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经诀的传授须举行相应的传授仪式,其中心环节就是“盟誓”,师徒间授受经诀必须经过盟誓才具有宗教意义上的合法性.《抱朴子内篇》中的盟誓主要是借鉴、吸收了中国先秦以来的传统盟誓,即“歃血为盟”等血盟.南北朝以后,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南天师道对传统的盟誓仪式进行了革新,制作出专门的盟誓仪式,称为“登坛告盟仪”,并融合世俗学礼制度,以“法信”的形式作为师徒传承的盟誓信物,取代了早期道教的血盟仪式.我们认为传授仪中的盟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以盟誓的形式确立师徒传承的合法性;二是在实践层面上尊奉“道”、“经”、“师”三宝,并以神圣契约的方式敦促道教徒遵守道门相关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2.
受戒是佛教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必要仪式.将受戒仪式依序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受戒文.历代的大藏经中没有流传下此类经典,学界对受戒仪程的研究则主要依据其所收录的戒仪与戒经类佛经,比如<出家人受菩萨戒法>、<佛说八关斋戒经>、<三归五戒正范>等.但是,它们对具体的受戒仪程的记载则远比不上受戒文.  相似文献   

3.
赎替是一种“能消除自身疾病与改变逆境”的藏族宗教活动.早期赎替仪认为外在神灵会赐予吉凶祸福,通过举行杀牲祭祀仪式向山神、地神、年、间、赞等世间神灵祈求消灾得福.佛教哲学思想系统地传入藏地后,藏传佛教赎替仪式无论从表征意义乃至实质内涵都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从早期到现今赎替仪式的发展轨迹,说明了仪式佛教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陈先生内丹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先生内丹诀》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内丹著作 ,其所述丹法与作为道教内丹主流的钟吕系丹法迥然不同。本文对《陈先生内丹诀》的作者、传本作了考证 ,并从“内丹之道”与“内丹之法”两个方面对其理论特色作了深入论析 ,指出这一独特丹法 ,强调从胆入手 ,并大量运用存神行气等内养方术 ,显示了早期内丹形成过程中 ,道教传统内修术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五世纪以降形成的受道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根据各个法位规定的道士所受仪典名目可以判断,中古时代最重要而且比较流行的基本仪式类型有五种,即朝仪、传授仪、斋仪、醮仪、章仪。另一方面,从古灵宝经开始,道教仪式又逐渐按法位区分等级。本文简略讨论了五种基本道教仪式类型的渊源、形成和发展,揭示了南北朝以来诸法位的各类仪式都仿效灵宝斋仪的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6.
唐蕃长庆会盟的成功,与吐蕃佛教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唐德宗即位之后,以清水会盟为起点,会盟的仪式发生重要改变,佛教影响渗透其中。清水会盟的仪程主要还是因循旧制,以"告庙之礼"作为最为崇高、隆重的盟誓礼仪,双方都同意采用"刑牲歃血"的旧俗,与吐蕃和汉地的传统盟誓习俗均相吻合。恰恰与这个"旧俗"能够形成最鲜明对照的,是吐蕃方面首先提出的按照佛教仪式"焚香为盟"的"新制"。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一是与其吐蕃盟誓制度的变化有关;二是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推崇之下,新兴势力集团———僧团的出现以及僧伽权力的迅速上升有关;三是与吐蕃与汉地佛教之间正式交流往来频繁有关。长庆会盟之际,吐蕃佛教高僧钵阐布沟通斡旋其间,在整个酝酿、准备、发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宗教力量协同运作,在会盟地点的选择、会盟仪式的程序设定等环节上都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显示出特殊的谋划与作为,客观上也达到了与其他历次会盟不同的长远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涛 《宗教学研究》2008,26(1):173-175
张三丰在道教历史上地位崇高.其丹法内容丰富,影响巨大.本文将张三丰所传授的主要丹法分作了清修、双修与睡功三种方法;从顺则人,逆则仙的理论角度,对其逆转之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进一步指出了其丹法于炼己、小周天、大周天及还虚几个阶段的具体功法与其内景.  相似文献   

