐假说,以解决当时颇有争议的身心关系问题。然而,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学说并不局限于身心关系问题,它包容或涵摄单子之间的普遍和谐,一般意义上的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和谐以及自然的与神恩的和谐这样三个层次,有明显的普遍适用性。莱布尼茨强调和谐的两重性和统一性,认为和谐总既是自主的又是神恩的,而且和谐的这样两个层面又总是相互贯通、浑然一体的。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学说是以他的单子论及其相关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我们从他的关系理论、道德的必然性理论以及和谐的前定性观点可以较为准确又较为深刻地理解他所强调的和谐的自主性、和谐的神恩性以及这两极的一体性。他的这样一种和谐学说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向善论不仅在哲学一神学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现当代人类的一些精神病症,如人我关系上的无节制的个体主义,天人关系上的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社会心理上的厌世的悲观主义等,也有明显的救治功能。  相似文献   

2.
莱布尼茨是继笛卡尔之后近代西方哲学史另一位明确主张天赋观念说的哲学家。他在继承笛卡尔天赋观念说基本思想的同时,从许多方面对其加以修正和发展,从而使他的这一理论独具特色、且富有积极意义。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肯定,反而往往对其采取了较之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更为严厉的批判或更为彻底的否定态度。鉴于此,本文拟对莱布尼茨与笛卡尔天赋观念说之间的区别加以具体的分析、考察,进而从认识主体性这一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并确立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在西方认识论史上的地位。莱布尼茨…  相似文献   

3.
杨兴升 《现代哲学》2022,(2):112-116
无穷小量概念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同连续、不可分的点等概念有着内在的关联。对莱布尼茨而言,无穷小量概念不仅涉及其微积分的基础稳固性问题,也影响到其对“连续体迷宫”的思考,后者使他提出了单子论。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实体具有不可分性,且其知觉属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并符合连续律,因此,单子通过其知觉属性而具有某种连续性。莱布尼茨还通过前定和谐原则为单子的不可分性、单子知觉属性的连续律之稳固结合提供了保证,但也以知觉属性的连续律来体现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作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唯物主义虽然具有比较彻底、比较系统的优点,但也明显地具有机械论性质。一方面,他把物体的一切运动和变化都说成是必然的,从而根本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却又强调人及其选择的"绝对自由"。莱布尼茨依据他的单子论和前定和谐体系,指出霍布斯所理解和阐释的必然性是一种"盲目的和绝对的必然性",这样一种必然性一方面破坏了"道德的必然性"和"人的自由",另一方面又破坏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  相似文献   

5.
施璇 《现代哲学》2023,(1):102-110
在笛卡尔的哲学中,物体是实体吗?这个初看似乎极容易回答的问题其实相当棘手,棘手之处不在于实体概念而在于物体概念,因为笛卡尔对物体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般物体”与“个别物体”。两者的含义以及形而上学地位并不相同,难道它们同样都是实体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对笛卡尔物质性实体的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前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唯有“一般物体”是实体,而后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个别物体”是实体。这两种解读严格说来都不成功,它们要么有着不可弥补的文本漏洞,要么有着难以回答的理论难题。两种解读之间的冲突其实源于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自洽,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之争恰好揭示出他的物理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裂痕。笛卡尔所设想并提出的“普遍科学”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物理学,但他为之打造的形而上学仍然沿用了部分旧术语,并部分采纳了这些术语所蕴含的本体论框架与原则,造成其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不适配。为当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打造适配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哲学一直为之努力但尚未完成的重任之一。这从来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本文所揭示的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融贯就是一则示例。  相似文献   

6.
"自因"概念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通过自因概念,笛卡尔批判了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并且建立了以动力因意义的因果性原理为基础的现代形而上学。通过对笛卡尔自因概念的继承、批评和修正,斯宾诺莎进一步否定了上帝相对于自然的超越性,把上帝等同于自然,并且看成是唯一的实体。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现代形而上学之中,上帝作为自因不仅是一种无限的力量,而且符合因果性原理。但是,笛卡尔和斯宾诺莎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自因概念的逻辑和哲学困难。  相似文献   

