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伪科学特征     
通过取缔和批判法轮功的思想政治斗争,人们对伪科学的实质及其严重危害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发扬。伪科学是披着科学的外衣,以探求未知为幌子,用怪异、奇特来惑人的荒诞谬论。将伪科学与科学相对照,可以作出如下的一些特征比较。 1、科学是客观的、可检验的;伪科学是主观的、不可检验的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是从物  相似文献   

2.
自从科学的春天降临神州大地以来,科学技术在中国的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威力,与此同时,伪科学也在神州大地如野草丛生。科学技术不仅担负着发展和兴国的重任,而且义不容辞地同伪科学作不懈的斗争。起初,宣传部门以"三不政策"阻挠对  相似文献   

3.
医学伪科学产生的宗教学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以气功、人体科学名义出现的医学伪科学是一种宗教现象或准宗教,其组织形式为膜拜教团,教主与信徒之间是欺骗与被欺骗的关系。医学伪科学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学背景,对文化的过高评价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科学假象。虽非真正的宗教,医学伪科学却可以填补宗教的空缺发挥替代作用,这是医学伪科学得以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认识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认识方法是指人们探讨人类认识现象时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归纳与演绎等等;广义的认识方法是指人们说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方式。广义的认识方法与特定的研究对象、与相应的表述概念相结合,就构成认识模型,指导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规律和本质。在认识史上,一种新的广义的认识方法的形成,总要或迟或早地引起认识模型的变换,  相似文献   

5.
我在研究反击伪科学受阻的原因时,发现一种叫“为尊者讳”的文化传统使我们姑息、迁就了伪科学权贵,使那些自以为是的伪科学家在“毫无天敌”的生态环境里释放出了超常的能量。迟至今日,关于伪科学的话题,仍未因法轮功的破产而尘埃落定,这使我们对以“人体科学”命名的伪科学思想和行为的根本消除成为奢望。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正"不二法门"在佛教理论及实践中是深达般若、了悟无生的了义义理。在学术研究上,"不二法门"是佛教哲学了义义理的核心,也是种破除对二元思维之执着的思辩方法,它不同于西方哲学上的线性二元逻辑思辩,而是一种"圆顿思辩"。"不二法门"破除了对二元见解的执着,但又不落入任何文字言语和思维的窠臼里,而能够依  相似文献   

7.
1 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中国传统思维热衷于社会人伦关系的追索,淡漠于物质客体的探索,如在中国历史上像张衡、郭守敬一类的自然科学家寥若晨星,而孔孟一类的政治家却举不胜举。再如中国书市上关于人际关系、政治家传等一类书籍销量很大,但却很少有某个自然科学家传等书籍能得到人们的追捧。中国古代伦理哲学的繁荣和丰富多彩,举世公认,但自然哲学却远不仅西方;中国直接服务于政治的兵、农、医、艺等学科光辉灿烂,但形式逻辑等思辩学却远不及西方文明。而西方思维总体趋向是外向的,强调对自然外界的认识,致力于世界物质结构和本源…  相似文献   

8.
一位儿童扳动手指运算了2+3=5的算题,孩子的这种心理活动算不算思维呢?根据传统心理学给思维规定的定义,这位儿童确确实实的思维过程被排除在“思维”之外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心理学对思维理解的贫乏性。思维理解的贫乏性,致使心理学对不同类型的思维,那怕是成年人的正常思维,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等,只要是不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统统都被排斥在思维概念之外了;同时它还引起了思维心理学  相似文献   

9.
近来,一些人对伪科学能否进行“检验“的问题,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颇值得思考和研究。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当前和今后坚持科学、反对伪科学,具有重要意义。于祺明先生《伪科学特征》(载《科学与无神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在一些企业中得以散布,一些企业职工、家属有的搞求神问卜,有的搞封建迷信,有的参与伪科学活动。在世纪之交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应在职工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为创建现代企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常常被人们视为“玄”的科学.“玄”者,即不可捉摸的意思.心理学“玄”的意义主要来源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不可观察性.然而有意思的是,早在一百多年前,心理学之所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恰恰是因为它采纳了逻辑实证主义学说,彻底摒弃了一切思辩的,推理的手段,而启用实验的,可操作、可观察的方法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逻辑实证主义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迅速传播并广泛接受于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哲学观点,虽然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一些哲学家如孔特(Compte,1798-1857)、马赫(Mach,1836-1916)等人提出类似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试图使科学站在更为坚固和不可推翻的  相似文献   

