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族老人李伍全历时近十年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大清河回民支队》由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全面生动地描写了大清河回民支队英勇抗战的历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2.
燕赵大地哺育了成千上万的回族穆斯林英雄儿女。抗日战争年代,在这块土地上曾活跃着两支回族人民的抗日武装,即渤海回民支队和冀中回民支队。当年渤海回民支队长刘震寰,根据毛主席的战略思想,领导指挥着回民健儿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叫苦不迭,赢得了“伊斯兰,伊斯兰,战斗顽强又勇敢”的赞誉。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这支部队在刘震寰率领下奉命东进,参加了  相似文献   

3.
我含泪读完了“红旗飄飄”第10集所载我校党委第二书记陈靜波同志写的“回民之母”这篇文章。一位回族母亲英雄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偉大的母亲而感到自豪和光荣,被英勇牺牲的母亲鼓舞着、激励着。陈书記曾在回民支队工作过和回族人民一起斗爭过,共享过战斗胜利的欢乐。他特别了解回族人民斗爭的精神和回族人民的生活。他关怀回族同学的成长和进步,常到我們食堂去,了解我們生活,多次給我們讲回民支队生动的斗爭故事,使我們受到很大的教育。在艰苦的岁月里,在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为了庆祝这一伟大的民族胜利,《民族英雄马本斋》20集电视连续剧即将封镜,作为献礼片在全国上映。而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的随军阿訇蔡永清,是我们党历史上所领导的军队中唯一的一位教职人员,他爱国爱教的光荣一生,是很值得纪念的。蔡永清阿訇是回民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山东莘县张鲁人,1898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很小就进清真寺学经当海里凡,先后就读于鲁西、冀南、南京、北京等地的经学,后在北京东直门外清真寺挂幛,回到山东临清、阳谷等县当阿訇。他博学多闻,对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波斯文都有很深造诣…  相似文献   

5.
影片“回民支队”以其雄健貭朴的姿态出現在銀幕上。它集中地反映了冀中平原的回族人民,和其他各民族一样,在抗日战爭初期,由于不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为保卫祖国和民族生仔,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我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影片突出地反映了回民支队在党的团結、教育和民族政策的感召下,从自发的抗日义勇队,經过曲折而复杂的斗爭,逐步成为一支有组織、有紀律、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有軍事素养的人民抗日队伍。影片生动地刻划了具有饱满政治热情的郭政委、英勇善战的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不仅有中共的回民支队和国民党的西北马家军参战,而且也有一批回族文化人参与抗日宣传,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家父则是回族抗日歌曲的组织者。(注:家父原名王梦扬,抗战后因受特务追踪,亡命新疆,改名为王孟扬)1938年国民政府迁往陪都重庆,以白崇禧为首的中国回民救国协会也随之西迁。全国著名的回族文化界人士马松亭、王静斋、王梦扬等汇集重庆,使当地文化活动空前活跃。1940年初,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虽属文学作品,但书中记述了大量的遗闻旧事,闾巷风俗等稗史内容,特别是书中对几位回族人物的描写,给后人认识窥探清代康、雍、乾年间我国南方回民社会状况及生活习俗打开了一个窗口,这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一、教门厨子教门席书中第四回,高...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伊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承真、副会长杨志波一行前往中国伊协原秘书长、抗战老战士杨润生同志家中看望慰问,并送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杨老现年91岁,是民族英雄马本斋所领导的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的老战士,为抗战的胜利,民族的解放奉献了青春与热血,做出了贡献。交谈中,杨老对党和国家对革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回族学昌欧麦尔一马单彰先生因病于1996氏11自ZI日下子5前40分在京仅在,享零83乡。单色,安潞安厌币八,1937ff毕业于清华大学。抗日战争初期日重厌中国回教救国会冒传部副王任,鲁王编协会刊物《通自》,发动回民群抵再起抗日。1939氏1自创i(回民昌花》,后改8《回教论坛》(十日刊)江主编,积刊发表的一些富后回民抗战,揭露日寇阴谋的社论迢出自真手。以后在蒙藏委员会工作。X桑任《边疆通讯》三编。论著有:“试宗教导政治关系”、“新疆300民用自纲要”、“四大院里左传”、“穆斯林对科学的员献”、“驾《中国穆斯林》复刊…  相似文献   

10.
张鲁回族镇,地处鲁西北平原的西侧,当年,英勇的回民支队曾在这一带打击日寇,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的英名永垂千古。曾任回民支队第二任教长的蔡永清阿訇,现在这里欢度幸福的晚年。金秋时节,我们怀着景仰之情,专程拜访了这位革命老教长。这是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座落在张鲁镇  相似文献   