7.
试论莱布尼茨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综合王致钦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最后一位唯理论哲学家。以往对莱布尼茨的评价,通常认为他作为一个唯理论者,试图把唯理论和经验论调和起来,找到一条介于笛卡尔与洛克的理论之间的中间道路。本文试图从正面肯定这种“调和”的努力,视其为...  相似文献   

8.
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时而说上帝是骗子,时而说上帝绝不骗人,他的真实态度到底怎样?本文大致梳理了《第一哲学沉思集》的整体结构,仔细辨析了在各个沉思中上帝所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笛卡尔的科学思想,最终得出结论:《第一哲学沉思集》中其实有两个上帝,前一个上帝是阻碍人类探求自然真理的骗子,后一个上帝则是笛卡尔找来的人类理智的忠实同盟。  相似文献   

9.
江威 《哲学动态》2023,(2):81-89
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尔普遍怀疑的产生及克服都取决于他所持的特定上帝观念;就清楚明晰的观念而言的真理标准和上帝存在之间的循环论证,也产生自笛卡尔未能恰切地认识上帝观念之优先性。只要我们有关于上帝的真观念,便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普遍怀疑,进而也不会有对其的所谓循环解答。也就是说,笛卡尔的真理标准是第一位的,神的观念是从属于这一真理标准的(尽管这个标准必须进一步被澄清)。因为该观念的优先性在于知识的内容,而非知识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斯宾诺莎看来,怀疑就其本性而言不可能作为方法;真正的方法论首先在于辨识真观念,因为唯有观念自身的力量可以揭示怀疑和确定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马里翁认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体—神学—论思想,一种以自我为基础(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cogito,ergo sum"),一种以上帝为核心(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sum,ego existo"),前者是一种并不完备的形而上学,后者则展现了笛卡尔的一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但是,关于笛卡尔的这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体系,马里翁在其《笛卡尔哲学问题:方法与形而上学》和《笛卡尔哲学问题II:自我和上帝》中分别给出了两种并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大体上认可马里翁的第一种解释,同时应该对他的第二种解释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1.
亚伯拉罕的上帝作为超验的神圣位格,是在历史中自我启示的上帝,是立约、呼召与拣选的上帝;笛卡尔发动了一场以上帝为对象的哲学-神学领域里的“君主立宪”式的革命,上帝这个名称和位置依然保留着,也就是说,上帝依然是完美、绝对、无限等,并且上帝依然通过它象征性的最高权力,维持着笛卡尔整个形上体系的完整和统一,但是,上帝和人都要受到逻辑必然性这一“宪法”的束缚.这一笛卡尔革命对于造成“上帝之死”这一现代性事件是不无干系的.  相似文献   

12.
对前定与自由关系的一点认识陈雨东学习了伊斯兰教著名教义哲学经典《教典诠释》后,我对真主的前定与人类自由之间的关系有如下认识和体会。《古兰经》谕示:"真主创造你们,和你们的行为。"(39:96),又曰:"真主是创造万物的,也是监护方物的。"(39:62...  相似文献   

13.
对前定与自由关系的一点认识陈雨东学习了伊斯兰教著名教义哲学经典《教典诠释》后,我对真主的前定与人类自由之间的关系有如下认识和体会。《古兰经》谕示:"真主创造你们,和你们的行为。"(39:96),又曰:"真主是创造万物的,也是监护方物的。"(39:62...  相似文献   

