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殿试,又称廷试或御试,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在金殿举行。应考者只有通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殿试试卷是中国封建帝王选拔高级人才的重要凭证,自科举制度发端以来,历代殿试原卷在内阁填榜后,都要保存在内阁大库,由于普通人难得一见而充满了诸多传说和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2.
道举制度是在唐代实行的一项特殊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唐代科举制度的一个科目。《新唐书·选举志》曰:“开元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这里,“道”指道教,“举”是科举。就是说,通过修习道家经典而被选拔为官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享年七十二。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明代正德朝有名的内阁首辅。杨慎二十四岁时,中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因谏议大礼而被贬谪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流放近四十年,最后死在那里。《明史》说:杨慎“肆力古学。  相似文献   

4.
王鸣盛,字风喈,号西庄,江苏嘉定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到京参加殿试,中一甲二名即“探花”。曾官至侍讲学土、内阁学士、光禄寺卿等显要职位,后来因父母之丧回家,不再复出做官,而是专心从事著述。他在研究儒家经典和考订史籍方面,有许多卓越成就。在个人生活上,则是异常节俭宽以待人。史书说:“鸣盛性俭,素无声色玩好之娱,晏坐一室,咿  相似文献   

5.
宋朝是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科举制度至宋朝也顺应时代发展,进行了诸多改革.宋朝科举考试开始关注社会问题,考试规则也更加完善,及第士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不仅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取士范围也越来越广,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得以通过科举一朝得中,改变自身及家族的地位,使得两宋时期士大夫的价值取向及人们的道德生活态度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宋朝科举制度的变革反映了当时的知识阶层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宋朝科举制考试规则的完善,反映出科举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型,在当时及后世均起到了限制门阀、选拔寒庶的作用,同时对社会公平意识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使人们意识到,只要勤奋读书,就有可能在科场中及第,改变居于社会下层的现状.但是,读书人为求功名往往投机取巧,攀附权贵,得中后又大肆奔竞,结党营私.科举考试试题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党派之争,影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科场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场地.虽然科举考试为广大士子提供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但是仍不乏权贵世家子弟通过各种手段把持科场,有违社会公平.这些都为士风的形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科举,即分科举人,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明经科重在经义,进士科重在试策,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唐承隋制但又有所改变,明经考试重帖经墨义,进士考试则注重诗赋。明经科只要熟读经传便可以考中,进士科则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学才能,所以进士及第很受人推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另外,由于进士科  相似文献   

7.
状元殿试对策艺术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状元殿试对策与其他文章的明显区别在于它是给皇帝进言的文章,因此就要讲究进言艺术。纵观历代状元殿试对策,其对策艺术主要有:谦虚的态度,表明自己学识浅陋;对皇帝天资聪颖、治国有方的赞颂;委婉迂回的劝谏,进退灵活、虚实有度、柔中带刚地达到进言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相似文献   

9.
张灿贤 《管子学刊》2006,(4):109-112
状元殿试对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既是对当时性文化现象的全面把握,又是对历时性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化用。状元殿试对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对当今考试文体也有着诸多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殿试代表着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科举考试与四书、五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历代殿试中,策问或对策或多或少提到了《管子》,到明清尤清代时出现较多.这说明《管子》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一看书法,二看文章,凡书法欠佳者,别说进士、状元就是举人、秀才也难考中.尤其是清朝科举选拔更重视书法特别是清代要想通过科举的文人们必须要练习馆阁体.所以进士、状元除了要在文章方面出类拔萃外书法造诣也须精深.因此清代遗留下来的科举书画是很具有收藏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前身是传统士大夫阶层。20世纪初,清政府在文化教育领域迈出重要的一步:废除科举制度,大办新式学校及派出留学,为中国培养了真正具有近代含义的第一批知识分子。回族新式知识分子也应运而生,进入中国社会大舞台以及回族民间。  相似文献   