12.
七与反科学或反科学主义相应的,还有捍卫“伪科学”的舆论。什么是伪科学?“水变油”之类是闹得最大的典范,而“人体科学”则是影响时间最长,社会效果最恶劣的标本。伪科学的共性,是造假作伪,盗名骗钱,韩国黄禹锡事件是一个样板。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科普工作者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按韩国处理黄禹锡的原则,伪科学不但要科普工作者“反对和抵制”,而且还要采取行政措施,以至追究法律责任。但在我国,从张香玉的“大自然功”和“邱氏鼠药”事件开端,多是恶人先告状,而败诉的往往是科普工作者或科学家。这类个案,举…  相似文献   

13.
铲除医学领域的伪科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回顾几年来关于医学庸俗化的学术讨论明确提出应从本质上对前科学、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这四个相关概念加以区分。医学庸俗化现象事实上包括伪科学和反科学两种既相联系、相区别的社会现象。指出“法轮功”是反科学而不是伪科学。医学中伪科学包括在基础医学1临床医学、临床药物不,乃至卫生管理领域弄虚作假,欺世盗名,违背科学,图财害命的百法行径。医学中的反科学则包括邪教活动、巫医神汉、预卜吉凶等迷信破坏活动。  相似文献   

14.
项目功能差异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项目功能差异的分析是保证测验公平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国外在这方面己作了大量研究并取 得了许多成果。对项目功能差异的介绍和引进,将有助于我国考试,如高考的公平性。该文将简单 介绍:与项目功能差异有关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检验项目功能差异的方法以及影响方法检测 效率的因素,以及国外DIF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分类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纵观古今中医界,疾病分类的思想广泛存在,表明古今医家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疾病的规律。不同种类的疾病所需治疗方法存在着明显差别,医者在临床中若将不同的疾病相混淆极可能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古今医家都试图构建出完善的疾病分类框架。分类的思想亦有助于理解辨证论治概念的实质。中医界过往多从本质的角度解释辨证论治,然而中医学中不可检验的概念无法被认为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中医学之辨证论治实际上是辨类论治。  相似文献   

16.
张静  田录梅  张文新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91-2000
社会能力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经典的研究问题,但是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理论模型.总结以往的有关研究,可以归纳出社会能力概念的几个取向,如技能取向、结果取向、综合取向等.在这些概念取向尤其是综合取向的指导之下,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如成分模型、过程模型和棱柱模型等.该文对这些概念取向和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并尝试提出了社会能力的整合观点,但关于社会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模型尚需进一步完善,其文化差异问题也尚需未来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伪科学(Pseudoscience)一词出现于1844年。我们今天称之为伪科学的许多东西在历史上与科学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占星术之于天文学,炼金术之于化学。但是历史上的占星术和炼金术都不是伪科学,只有在科学值得冒充之后,它们有意识地冒充科学才可算是伪科学。面对社会上的日渐泛滥的伪科学,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利用科学的方法揭露伪科学的真面目。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倡科学精神,拒绝伪科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伪科学和邪教大量出现,给我国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危害,它们都宣称自己是科学,是宗教;不承认自己是伪科学,是邪教;甚至参与批判别的伪科学、邪教,以显示自己是科学,是宗教。这样就搅浑了水,混淆了视听,使人真伪莫辨,便于它们浑水摸鱼,在浑水中生存和发展。它们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上期本刊评出了十大伪科学著作,这期刊登了几篇讨论科学与伪科学区别的文章,姑且称为“科学与伪科学之辨“。那么,为什么要辨别科学和伪科学? 有人不同意“伪科学“这个概念,因为当今  相似文献   

20.
妖风起邪教生寻源治本   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说:“法轮功的泛滥,有多种社会原因.但不少人缺乏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是一个重要原因.给反科学、伪科学的泛滥,给一些搞迷信和邪教活动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李副总理一语道破了愚昧无知是滋生邪教和伪科学的土壤和温床,要根除邪教的歪理邪说,必须抓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这是一项杜绝后患的治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