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野与关联:本体论与道德形上学一般言之,“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根本概念。它所包含的意义是深刻而丰富的。它不是单单的“本质”或静的结构,它也不是单单的“过程”或动的变化,它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不是实质的个物,不是人格神的上帝,也不是非人格神的物质。甚至它也不是海德格的基本形上学的主客不分的“个别存有”(Dasein)或隐显自如的“一般存有”(Sein)。事实上,一个形上学的对形上实存的理解本来就不可能范围在一方面或一个概念的语言之中。“本体”唯有中国哲学的“道”与“太极”的意含可以表达。“本体”这一概念可说…  相似文献   

2.
“圆善”问题是康德和牟宗三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同于康德以“设准”达至信仰的解决路径,牟宗三以建构“道德形上学”的方式、通过工夫修养之“呈现”来体验道的形上本体,无疑是一创新。经过牟宗三的吸收与创造性转化,其所谓“道德形上学”与“圆善”能否实现康德意义的“德福一致”,似仍有较大讨论空间。本文拟在前贤所论基础之上,对此问题尝试做一些补充性说明,从牟先生“道德形上学”中的“横摄”等义中拓展出“横向”“横摄”与“横讲”三种工夫路径与方法;并从“境界形态形上学”与“实有形态形上学”合一出发,进一步挖掘“道德形上学”中可能蕴藏的境界、工夫说在解决“圆善”问题上所具有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3.
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第三章中,为了实践目的,康德提出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区分。根据《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以下简称GMS),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既可以是两个世界,也可以是人看待自身的两种方式。康德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对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做出区分。在理论哲学中,除了解决二律背反外,这一区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实践哲学腾出位置。通过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区分,康德解决了道德律与自由之间的循环论证问题,并通过这一区分试图论证道德律作为先天综合命题的可能性。尽管最终康德断言我们对理知世界一无所知,因而也对自由一无所知,所以道德律作为一项令式的可理解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但至少在消极的意义上遏制了道德虚无主义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通过对道德理性三义的确立与对儒家的"当下呈现"即是康德所谓智的直觉之肯定,建立了道德的形上学。他进而认为康德只证成了道德理性之第一义,而未能证成其第二义,亦未能透显出第三义,衡定康德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通过对康德理路的分析可以发现,康德建立的道德的神学在《判断力批判》中亦有道德的证明,而非只有《实践理性批判》之单纯分解地形式地建立,与儒家以良知为本体建立道德的形上学的思路有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5.
与康德不同,牟宗三肯定人有智的直觉,并以孟子本心为根基,借鉴康德形上学之架构,沟通道德与存在,试图构建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在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架构中,乃以道德涵摄存在,进而以德摄福,其构建形上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哲学上的一个终极话题,即康德意义上的圆善问题。  相似文献   

6.
《老子》形上学思想的主题是“无”。“无”是最具普遍性、深刻性、本原性的命题 ,“无”之规定不是任意的 ,在“混成”和“象”、“应当”、“言说”三个维度上被限定 ,具体展开为“道”形上学 (包括宇宙论 )、道德形上学和“言语”形上学 ,在中国哲学史构筑起一个相当完整的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要解释某一种概念,须阐述一下产生这一概念的最直接的原因,正因为自由概念举不出自由以外的原因,所以才是自由。因此,要解释自由概念本来是不可企及的,也许会使人“离开哲学的解释的领域”。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自由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极其重要的概念,所以康德说:自由概念“对于所有经验主义者都是一块绊脚石,但是同时对于批判的道德学家说来,却是开启崇高的实践原理的一把秘钥”。我们在学习康德哲学的时候,无法避  相似文献   

8.
过程神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正论(theodicy)一词源于希腊文(神)和(正义),意为“上帝为公义,尽管罪恶存在”。1710年莱布尼兹曾在这个涵义上应用这个词。按照经院传统用法,形上学(metanhysica)分为一般形上学与特殊形上学两部类。一般形上学又称本体论,研究的内容是:一、存在本身及其他超越种属和范畴的概念如统一、真、善;二、范畴,如实体、偶性、质量、数量、关系;三、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特殊形上学亦称应用形上学,包括宇宙论、灵魂论、神正论。如此看来,神正论属于宗教哲学的领域。现代神正论大抵在荣氏涵义上应用这个术语…  相似文献   

9.
“物自身”是康德哲学中最为复杂、最难理解和最为重要的基本概念与中心概念,也是牟宗三后期哲学即道德的形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牟宗三把“物自身”诠释为一个具有价值意味的概念,是在对康德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与会通的过程中完成的。这项诠释既是历史的诠释也是创造的诠释,开启了从价值论的形上学的视角审视与诠释康德哲学的新路。无论是对于康德或者牟宗三来说,伦理学也只是透视与契近物自身的一个支点。因此,物自身作为一个价值界域具有比伦理学更为广泛与丰富的意义。对康德来说,其终极的指向是一个宗教的界域;对牟宗三而言,其终极的指向则是一个价值论的形上学的界域,即一个“无执的存有论” 的界域。  相似文献   

