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间美术是中原文化中最朴素、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形式,它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并有其强烈的历史传承性,是我们伟大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表现,其形式丰富多彩,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我们通过分析民间美术产生的渊源和视觉表象,探询和认识中原民间美术审美意蕴和审美精华,阐述河南民间美术的形态、现状及对其传承与保护的措施,从而对民间美术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丰富的中国民间美术文化不仅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充分彰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而随着历史的推移,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原生态的民间美术文化逐渐萎缩,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传承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立足于当代,如何实现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传承,在保护民间美术的同时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赋予民间美术的元素以新生,进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这一文化的价值,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原美术(包括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原文化之硕果。文章通过对中国美术史料的分析得出,"中原画风"源自唐宋时期"南北二宗"(1)中的"北方画派",是中原画派或北宗画派的主要创作风格,认为"中原画派"即"北宗画派"的传承,"中原画风"即"北宗画风"的发展。重塑中原画派、创新中原画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文化高地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作为河南当代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很多小说在当代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长篇小说<羊的门>所描绘的呼家堡四十年的社会风貌,既是现代中原社会生活的写照,更是中原数千年历史文化进程的高度浓缩.在呼家堡这一世界里,极其鲜明地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质.一方面是专制文化无时无刻、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地施虐,一方面是受虐中毒而不自觉、个人意识泯灭、煮豆燃萁、人人自危.作品由此挖掘出孕育千载的中原传统文化骨髓,展现了作家对中原历史与文化,对中原民众性格刻骨铭心的反思.哀悯、愤懑、困惑、批判,组成了作家复杂而凝重的文化感情交响曲.  相似文献   

5.
中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山水画家,如吴道子、荆浩、郭熙、王诜、李唐、王希孟等人,这些大师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一、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时期 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也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和北方水墨山水画派的成熟时期。中国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之前,确立了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原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山水画家,一位是唐朝的吴道子,中国山水画的创始人。另一位是五代  相似文献   

6.
河南传统美术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代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独特的中原传统美术文化日趋被外来的各种艺术思潮、文化观念所侵扰、解构和分离,以至陷入濒临灭绝的窘境。通过对河南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原文化的凝聚力,而且对创建有鲜明中原美术文化特色的现代河南美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也是加快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十分必要而又意义深远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美术所面临的现实是传统绘画的观念、工具和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盛行的形式主义对当代艺术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西方现代艺术挑战的严酷形势下,不能构筑起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体系,致使中国当代美术一片混乱。加之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强势影响和中国复古思想的再度升温,使许多当代艺术家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中国美术事业深感困惑。所以,中国亟待建立当代美术体系,重建美术秩序,发展和传承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如何使中原佛教文化资源有效转换成现实的文化软实力,如何让中原佛教文化发挥特有的号召力、说服力和吸引力,使之在"一带一路"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绽放光彩,通过对中原佛教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其佛教文化价值的深入调查研究,有利于将历史建筑风貌与当代人文景观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其整体重建、保护和利用开发。  相似文献   

9.
"中原书风"是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依托,以雄强拙厚的书风为共同旨趣的地域书风。文章主要从"中原书风"概念的提出和形成缘由、"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的优缺点以及"中原书风"在当代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中原书风"在当代书法艺术中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院派在当代的艺术思潮中逐渐隐藏于锋芒的背后,新生代的艺术层出不穷,但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却是生生不息.当代艺术家、评论家和大众常用举办画展等方式回顾学院派美术的真实与典雅.当代的很多国内外学者和著名作家都曾对学院派的艺术历程和发展做出过总结,包括总结17、18世纪美术史的书籍虽都有一定的研究,但仍有一定的空白需要填补.比如沙龙与学院派在发展上是相互依存的,在艺术史的舞台上也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更是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讨论的学院派美术与沙龙的艺术影响,是对两者发展成熟过程中相互之间影响、作用的总结,更是对艺术的影响做一个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美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从西学东渐到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在近百年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中,可以说是传统美术、西方美术、新兴美术三者之间的长期并存。但在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美术逐步西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回顾百年美术发展史,重拾自身话语权,建立中国自己的评论价值体系,铸造中国气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民族民间美术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民族民间美术研究得以复兴;20世纪90年代,研究向系统性、学术化方向发展;21世纪以来,民族民间美术理论研究得以深化、拓展。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既有理论上的探索,又有具体的实践措施,并逐渐与当代设计艺术并轨,以一种互补性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术教育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画也是我国主要的文化代表,它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在不断融合当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时进行了寓意的延伸。美术教育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主要就当代美术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自主性表达"是美术理论研究和发展中需要重点强调的问题。我国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存在显著问题,基于问题讨论构建"自主性表达"策略,对我国美术文化发展、推动美术理论探究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立足于我国美术文化优势,分析我国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缺失原因,提出我国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策略,旨在真正重建本土文化家园,确立鲜明形象,构建中国本土的当代美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十八世纪初,由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提出的诗性思维,曾给西方艺术发展以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对于当代中国绘画来说,正面临着一个多元化的发展环境,有必要通过对诗性思维的研究,重新思考价值取向、创作技法、审美特色和批评美术,由此获得对当代美术创作和发展更加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面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面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趋向,我们有必要从当代美术研究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当代美术研究本身予以批判性的审视,在反思中寻求中国画发展的话语体系、理论基石与最终出路。最后,我们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写生与美术创作作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二者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写生的积累与沉淀,能够进一步丰富美术创作,反之,美术创作层次的提升对写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写生的发展。在现代美术作品创作中,采用了图像与现成品,并对观念的创意性加以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消除了绘画性在平面视觉艺术上的作用与价值,然而,写生的本质意义与价值正是对绘画性在当代美术作品创作中的再次运用。因此,基于对现代美术创作的了解,对写生对美术创作的作用进行探讨,以加强当代人们对写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学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美术基础教学改革是高校教改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当代北方普通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解析,探知了北方普通高校美术基础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继而使中国高校的美术基础教育成熟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美术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人们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形式的存在,是历史发展的结晶。将民族文化有效地融入到高校美术教学活动中,在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一直都是高校美术教学的重难点。文章以高校美术教学和民族文化传承为研究出发点,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究了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长期混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政治上的不稳定,给全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却有很大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宗教作为唯一精神支柱,这就给佛教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土壤。因此,佛教壁画的内容与形式美就赋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佛教壁画的装饰性表现了人们对于佛教文化艺术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与广泛地接受。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极为活跃,其中主要的活动包括开凿石窟绘制壁画、建立寺庙、雕刻佛教造像等。由于佛教是从中亚地区传入我国中原的,所以,石窟的开凿也是在这条路上最先开始的。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的装饰性是对文化吸收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