11.
在整理土默特地区历史档案中,发现了一份清朝道光年间“归化城蒙古民事府”的咨文。内容是回民马成恩控告杨根福吞没户口地、抗缴地租一事。这样的材料在呼和浩特地区是首次发现的。它对于研究土默特地区回族来源、时间,清王朝时期土默特旗回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及其演变,对研究当地实  相似文献   

12.
白莉 《学海》2002,(4):143-146
达浦生是我国 2 0世纪著名回族教育家 ,大阿訇 ,一生致力于中国回族教育。六合广益小学是达浦生回族教育生涯的开端 ,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回民学校之一。其建制为辛亥革命以后新式回民教育的蓬勃兴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现代回族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一、沂蒙穆斯林英雄辈出威名远扬地处沂蒙山区的沂南县曾是一个革命老根据地 ,全县人口中 99%以上为汉族 ,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穆斯林 ,有 1180人 ,主要居住在沂南独树乡大成庄和铜井镇两泉坡。这里穆斯林人数虽少 ,但名气却很大 ,威名远扬。抗日战争时期 ,当日本鬼子侵犯沂蒙山区时 ,这里的回民就成立了金高回民抗日游击大队 ,队长就是赫赫有名的全国民兵英雄金维三。他和高运成在抗日时期就成立起抗日队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日、伪、顽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 ,英勇作战事迹突出 ,金维三先后立过四次一等功 ,一人消灭日、伪、顽…  相似文献   

14.
《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碑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陕西省咸阳市郊区的东北,有一条迤逦十余公里的地带,就是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俗称为“渭城湾”。此地北倚毕郢原,南襟渭水,土地膏沃,村舍相属,是明清以来关中回民聚居的一个中心。我们其所以重视渭城,第一,因为回民曾经在这里生息繁衍,至今方志和其他碑碣还能够使我们考察到当时回民徙居分布、从事生产以及其社会组成和宗教活动等状况,堪作为关中回族历史的缩影,对我们研究“地区回族史”是很有帮助的。第二,在1862年兴起的陕西回民反清斗争中,这里曾经出现过一个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市回民制盒厂,是1956年9月間在石家庄市回族人民集居的地区建立的一个半机械化生产的厂子。这个工厂的建立,解决了不少回族人民的就业問題,特別是培养了回族的技术工人和干部,壮大了回族的工人阶级队伍,改善了回族人民的經济和文化生活。建厂初期只有70个工人。現在已經发展到将近5百人的厂子了。从民族上来看有汉族、回族和满族,其中以回族職工为最多,占全厂職工总数的70%。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的作品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尤其是长篇讽刺性小说《围城》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处处显示出学者的渊博和才情,颇具辛辣痛快和睿智幽默的风格,后被译成多种外文。 《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它是一部以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空虚、虚伪、灰暗的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书名《围城》取自法国  相似文献   

17.
南京建邺回民医院自1988年建院以来,热情为回族穆斯林服务,前不久,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南京市有七万多回族穆斯林,而建邺区又是全市回民集中居住区。为尊重回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方便广大回民看病就诊,早在1954年,南京市就建立了回民诊所。“文革”期间改为街道卫生院,1988年7月正式改名为“南京建邺回民医院”。这是全省建立较早的一所回民医院。  相似文献   

18.
名人之后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名唤马国超,回族,海军少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集少将、作家、诗人、书画家、作曲家于一身,这样的文武双全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不多见,堪称名人。可是,本文的开篇,却首先提及另一位名人——他的父亲。这样开篇,正是本文的要义:通过马国超的多彩人生,探究名人之后的成才之路。马国超5岁那年——1944年,他父亲马本斋正值盛年,时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兼回民支队司令,因积劳成疾,逝世于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噩耗传出,从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到各族各界人士,纷纷表示深切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思——毛泽东挥…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石家庄市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市各族人民都以实际行动表示积极拥护,回族人民也不例外,同样积极地参加了人民公社运动,他們认識到:人民公社的建立,将会加速社会主义的建成,給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的幸福。在党的正确领导与关怀下,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慣得到了尊重。各公社的章程上都有“加强民族团結,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規定。全市各厂矿、企业、学校和街道,新建和扩建了回民食堂四十多个;在回民集居的地方,建立了回民托儿所、幼儿园。除此以外,为了使回族老人們欢度晚年,还建立了回民敬老  相似文献   

20.
在抗日战争中期,也是鲁西一带最困难的时期。这里的回民同胞约有十万人,家家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当时泰西有党领导下的回民抗日大队、回民联合会,当他们看到抗日家属和回民子弟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便建议办个回民抗日学校。上级采纳了这个意见,于1943年下半年开始筹办一处回民抗日高小(也曾叫“文工团”),经上级拨款支援,于1944年下半年招收了一批抗属和一部分贫困的回民子弟入校读书,服装、生活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