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取向、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就助人行为来说,其中既包括自愿帮助他人、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甚至要排除做好事的想法)的利他主义行为,也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所以,亲社会行为是个连续体——从大公无私的利他主义行为到由自我利益驱使的助人行为。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主义行为的大量研究,主要侧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决定因素:亲社会行为受情境(他人在场、环境条件、时间的紧迫性等)、助人者(人  相似文献   

2.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理论解释和一些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他们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品德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始于60年代末,近年来倾向于多因素的实验研究.国内有关此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更为罕见.  相似文献   

4.
敬畏是一种对浩瀚的刺激以及现有心理结构无法适应的刺激的情感反应。大量实证证据显示,敬畏可以促进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至于其中的心理机制,小我假说认为,诱发敬畏体验的浩瀚刺激会导致自我的渺小感,推动个体的注意力从自我转移至他人,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真我假说则认为,敬畏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注意力从日常的世俗关注向更大的精神存在转移,激发了个体对其真实自我的追求,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小我与真我假说可以在“大二”框架下进行整合,即敬畏在自我的能动维度(真我)和共生维度(小我)上通过两条平行的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未来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敬畏的亲社会效应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促进捐赠等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措施,以期为第三次分配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心理学方案。  相似文献   

5.
权力,作为一种不对等的资源掌控,受到个体当前目标的影响,既可能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也可能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其中,选择性注意与社会距离在该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实际中,可以从个人、制度及文化三个层面提升高权力个体的亲社会导向目标以增加其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应探讨不同权力类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重视区分权力与地位的不同作用,加强对文化等因素的关注与研究,并进一步从群际角度探讨权力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表现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其影响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以大学生和二、四、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受助者结果类型(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vs.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对亲社会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1)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条件比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条件诱发成人更高的亲社会意愿和行为;(2)六年级儿童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的亲社会意愿更强、情绪更积极;(3)相对于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二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帮助他人获得积极结果。这些结果说明受助者结果类型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表现(包括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意愿、亲社会情绪),并且这种影响因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成人和年长儿童表现出亲社会损失规避现象,年幼儿童则表现出相反效应。  相似文献   

7.
石荣  刘昌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8):1468-1477
亲社会属性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多数关于亲社会性的理论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人类本能地自私, 亲社会行为是对自私进行反思控制的结果。亲社会性直觉模型却提出了相反的假设, 认为在许多情况下, 亲社会行为不需要主动控制自私冲动, 它本身就可以以直觉的(或冲动的)方式出现。亲社会性自动化的行为特征、奖赏寻求的神经特征, 以及儿童亲社会性的早期发展都为亲社会性直觉模型提供了支持性证据。社会启发式假设可以对个体的直觉亲社会性进行解释, 并从情境和个体两个方面对影响直觉亲社会性的因素进行了预测。这不仅为研究者重新思考亲社会行为的根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也为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亲社会行为是指以牺牲自我利益为代价帮助他人的行为,按照损失利益属性,可分为时间亲社会行为、金钱亲社会行为。以往研究认为时间定价启动会导致个体减少亲社会行为,但是较少考察时间定价启动影响亲社会行为是否受主观社会阶层作用。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时间定价启动与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时间定价启动会减少亲社会行为;(2)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但无法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3)时间定价启动与主观社会阶层存在交互作用:时间定价启动下,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反向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非时间定价启动下,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但无法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9.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使他人获益的行为,这类行为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共情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脑岛等脑区的激活与消极情绪体验有关,是情绪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颞顶联合区等脑区参与对他人意图的理解,是认知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个体选择有效方式帮助别人。女性在共情时激活额下回等与情绪有关的脑区,而男性在共情时激活颞顶联合区等与认知有关的脑区,这为男女个体在亲社会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提供了新证据。未来研究应完善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脑区功能的解释,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结合病理学研究考察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行为是人际互动中对他人、群体及社会有益的积极行为,是个体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但只有满足个体自主性需要的亲社会行为才能提升亲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实施者、行为接受者及旁观者的幸福感,促进个体间积极的人际关系。行为实施者通过自主动机增加幸福感;行为接受者一方面因接受实施者自主的亲社会恩惠而产生感恩之情,另一方面因自身自主性需要得到满足而获得幸福感;旁观者作为潜在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通过观察施-受双方的积极行为和感受,参与亲社会行为的传递。  相似文献   