14.
可设想论证是对笛卡尔心物实在区分论证的传统理解,但是笛卡尔研究者们对此提出质疑,并发展出多种新解释方案。通过综合考察这些解释方案和对笛卡尔文本的细致分析,本文提出如下观点:笛卡尔哲学中存在的"本质统一性论题"和"实体-基本属性同一论题"规避了"基于无知"的指责;而笛卡尔关于"实体与样态之间是可理解关系"的思想则规避了"可设想性蕴含可能性"的指责;因此,笛卡尔的心物区分论证是从认知状态推出逻辑可能性的论证,但并非可设想论证。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在1630年提出了"永恒真理的创造"学说,并终身坚持。这一学说指出,形而上学、逻辑学、数学等学科最首要的真理是上帝所创造并保存的,上帝还保证永恒真理的不变性。然而笛卡尔却在同时坚持认为上帝是无限而不可理解的,对其所创造的永恒真理持有完全自由与无分别的态度,这样一来,这些真理的不变性又遭到了威胁。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笛卡尔永恒真理学说的内在悖论。本文认为笛卡尔一共进行了三次不同的努力,即诉诸上帝的单纯性与统一性,诉诸上帝的完满性,以及上帝作为自因的学说,来应对上帝的无限性、不可理解性与永恒真理的不变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这说明笛卡尔一方面试图提高上帝相对于人类理智秩序的超越性,另一方面又试图将上帝作为这一秩序的保证者。因此这三种解决就是笛卡尔试图把不可理解的上帝不断重新拉回人类的理智秩序之中的努力。这是笛卡尔不可能完成,但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在1630年提出了著名的"永恒真理的创造"学说,并坚持终身。这一学说指出,永恒真理,即形而上学、逻辑学、数学等学科的最首要的真理是上帝所创造并保存的,上帝还同时保证永恒真理的不变性。然而笛卡尔却同时认为上帝是无限而不可理解的,并对其所创造的永恒真理持有完全自由与无分别的态度,由此这些真理的不变性又遭到了威胁。本文通过分析这一学说中上帝的创造、永恒真理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永恒真理的永恒性与不变性的含义而揭示了这一悖论的内在含义。对于这一悖论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笛卡尔哲学中上帝维度的复杂性,并能够反映笛卡尔将传统神学论题转变为现代形而上学的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现代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独断的外在实体,而是无需前提设定而直接自明给予的自我意识。自我主体问题成为连接笛卡尔和康德的一个核心问题。笛卡尔哲学的起点是我思故我在,康德哲学的核心是先验主体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康德通过对笛卡尔自我实体性的批判而把自我逻辑功能化,  相似文献   

18.
笛卡尔摒弃经验主义道路,否认无限来自有限之物的不断添加,而认为无限观念(上帝观念)验前地先于一切有限观念。在上帝是自我思维本身的条件这个意义上说,笛卡尔的上帝观念说可谓是后来超绝哲学的理论先驱。结合精神分析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见,人类精神总是处于缺乏(受到缺乏的诱惑)与欲望(总是要去认识更多东西)的张力之中,而正是其中的动力性促成了上帝观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笛卡尔摒弃经验主义道路,否认无限来自有限之物的不断添加,而认为无限观念(上帝观念)验前地先于一切有限观念。在上帝是自我思维本身的条件这个意义上说,笛卡尔的上帝观念说可谓是后来超绝哲学的理论先驱。结合精神分析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见,人类精神总是处于缺乏(受到缺乏的诱惑)与欲望(总是要去认识更多东西)的张力之中,而正是其中的动力性促成了上帝观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体系,在苏联文献中一再详细地阐述过。但是,莱布尼茨作为一位社会思想家却很少为我们读者所了解。其实,社会政治问题在莱布尼茨的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至有些历史学家首先把他看作是一位政治家,而后才是哲学家和数学家。然而问题决不在于在莱布尼茨的遗著中政治和哲学各占何“比重”,问题在于政治和哲学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莱布尼茨的社会观点是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像这样抽象的哲学著作“单子论”和纯粹神学的论文“神正论”,都有其“实用”的社会目的,都是与莱布尼茨的政治纲领相协调的。本文就是打算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和社会的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