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观也叫认识论。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比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知的来源或者认知观,属于哲学范畴,是与哲学的产生相联系的。 对于知的来源,各种文化有不同的定义。伊斯兰教义学的基本认知,就是通过天地万物的实际存在,而推证造物主的存在与独一。正统教义学主张,世界万物的本质是确定的,是可知的。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从初传至今,已跨越了14个世纪,传播到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世界穆斯林的人数已逾9亿,形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宗教。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人们不难看出,伊斯兰教已在世界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并在人生和社会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孝道观与中国传统孝道观的互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人类诞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相生相养的一种自然情感,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推崇为“德之本”、“仁之本”,是“众善之首”、“人伦之始”,成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伊斯兰教中,孝是主命善行,人道之首,与天道一起成为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两大基础之一。从文化类别来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但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在关于孝道的规范方面,却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体现了不同文化关于人类基本问题思考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既然如此重视孝道,那么,其伦理内涵究竟在…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自唐宋之际传入华夏之后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本文以时人用儒家之"天"来理解伊斯兰教的"真主"信仰这一范畴为例,分析了二者在本体论、认识论上有所不同之外,认为二者在"最高的存在"上是一致的。正是这种教内外人士都接受的认知、表达、接受方式,就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契合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张载论知识,有所谓“闻见小知”、“德性所知”与“诚明所知”。人们一直认为,“德性所知”即“诚明所知”,我觉得,二者是有区别的。 虽然“德性所知”与“诚明所知”均是不萌于见闻的知识,但二者的区别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都阿”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意即“祈求”、“祈祷”。“都阿”是伊斯兰教的功修和礼俗用语。做“都阿”也是和穆斯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功修仪式。 根据伊斯兰教信仰及教法规定,“都阿”应该是人与真主之间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的祈求而形成伊斯兰教所要达到的、穆斯林需要的依托关系。据艾卜·胡莱勒传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  相似文献   

8.
试论伊斯兰教的“知行合一”观从恩霖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意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制度、文化体系和生存哲学。因此,伊斯兰教既为穆斯林规定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又规定了对物质生活所应持的态度。这是伊斯兰教区别于其它宗教信仰的特征之一。同时伊斯...  相似文献   

9.
<正>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以来,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始终没有中断过。伊斯兰文化从历史上已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我国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化并存着,共同成长和发展着。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很好的研究。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沉淀样式的变化造成伊斯兰文化与主流文化的隔膜。  相似文献   

10.
11.
古城金陵(南京)位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叉点上,与大运河穿城而过的扬州城仅一江之隔,交通十分便利。隋唐时期,“金陵”古城已是长江下游最重要、最繁华的大城市,也是东南沿海地区最早有“国都”历史的城市。中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加上运作周期和货运量的限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海外贸易的需要,这为海上运输通道的开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成为阿拉伯地区与中国贸易的主要途径,这已被宋代及明代中期之前的那段历史所证明;这段辉煌的历史同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密不可分,是作为外…  相似文献   

12.
“泰格瓦”( )一词,在《古兰经》中出现了151次,如果加上同一词根的其他变位(包括名词、动词)语词,它在《古兰经》中出现达251次之多。这说明“泰格瓦”对穆斯林的信仰与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泰格瓦”,意为“敬畏”,代表了信仰者基本属性﹐体现了认主独一的全部理念和真实感情。他的一切行为都以真主的教诲为准则,任何一点偏差都会使他感到羞愧和不安。  相似文献   

13.
“伊玛尼”一词系阿拉伯语的音译 ,意即“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支柱。认识一个时代 ,就不能不去认识这个时代人们的信仰体系 ;了解一个民族 ,就不能不去了解这个民族的信仰支柱。信仰的状态表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味 ,并与其发展、振兴、辉煌紧密相关。一个人的信仰支柱存在于他的全部生活历程中 ,存在于全部生活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寄托中。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的今天 ,信仰是不能简单地否认和抛弃的。任何有价值的信仰学说都不同程度地适应着现代文明实践的需要。伊斯兰教信仰也不例外。伊斯兰…  相似文献   

14.
传统经学诠释有训诂、义理之分,北宋二程的经学转向进一步揭示出经学诠释中的"德性"内涵。二程经学思想不啻是义理之学,更是德性之学,它包含了德性实践和德性之知两个维度。二程将诠释重点从作者和文本转向读者,将治经问学的目的从知性理解转向德性实践,这就脱离了形式上的训诂之学。同时,又指出以德性之知来接近圣人境界,进而理解圣人所作经典中蕴含的义理,这又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义理之学。注重德性实践,从德性出发去理解经典和圣人,最后通达"天理",是二程经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两宋"道学"或"宋明理学"不同于传统儒家经学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国儒家经典诠释思想与西方诠释学思想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本义原指一种个体性的"信仰"行为,在其转化为一种特有的体系化"宗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之"神圣化"建构等此在性因素的历史影响。就此而言,近代兴起的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思潮虽都有其合理性,但从发展创新的眼光看,二者皆有其历史局限性。与之相比,纳斯尔所倡作为一种"神圣传统"的"传统伊斯兰"理念,在信仰之本原与显现意义上,或为伊斯兰文明的未来勾勒出一扇"神圣"之窗。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自唐朝时期传人中国以来,经过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逐步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相适应,在中国广袤的地域和众多民族中扎根、成长和发展,进而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民族性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孔子与墨子关于 “爱人”的伦理思想, 有相同之处, 又有相异之点。本文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提出现代伦理建设应从中汲取的积极因素和历史经验: 凸显 “爱人”伦理原则在现代伦理建设中的地位; 坚持平等互义互利的伦理模式, 维系调处现代人际关系; 立足现实, 开展道德宣传教育, 建设富有生命力的现代伦理学。  相似文献   

18.
正伊斯兰教是世界性宗教,自唐宋时期传入我国后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始终走着一条中国化之路。如何从全球视野和中国化语境两个维度认识伊斯兰教,以及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伊斯兰教研究的发展历程,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议题。近日,《全球化视野与中国化语境——名家谈中国伊斯兰教与研究》的出版就是针对上述议题所进行的积极探索。这是一部以口述史为主,对伊斯兰教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的访谈录,全书25万字,分四个专题,收录了16篇访谈稿。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上在扫除“六害”,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从伊斯兰教法中,从《古兰经》和圣训中找出经典依据,供穆斯林遵照经训精神,努力为善,奉行好自己的教门。“六害”指的是:(一)卖淫嫖娼,(二)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三)拐卖妇女儿童,(四)私种吸食贩卖毒品,(五)聚众赌博,(六)利用封建迷信骗钱害人。从伊斯兰教法说,从一至五几种行为,  相似文献   

20.
"信仰"(īmān)是伊斯兰教义学的核心概念。历史上,穆斯林曾围绕信仰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例如,何为"信仰",何为"不信",信仰的要素,信仰的品级,信仰与行为的关系,谁是"卡菲尔"等等。其间,各种观点学说既相互交锋、碰撞,也彼此妥协、融会,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主流立场。近年,ISIS借其特定版本的"台克非尔"大行不义,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造成重大误读,对我国亦有一定不良影响。鉴此,综合考察各种观点学说,客观了解伊斯兰教"信仰"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