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0.
《哲学动态》1986,(6)
现在才辟“哲学与文化”栏,似嫌迟些,但实在讲来,我们并不以迟为憾,因为至少让我们避免了一场“一窝蜂”式的冲击。“一窝蜂”这个词语确实是我们汉语的一大发明,如果同学术界惯用的“冷”、“热”二字联缀成文——蜂拥而聚则热,蜂拥而散则冷,岂不就把人的视、听、触诸觉都激活了起来而形成丰富的多维度感!一种学术专题讨论,从“聚”而“散”,从“热”而“冷”,似乎也是正常现象。但“散”和“冷”则往往是在多数人都搜尽肠肚而新鲜的话儿再也说不来的时候出现的,此时回头一看,问题还晾在那里呢。“文化热”是否也会变成“文化冷”?不过,下面这一条仿佛也是规律:“冷”后“爆冷门”。有志之士,锲而不舍,可能在平静下来了的文海中看出新航道,顺道扬帆,终达 相似文献
12.
13.
《哲学动态》1987,(2)
读者要求刊物一年半载有个中心,一月一期也有个中心。确应如此,一个乐章也有个主题,一个拼盘也有个主菜嘛!那就让我们竭力而为吧。如果说前一期的中心是人的研究,那么,这一期的中心则是活动和实践,读者不难看出那也是人和人类社会的问题。苏联的活动理论,其渊源可上溯至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其诞生则始于苏联心理学,其影响时下已遍及苏联哲学诸学科,并为这些学科拓展了边界。实践概念似比活动概念内涵多、外延少,但对二者的深入研究则是相得益彰的。读过本刊的文字,那些坚持实践概念仅仅属于哲学认识论范畴的学人,是否悟出了自己的观点多少有点欠缺?多数读者也自然会想起马克思在“巴黎手稿”(1844)中所说,“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也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