13.
奥巴马在科学问题和理性态度方面的言行深受美国科学家欢迎。本文综述了奥巴马在科学问题的言论和具体的内阁任命时尊重科学家的行为,特别是对智能设计论的否定态度:介绍了美国科学界对奥巴马的评价和对奥巴马执政的期盼,值得中国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4.
范巍 《心理科学》2012,35(1):220-225
传统的人事选拔是以胜任力或者说是人-职匹配为基础的,即强调基于胜任力,但研究者和实践者们越来越多的强调人-组织匹配在人事选拔中的重要性,即强调人事选拔过程中招募者匹配评价的多维性。本研究通过实验运用策略捕捉技术,检验多种职位特征和不同层次的匹配评价对选拔雇佣结果的影响。通过HLM分析结果发现四种匹配类型需要-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个性匹配和价值观匹配对雇佣决策都有显著的独立主效应,招募者在长期招募比短期招募中更多依靠个性匹配来评价应聘者,招募者在对管理类职位更多依靠价值匹配来进行评价,而对专业类职位则更多依靠要求-能力匹配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制度化与儒家的悖论──科举制度和儒家的制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儒家制度化的角度,将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作为儒家制度化的重要制度设置。探讨科举制度一方面确立了以儒家的价值标准作为社会上升流动的标准,同时由于儒家与权力的结盟,从而使学校制度成为科举的附属,导致了儒家思想的教条化。  相似文献   

16.
任远 《美与时代》2004,(8):40-42
100多年前,帝国主义者用炮舰轰开了我们的海禁之门,西方文化闯入了中国.最初清帝国只看见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把西方的文化看作是愚教徒的文化,在一连串的失败之后,它也只好"变法图强".从本世纪初,在废弃科举制度之后,清帝国在全国范围内"兴新学",这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相似文献   

17.
许诺  徐建平  刘茜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2052-2060
应聘者对选拔标准的识别能力(ability to identify criteria, 简写为ATIC)是指个体在参与测评的过程中, 正确识别评价标准的能力, 现有测量选拔标准识别能力变量的主要方式有被试自评和研究者评分两种。众多研究发现, 选拔标准识别能力对应聘者的表现有促进作用, 它可以解释选拔的预测效度并影响其结构效度。当公开选拔标准, 提高透明度, 消除选拔标准识别能力个体差异的影响之后, 选拔的预测效度会降低, 而且对应聘者的成绩和选拔的结构效度也有影响, 但目前有关研究的结果并不统一。未来研究应关注选拔标准识别能力与其他构念的关系、完善测量方法、探索它在其他人事选拔手段中的作用, 并继续考察改变选拔标准识别能力对人事选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10)
<正>金秋九月,硕果飘香。"2017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唯美的杭州西子湖畔圆满落幕了,这标志着由中国佛教协会倡导、主办的全国性讲经活动已走过十年时光。十年的讲经交流历程,也镌刻下中国佛教坚守、传承、创新、奋进的成长记忆。2008年,为了迎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首次举办了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十年来,讲经交流会通过不断探索发展、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层级,从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升格为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从单纯讲经僧才选拔,发展成为两岸三地、三大语系佛教界广泛参与的,集选拔、示范、巡讲、研讨、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佛教弘法僧才培养项目。作为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5,(3):170-182
本研究论述的是建国初期(1949-1965)国营工厂从工人内部选拔技术干部的问题。自建国之始,共产党一直尝试着将政治忠诚的选拔原则植入到技术精英选拔的过程之中,努力改变"旧知识分子"对技术的垄断局面,使其能够掌握在共产党所信任的工人阶级手中,这种执政理念的代表性政策是从工人中提拔技术干部,实现技术领域的无产阶级化。但是,这一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阶段性的效果差异。本研究发现,影响工人技术干部选拔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内部党政领导权力关系的变化。出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考虑,政党主导的干部选拔工作,往往会由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再分配者向工农家庭及其后代在就业、职位晋升等方面提供照顾,表现为一种权力的授予关系。但是,注重阶级出身、政治表现而忽视技术能力的干部选拔,会对行政部门完成生产任务产生负面效应。企业党政领导因外部环境的制度变迁和内在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权力关系变化,与技术干部提拔标准的阶段性转变存在因果关系,由此对工人和技术干部的个人生活机遇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了"政治与经济"的二重话语在当代中国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孔乙己》塑造了深受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揭示了势利冷酷的社会现实。小说结构精巧,描绘细致,各片断反复渲染,层层深入,突出了人物形象,蕴含了深刻的思想艺术内涵和人物艺术形象美学。 《孔乙己》这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病态人生。通过阅读,就会发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具有一些性格亮点。如孔乙己单纯善良而又不乏热情。当别人问他“当真识字么?”,他竟然分辨不出其中的嘲讽意味,依然恳切地教他“回”字的四样写法。除却朝代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