11.
小学4~6年级儿童对同伴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机选取衡水市358名4~6年级小学生,采用问卷法探讨其对同伴做出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安慰行为等四种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评价。结果发现。这些儿童认为其同伴的亲社会动机主要是“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应该这么做”、“获得好朋友”;他们普遍认为同伴的亲社会动机是出于对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考虑:总体上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从利他和集体利益的角度评价同伴的亲社会动机,特别在合作行为和安慰行为方面;各年级的评价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让人们担忧因错失信息而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本研究探讨这种现象的加剧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问卷法(研究1)和实验法(研究2),探究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在其过程中人际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错失恐惧程度负向预测了其亲社会行为;(2)人际安全感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高的错失恐惧水平会降低个体的人际安全感,从而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低的时候,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来,对亲环境行为前因变量的研究逐渐从行为主体的个体内部因素转向行为相关的社会外部因素。本文对影响亲环境行为的个体、群体以及社会层面的相关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包含微观(个体内部因素)、中观及宏观(外部情境因素)不同层次的前因变量,并对亲环境意愿与行为加以区分的系统整合模型。根据该模型的理论框架,指出未来对亲环境行为研究的具体方向及对我国环保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亲社会行为大规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其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的研究动向:重视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内在因素的探讨,对情绪认知和亲社会行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自我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非常活跃;重视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15.
刘志军 《心理科学》2001,24(5):629-630
1 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发出的 ,有助于别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九十年代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在对它的研究已从单一取向转向了多元取向。在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方面 :Newcomb ,Bukowski&Pat tee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受性具有一致性的联系。Boivin ,Dodge&Coin研究得出亲社会行为和同伴的地位在相互作用多的群体中的关系是显著的 ,在相互作用少的群体中没有显著性。DamelHart在 1997年也发现亲社会行为与儿童的同伴关系相关。国…  相似文献   

16.
姚琦  吴章建  张常清  符国群 《心理学报》2020,52(12):1421-1435
基于高成本价值信号理论, 本文探究了权力感对炫耀性亲社会行为的影响。5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权力感促使个体更愿意从事炫耀性亲社会行为, 高(vs. 低)权力感个体更倾向购买炫耀性亲社会产品, 更愿意进行炫耀性捐赠且捐赠金额较高, 也更愿意参与炫耀性善行, 其机制在于高权力感者具有较高的自我矫饰动机。本文对理解权力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丰富权力感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文献有理论贡献, 对有效引导高权力感者从事亲社会行为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勇 《心理学探新》2018,(4):302-308
运气在各种文化中都非常普遍,但在心理学界对运气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分析以往三种主要的运气观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将运气定义为“个体在一定时间或期限内由定数和变数组合而成的发展轨迹或发展趋势,其中变数主要是指机遇,定数主要是指运气特质”。运气特质能决定个体幸运与否,并通过产生控制幻觉或者改变个体的自我概念将运气转化为个体可利用的内部力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运气特质的结构及其与幸运感、感恩、幸福感、亲社会行为、赌博行为、腐败行为等变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时慧颖  汤洁  刘萍萍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2):2718-2734
眼睛效应指人们面对眼睛或类似眼睛的图案时会发生行为改变的现象。但是, 眼睛效应的稳健性备受争议, 主要有4种观点:促使人们更亲社会、更遵守社会规范、降低反社会行为、无效果。结合规范错觉和创新扩散理论, 基于感知规范的视角, 当感知亲社会规范流行程度较高时, 眼睛效应既会“促进亲社会行为”或“促进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也会“降低反社会行为”; 但当感知亲社会规范流行程度较低时, 眼睛效应对一些反社会行为“无效果”; 当规范错觉较大且无规范干预时, 眼睛效应同样对一些反社会行为无效果。因此, 将以上4种争议观点整合为“不同感知规范条件下的眼睛效应”, 揭示了眼睛效应不稳定的原因, 为未来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DRD4基因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候选基因,且与环境交互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通过梳理既有研究,本文从性别差异、亲社会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发展动态性等角度探讨了亲社会行为遗传研究存在分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DRD4基因作用于亲社会行为的潜在脑机制。未来研究应采用纵向设计探究DRD4基因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动态性问题,并深入探索其性别差异;采用多质多法分析考察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遗传机制的差异性;采用影像遗传学设计揭示“DRD4基因—脑—亲社会行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认识亲社会行为倾向、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的发展级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具有重要价值。采用个体内分析方法分析了894名初中生3年的追踪数据, 并与传统的交叉滞后面板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在个体内水平, 亲社会行为倾向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具有中等或较弱的协同变化关系, T1亲社会行为倾向可负向预测T2内化问题, T2亲社会行为倾向可负向预测T3外化问题, 具有较弱的预测作用; (2)在女生群体中, T2内化问题可正向预测T3外化问题, 而在男生群体中, 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没有相互预测作用; (3)亲社会行为倾向的4个因子(公开的、依从的、情绪的和利他的)可负向预测内化问题, 它们仅在T2可负向预测外化问题, 具有较弱的预测作用; (4)个体内分析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与传统交叉滞后分析方法不同, 不同的个体内分析模型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同。结论: 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发展可降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 这种作用具有性别差异; 个体内分析方法在青少年心理病理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