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学行脚是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创宗立派,许多有名的大和尚与宗派的创立者,通过国内外问道求法,成为一代宗师。游学行脚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博学众长,深刻领悟佛法。  相似文献   

2.
苏烨 《美与时代》2014,(4):47-47
本论文通过对传统图案与服装设计的巧妙结合的整体入手,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诠释,分析了传统图案的艺术演变,并结合图案的体现价值,从信仰,教育,吉祥平安的寓意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把传统图案运用于服装设计中,既能体现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更能推动我国服装设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4.
隋唐时期的日本留学僧●杨曾文从两汉以来,中经南北朝,中日两国之间断断续续一直保持着往来的关系。隋大业三年(607)日本圣德太子(574~622)派使节沟通两国邦交以后,随着两国交往的频繁,日本派到中国的留学生、留学僧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日本留学生、留...  相似文献   

5.
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发展的哲学反思,它涉及到科学的起源,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一系列科学哲学问题,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能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与该社会的科学现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探索中国历史上科学观的发展,应该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由于生产和生活日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帮助,而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又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朝野上下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6.
7.
张含冬 《美与时代》2014,(9):106-106
佛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被进一步的中国化,而隋唐时期政治背景的稳定,经济的富足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的装饰艺术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高潮。通过对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艺术的探索,借以探寻唐代佛教装饰艺术中的民族化装饰审美理想,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河西地区佛教的繁荣时期,但史籍与佛典关于这一时期河西地区僧人受戒情况记载甚少。然而通过详检敦煌文献,笔者发现一件西凉时期敦煌地区僧人受戒情况的文书。通过对该件文书及相关佛典的研究,可以略窥佛教传播早期河西地区僧人受戒之概况。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不断中国化、世俗化,尼僧养老和丧葬方式在印度佛教基础上走向多元化。尼僧的养老方式包括致仕养老、寺院养老、世俗家庭养老;尼僧的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天葬,还出现了传统中国式夫妻合葬的葬式;丧葬承办者和参与者有寺院弟子、上层统治者、世俗家人;丧葬规格高低不等,丧葬地点有固定地点,同时亦有回葬祖先坟茔现象。  相似文献   

10.
召腊定 《法音》2020,(1):50-52
<正>自公元4、5世纪以来,佛教在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迅速发展壮大,不少西来高僧在当地弘法度众,更远乃至中国译经传道,不得不说隋唐时期东南亚诸国俨然已经成为印度佛教文化向东亚诸国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到5、6世纪,两大语系(汉语系、巴利语系)在东南亚各国继续广为弘传。公元650年左右,室利佛逝逐渐在苏门答腊岛开始兴起,逐渐成为当时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佛教中心。本文着重考察隋唐时期中国与东南亚佛教文化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僧人     
刘先和 《佛教文化》2002,(Z2):42-42
在人群熙来攘往的都市大街上,走着一位僧人,他那灰色的长衫、褐色的僧鞋,本是一身极为平常清淡的装束,可在那穿梭如云的都市人如花似锦的穿着中,倒显得那么醒目,那么清雅爽心,那么纯朴自然,给繁杂的都市点缀了一份素馨,恰如给人们送来一阵惬意的清风。  相似文献   

12.
黄道周是生活于晚明时期的文臣、书法家,其刚直不阿的人品和执拗的性格,对他的书法艺术产生极大影响。从黄道周流传下来的众多书法作品中,不难发现其忠孝思想。  相似文献   

13.
星宿纪日是一种使用星宿标记日期,并根据星宿决定每日行事吉凶的纪时方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秦汉时期的"朔宿法"、隋唐时期的"二十七宿纪日法"以及南宋以后的"七元甲子术"三个阶段。本文详细梳理了隋唐时期佛道文献中有关星宿纪日的记载,认为汉译佛经中的《宿曜经》等文献中的星宿直日属于"二十七宿纪日法",《大方等大集经》中的星宿直日则属于"朔宿法";对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中"沐浴日"的分析表明,道教仪轨的择日文献直到北周还在沿用秦汉《日书》以降的"朔宿法";同属道藏的《二十八宿旁通历》所载星宿纪日内容则为"二十七宿纪日法",这表明此篇文献应抄自佛经,既体现出星宿纪日在当时的影响,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道两教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相似文献   

14.
15.
释觉无 《法音》2020,(4):64-67
<正>一、隋唐之前中国佛教的发展概况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与中国存在着相近的地域关系,文化间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人们的认知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双方的人们具有相似的共通性,为佛教的传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两汉魏晋时期,人们崇尚老庄,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并以"道"为基础建立了理论体系,最终为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  相似文献   

16.
张悦  韩宏彬 《法音》2023,(6):26-37
<正>药师佛信仰在东晋时传入中土,是以《药师经》为主要理论基础,以治病疗疾、消灾延寿为主要内容的信仰观念和修行活动。药师佛凭借其消灾延寿的信仰导向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得到了广泛崇奉,这是药师佛信仰与中国文化双向互动的结果。前辈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药师佛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药师经典的研究。药师经的文献学辨析,  相似文献   

17.
在中古时代,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极大地影响了民间社会生活。通过对隋唐时期佛教流传状况和佛教弥勒信仰渊源的阐释,来分析隋唐时期弥勒信仰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闻梆过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寺院僧人日常进行的几项活动,如朝暮课诵、布萨诵戒、上供、过堂、普佛等。一、朝暮课诵 朝暮课诵,又称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的总称。因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僧众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称为“朝暮课诵”。 早…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集大成阶段,且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佛教的发展。因此,本文在考述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之种种原因的基础上,着重就智顗、玄奘、一行等为代表的隋唐佛教徒所翻译的佛经中含有大量与科技知识相关的内容展开论述,以展示深广圆融的佛法究竟是如何推动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但须明确的一点是: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佛教推动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自身的发展都要经过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过滤、转换和折射,可以说,佛教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已对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20.
庐山东林寺,为东晋慧远大师开创的净土宗道场,是全国佛教四众弟子向往的圣地。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贯彻落实,该寺已正式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恢复了以住持为首的寺庙管理体制。经过努力,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很大进展。在绍隆佛种方面,现已陆续招收了一批正直的、爱国的、有文化的、有信仰的年轻人出家,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培养,于去年秋天正式给他们传授了具足戒。在修持方面,僧众们坚持早晚课诵,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