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后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本刊第一季度的最末一期了。我刊自今年第一期更名以来,我们对每一期都力求按公开《告读者》的办刊宗旨去编辑,但不知主观愿望是否完全体现?谨请读者评议。哲学,本质上也是为应用而存在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如此。它的显著特  相似文献   

2.
编后     
《哲学与文化》专栏已经与大家见面多次了。本期,在这专栏里我们又发表了一组文章。这些文章与以往的文章相比,至少有两个特点:(1)比较简明扼要而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文化研究热潮的状况。如《近年来中国文化和申西文化比较研究述介》一文。(2)对当前文化研究热潮的背景、根源、与“五·四”时期争论的异同、以及文化研究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关系等等,均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对文化问题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编后     
  相似文献   

4.
编后     
  相似文献   

5.
编后     
《佛学研究》2004,(1):394-394
佛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了诸多方面。每次编完一期《佛学研究》,我们感觉总有说不完的话,还有很多好的文章没有编入,非常可惜……  相似文献   

6.
编后     
  相似文献   

7.
编后     
  相似文献   

8.
编后     
  相似文献   

9.
编后     
  相似文献   

10.
编后寄语     
现在才辟“哲学与文化”栏,似嫌迟些,但实在讲来,我们并不以迟为憾,因为至少让我们避免了一场“一窝蜂”式的冲击。“一窝蜂”这个词语确实是我们汉语的一大发明,如果同学术界惯用的“冷”、“热”二字联缀成文——蜂拥而聚则热,蜂拥而散则冷,岂不就把人的视、听、触诸觉都激活了起来而形成丰富的多维度感!一种学术专题讨论,从“聚”而“散”,从“热”而“冷”,似乎也是正常现象。但“散”和“冷”则往往是在多数人都搜尽肠肚而新鲜的话儿再也说不来的时候出现的,此时回头一看,问题还晾在那里呢。“文化热”是否也会变成“文化冷”?不过,下面这一条仿佛也是规律:“冷”后“爆冷门”。有志之士,锲而不舍,可能在平静下来了的文海中看出新航道,顺道扬帆,终达  相似文献   

11.
编后话     
半个世纪前,葛兰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体化”为“实践哲学”,半个世纪后,我们有人把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编后话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发展,这是时代的大趋势。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发展,正是当前哲学界普遍关注又苦无突破口的问题。本刊上一期新辟的《人物专访》栏中被访者王鹏令答记者问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需要有根本转变的意见;本期被访者景天魁  相似文献   

13.
编后话     
读者要求刊物一年半载有个中心,一月一期也有个中心。确应如此,一个乐章也有个主题,一个拼盘也有个主菜嘛!那就让我们竭力而为吧。如果说前一期的中心是人的研究,那么,这一期的中心则是活动和实践,读者不难看出那也是人和人类社会的问题。苏联的活动理论,其渊源可上溯至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其诞生则始于苏联心理学,其影响时下已遍及苏联哲学诸学科,并为这些学科拓展了边界。实践概念似比活动概念内涵多、外延少,但对二者的深入研究则是相得益彰的。读过本刊的文字,那些坚持实践概念仅仅属于哲学认识论范畴的学人,是否悟出了自己的观点多少有点欠缺?多数读者也自然会想起马克思在“巴黎手稿”(1844)中所说,“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也  相似文献   

14.
编后话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关于思维方式问题的讨论。目前,这场讨论已涉及到对我们民族思维方式发展历程的深刻的反省。从本期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讨论会的报导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论者断定,中国传统哲学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直觉性,整体性和素朴的辩证性的阶段。这种  相似文献   

15.
编后话     
文化讨论渐趋沉寂,从热到冷似不失为学术讨论的一条规律,但在冷中当波动着一脉专心致志于深入探讨的潜流,诚可指望将听到新的声音。说本期“哲学与文化”专栏似为承前启后之举,实属大言,但如直言不讳,确又有这一意思、这一愿望。谷方的《中国传统文化诸论及对诸论之驳议》,可说是代表性论点汇编,双方观点,针锋相对,采取了当代最适于学术发展的对话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斑驳陆  相似文献   

16.
编后话     
哲学研究要面向实际,这是社会的呼声,也是哲学工作者的愿望。为此,全国各地不断召开研讨现实问题的哲学讨论会,我刊为这类学术活动的报导提供了充足的版面。这一期刊登了几篇从哲学上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会议报导,其中关于生产力标准、社会结构、社会公正等问题的探讨不乏新意,除了在理论队伍内部交流外,对  相似文献   

17.
编后话     
怎样根据现时代的特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前我国哲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要丰富和发展哲学理论,就不能不改变陈旧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变革的实质是什么?需要变革哪些观念?读者可以从本期《全国哲学观念变革讨论会侧记》中了解到一些颇有新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编后话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我国改革的深入展开,我国理论界关于主客体关系及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日益热烈。主体性概念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之中。然而,何谓客体?何谓主体、主体性?对其规定性的理解颇不一致。今年七月中旬,本刊编辑部与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联合邀请在京部分理论工作者,就历史过程主客体问题进行座谈。这一期我们用了较多的篇幅,除综合地反映了这次讨论的情况外,还刊载了会上部分主要发言人撰写的文章。王锐生和赵家祥的文章,就历史过程主客体的几个重要问题发表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潘知水的文  相似文献   

19.
编后话     
国内,在系统科学向哲学高地进军途中,似乎有过多的蒺藜和沟壑,迄今也只是少数斥候或前哨接近了高地的边缘。读者如果读完了本期《E·拉兹洛在华谈系统哲学》一文,那就会发现系统科学的主力仿佛占领了整个哲学高地。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从发展观到文化观再到技术观,从世界历史形态到人类发展前景,无不包容在E·拉兹洛的系统哲学之中。尽管他的个别论点会遭诸多驳难,他却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图景,展示了系统科学在哲学领域做出的业  相似文献   

20.
编后话     
党的十三大向全党提出了在实践中学习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并号召理论工作者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对十亿人民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本期“哲学与现实”专栏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