10.
康德与道德     
如果苏格拉底称得上是“道德科学的奠基人”,那是因为他出生在某一个社会阶层里,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地点和时代里,这里传统习惯已摇摇欲坠,道德准则丧失了威信,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等等概念被看作为成见,而他却相反指出了这些概念所表达的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在思考时所必须注意的并给他的意志确定规律的一些价值。善和恶不是武断的约定,它们应当是当思维的主体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灵性生物时所同时取得的认识的内容。道德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是齐头并进的。谁要是否认道德价值,他就是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儒家的思维模式或路向,基本上承袭来明新儒家对于传统形上学本体论(存有论)追根究底的思考。理、心、气作为形上学存有,是存在者的存有,而非实在的存有。依据我们对于宋明新儒学的道德形上学的批判,笔者试图从道德形上学和形上学本体预设中超越出来,即从宋明新儒学对于根、底的追根究底的理论思考,而转向对根、底自身的理论思考和为什么追、究以及如何追、究的探讨。这对于弄清现代新儒家的思维路向或许是有益的。作为根、底自身的理、心、气成式、良知、物是什么,如何存在?在新儒家哪里,道德形上学的本质,即其所是,应该…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自认继承程朱理学的“新理学”是最哲学的哲学,即最哲学的形上学,或称真正的形上学,理世界(真际)是其研究领域,得到对共相的认识是其重要任务。他说:“新理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正底方法;一种是负底方法。正底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法讲形上学。负底方法是讲形上学不能讲,讲形上学不能讲,亦是一种讲形上学的方法。”以冯友兰集》,群言出版社,第439页。1993年版)在冯友兰看来,逻辑分析法在西方哲学中有“很高底发展”,而“在中国哲学中从未充分发展。”(同上书,第52O页)因此,要使中国哲学像西方哲学那样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框架中,道德是一个显性概念,伦理则是一个隐而不彰的概念。马克思伦理思想中不仅有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而且也有关于伦理概念的考量,其共同体思想中就包含了对伦理内涵的把握。通过对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的分析,既可以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黑格尔元素,更能够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对黑格尔伦理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陈鹏 《哲学动态》2023,(6):23-30+127
现代仁学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为:是在现代生活世界中重建一个以道德为统摄(仁体统摄)的文化人生系统,还是只将道德作为文化人生的某个特殊的部分或领域。因此,现代仁学的开展中关于道德“本体性”强弱的思想线索有二:一是仁之本体性的“扩展”方向,二是仁之本体性的“收敛”方向。冯友兰明确否定在宇宙本体论的意义上讲道德,甚至肯定一个“非道德”的生活领域。牟宗三致力于道德形上学的建构,认为仁体既是道德(狭义)的根据,也是一切存在的根据,此乃“一本仁学”之极致。杜维明所建立的“精神人文主义”虽主张存有连续中的精神性,但其仁学收敛于“修身的人学”。现代仁学的“扩展”与“收敛”形成了多元化的儒学开展。  相似文献   

15.
书讯     
本书是作者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专著。共分文化观、形上学、心物论和哲学史4篇15章。第一篇“文化现”包括“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其文化多元主义”(第1章)、“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与马克思·韦伯中国文化现”(第2章)、“冯友兰的《新事论》及其文化观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第3章)、“新理学的现代化论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第4章);第二篇“形上学”包括“熊十力体用论的宇宙论”(第5章)、“马一浮哲学的理气体用论”(第6章)、“冯友兰新理学哲学要论”(第7章)、“冯友兰《新理学》形上学之检讨”(第8章);第三篇“心物论”包括“熊十力《明心篇》的明心论”(第9章)、“马一浮哲学的心物  相似文献   

16.
毛艳明 《学海》2008,(2):182-185
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的概念.正是独立于客体的主体概念奠定了道德的基础.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所以它是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的,而其他学科都是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的.这是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康德伦理思想注意到了人生、人的理性的双层追求,力图将它们统一于整个先验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7.
孔孟建构道德形上学的差异及引申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被称为形(而)上学。先秦儒家并不关心这种意义的形上学,但这并不代表先秦儒家没有自己的形上学。先秦儒家形上学的一个很重要内容,是为道德寻求终极根据,可以叫做道德形上学。建构道德形上学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孔子尚未具有这方面的思想自觉,孟子则明显具有了这种自觉,这种变化说明孔孟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理清这种差异,对于明确儒家哲学的特质,发现牟宗三相关思想的不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康德早期的道德哲学深受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他批判地接受了情感主义者的"道德情感"概念,后者贯穿康德道德哲学的始终。不过在不同时期,道德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内涵和作用不尽相同。在成熟时期,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主要指对道德法则的敬重,这种敬重感充当了道德的动机。不过围绕道德动机存在着诸多争议,针对情感因素在动机中的作用,也存在理智主义与情感主义两种相对立的解释。然而如果将人类的道德状态描述成一个由道德现实到道德理想的渐进而无限的历史进程,那么两种解释都可以被包容在其中。  相似文献   

19.
王兴国 《世界哲学》2002,15(3):76-79
众所周知,牟宗三是哲学大师、儒学大师,亚洲最名的康德哲学专家之一,一生研究东西方哲学,配合康德哲学消化中国哲学和化,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通中西哲学,在与西方大哲学家的对话中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他以一人之力翻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和《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则》以及作为其《圆善论》第一章附录的《限制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的第一部分,这是康德哲学作翻译史上的一个奇迹,足以堪称为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20.
气功产生于古代的医疗卫生活动,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人用气功治病。在先秦就提出了“全生”概念。“全生”包括关注生命和修养道德两个方面。养己、养人、养物就是养生、修德和治世的统一,也是养神、养气和养形的统一。人的心与身、神与形是统一而不可分的:身是心的物质基础,心对身有调控作用。中国气功学认为,人的心神包括“元神”(先天的、内化的潜意识)和“识神”(来自感官的关于外物的知识和情感)。元神养护得当,识神就聪敏,而识神疲劳过度,会干扰元神对机体的调控能力。气功锻炼的关键在“调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