8.
人类早期的象征思维与古代的巫术——仪式和神话等宗教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的象征思维源自于古代的原始信仰,并且通过巫术-仪式以及神话等方式表现出来。其中,"综合性"是指古代的仪式和神话在表现原始信仰和象征思维的过程中系统地运用语言、舞蹈、音乐、造型和色彩等因素的特征;"情感性"则是指古代的巫术-仪式中的特定事物和行为以及神话因素皆是以"象征地"展现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为主要目标;仪式-神话的"奇异性"来自于原始思维和信仰的基本属性,同时,也与早期人类以"有形"来展示"无形"的象征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南朝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法箓部仪》做了细密的分析和考释。从此经我们知道南朝天师道举行登坛告盟仪,这是天师道传入南方后受南方道教(尤其是南方方士传统)影响而创立的新仪式。它应当是信奉太一神且自称太一道士的天师道道士举行的仪式,与敦煌写本S.203记载的南朝天师道授箓仪多有近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北宋初期的《太玄朗然子进道诗》30首,在内丹学史上有着一定影响。此后250年时间,有南宋初期宋先生、金末长荃子分别作了《和朗然子进道诗》30首,表现了不同时代下的丹法、体验与旨趣。本文考证了朗然子、宋先生与长荃子的生平,梳理了他们的丹法主张与修持体验,总结了由他们的唱和所反映出来的丹法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1.
刘沅是清中后期蜀中著名的思想家,《槐轩全书》体现着他的总体思想。通常认为刘沅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学者,但考察刘沅之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以及他的著作,独特的经历使他与道结缘且发生观念改变,后又写作和注释了许多道学著述。老子授道、道者性也、道者天理、道在伦常等均是刘沅对老子及道家之"道"的认识。就具体实践而言,刘沅以"道"为核心创立了刘门科仪、丹法及槐轩医道。这充分体现了刘沅与道家、道教深刻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在商品化大潮下,一方面都市青年爱情信物的选择范围更多元,但与此同时,也陷入了爱情信物精神内核的"纯审美"意蕴与功利化的"泛审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爱情信物审美精神内核的永恒性和审美主体短暂审美体验之间的矛盾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13.
正"破狱"是宋代道教黄箓斋科与炼度科仪等度亡仪式的重要内容,特指高功法师借助存思内法及一系列相关仪式打开地狱之门以拯滞济幽。这类仪式是在早期道教灯仪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在六朝时期,道教灯仪具有祈福消灾与济拔先亡两大功能。如《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中用烛灯"上照九玄诸天福堂,下照九地无极世界长夜"~1。又,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述"明真斋"称:"学士自拔亿曾万祖九幽之魂。法亦于露地然(燃)一长灯,上有九大(疑为九灯),如金箓灯法,但不立坛门户之式耳。"~2"明真斋"用于道徒自拔先亡,该斋法以灯仪为主,与"金箓斋"之灯法相近,但不立重坛及诸坛门,且燃灯数量亦少于"金箓斋"。  相似文献   

14.
查阅国内外东巴绘画以及东巴教仪式的相关研究资料,通过深度采访知仪老东巴、参加仪式等活动实地考察丽江东巴教仪式,研究发掘东巴画在东巴教仪式中的应用方法及程式,从而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东巴画及其东巴教仪式起到积极作用,推动整个东巴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盟誓”为伊斯兰教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穆斯林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为了严肃盟誓这一教法行为 ,伊斯兰教对它进行了严格规定 ,并限定其使用的范围和条件。伊斯兰教法认为 ,穆斯林就是生活在各种盟约之中的。作为穆斯林不仅要履行与真主之间的盟约 ,而且还要完成与他人之间的各式盟约 ,正如《古兰经》云 :“与真主缔约 ,然后加以破坏的 ,断绝真主命人连接者的 ,在地方上进行破坏的 ,这等人将被诅咒 ,将吃后世的恶果。”(13:25)。盟誓即为盟约关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坦诚信任关系 ,伊斯兰教严格规定…  相似文献   

16.
上章是向三天太上呈送章文的仪式,章文是模仿世俗公文格式书写的仪式文书。上章作为早期正一道主要的祀神仪式,在东汉张陵、张衡、张鲁时期颇为流行。论文详细考察正一上章与道教经法制度的关系,正一上章仪式在社会上的影响,指出早期正一上章为上清派、灵宝派所汲取,正一上章已融入灵宝斋法和正一醮仪之中。传统科仪史认为道教斋醮的灵宝斋法始于三国时期的葛玄,论文从斋醮科仪史的宏观视野考察分析早期正一上章的内涵与功能,认为道教斋醮科仪的源头应追溯至东汉张陵创教时期。  相似文献   

17.
道教科仪是进行道教仪式的规矩和程序,“科”可解作动作,在《说文》中科有程、条、本及品等仪,在《玉篇》中科亦作程,故“科”即程式。“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和仪式等。在《道藏》中将科仪分为四大类①:戒律(戒条、律文、授及传戒等)、威仪(斋醮、坛仪及法服等)、赞颂(经颂及诗歌)及表奏(榜文及奏疏等)。当中威仪、赞颂及表奏是道教斋醮仪式内容的骨干,包括了道教徒“做道场”的经典、规矩、程式和奏疏,所以也称为“道场科仪”或“斋醮科仪”。举行道场科仪是传统祭祀行为,同时,由於信众对於神仙崇拜和法事活动十分推崇,不…  相似文献   

18.
道教科仪在近代的传承和演变刘仲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动荡的历史,剧烈的社会变迁,是在战争的陪伴下展开的。在这种时代环境的冲激下,道教不能不发生演变,其中包括仪式的演变。道教的仪式,常称作仪范、科范、科仪,举行仪式称为行道。最早成熟的道教仪式,是斋仪。斋是...  相似文献   

19.
灯,是道教斋醮法事中频繁使用的法器.在斋醮坛场上,燃灯与烧香同样重要.凡举行有关燃灯祭招的仪式,即谓之灯仪,这是道教斋醮的一种常用科仪.杜光庭《太上黄篆斋仪》卷五六说:“夫礼灯之法,出金录简文.凡修斋行道,以烧香燃灯最为急务.香者,传心达信,上感真灵:灯者,破暗烛幽,下开泉夜.……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在北京外语学院工作的斯里兰卡专家李拉拉特纳教授,3月29日在法源寺设上堂斋供僧。参加应供的有该寺住持明真老法师、全体僧众和佛学院学员等共56人。法源寺为斋主们祈福消灾,举行了隆重的供佛仪式,明真老法师给施主传授三皈五戒并讲了开示。参加供斋仪式的还有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