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宋应星与七靖元宫明代著名科学家、隐士、《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的故乡奉新县,是宜春市下辖市县之一,汉朝属豫章郡海昏县地,东汉分置新吴县,到五代南唐时更名为奉新,沿袭至今。其位于赣西北,修河水系的潦河上游,东与许旌阳真君故乡——南昌新建县仅隔安义县。因奉新县域多为山区丘陵之地,山清水秀,藏风聚气,风景仙美,引人入胜,素有"仙源灵境"之称。道教许真君信仰在奉新县非常繁盛。据奉新本土学者樊明芳依据清同治版《奉新县志》记载统计,奉新县域在清同治时期还留有12座供奉许真君的道教建筑。  相似文献   

2.
论道教的法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法剑 ,又称宝剑、神皆佩震灵之剑。” 世有黄金中国道教 2 0 0 2 /3长三尺六寸 ;洞真法师、大洞法师  一粒能延千载寿 ,慢夸人《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许旌阳作铁柱镇蛟》说 :“晋许真君为旌阳观志序》评价说 :“许君积功江汉曰 :‘吾升天之后 ,留太上所赐宝中国道教 2 0 0 2 / 3许逊以法剑驱邪 ,明张宇初《白鹤师升天于云台山 ,告示天地万神般。” 阁皂山灵宝派元始宗坛的传于京师 ,“数日启棺 ,惟有一剑一物之类出入之处 ,这就是所谓“水中国道教 2 0 0 2 /3道士万振 ,于龙朔元年 (661 )尸解道教以地户为天地之气初生 ,凡卷一百五…  相似文献   

3.
<正>许真君一生救灾救难、行善立功以致神仙,百姓尊其为"福主",宋徽宗敕封为"神功妙济真君"。真君精神传播到了近50个国家,全世界有1460多所道观(如万寿宫、许仙祠、真君庙等)供奉许真君,至今,每年有很多老百姓自发到江西省南昌市的西山万寿宫参加庙会,朝拜许真君。那么,今天,我们到底靠什么来继承许真君的思想遗产,拿什么来弘扬许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吸收传统的井宿主司水事的观念,将"月宿东井"日作为沐浴养生的吉日,并结合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认为"月宿东井"日还是存服月之黄华、天人共浴的日子,有助于得道升仙。这种观念发展至宋代,逐渐被用于祭炼科仪中。法师在祭炼仪式中通过存想身体内和天空中的井宿图景,将井宿的司职运用于为亡魂沐浴和水炼,从而有为亡魂涤荡形骸和改变亡魂生存状态的功效。从道教对井宿的信仰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以"月宿东井"日沐浴养生,还是在祭炼仪式中存思"月宿东井"图景为亡魂沐浴和炼度,无不体现出道教"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5.
关于道教辟谷养生术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辟谷养生术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局势、道教信仰、养生实践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类型有服药(饵)辟谷、服气辟谷、服(符)水辟谷、服石辟谷等,各有一套操作规程;拨开道教神学云雾,辟谷养生之精要在于慎重选择食材和适当节制食量。  相似文献   

6.
江西新建县西山万寿宫所供奉的神灵是普天福主——许真君。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在江西和四川两省流传很广。从东晋到现在,历时一千五百多年,万寿宫的香火屡盛不衰,许真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威望愈来愈高,信仰的人们越来越多,每年庙会开朝时,前来顶礼膜拜的信徒们络绎不绝。在历史上,许真君实有其人,不少志籍有关于他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是火神(道教称为火德真君)诞辰。2011年7月23日,正值火神诞辰,位于北京地安门外的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隆重举行火神诞辰祈福法会。当天,庙内仙乐飘飘,瑞气呈祥。中国道教协会的各位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名山宫观的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约200名嘉宾齐集古观,共贺火神圣诞。火神诞辰祈福法会开始前先举行了庆典仪  相似文献   

8.
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变,而北京时局也先后经历了数次政权交叠之变。这种多变的时局是政客的舞台,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慈善家乃至宗教家的舞台。我幼年时家住北京旧鼓楼大街清虚观胡同(今称清秀巷),7岁时因体弱多病投于地安门外火德真君庙(下简称火神庙)住持正一派大德田公存绪门下寄名入道,由此与道教结缘,并因此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有关恩师田存绪以及当时北京道教界的一  相似文献   

9.
王丽英 《管子学刊》2005,(4):111-113
岭南殊异的地理环境适合道教的生长和发展。一方面,岭南秀异的山川,为道教长生成仙提供了理想乐园;另一方面,岭南瑰奇的物产,满足道教炼服仙药的实践需要。汉晋之际,道教得以传人岭南,其地理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据《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 :东汉建武年间 ,光武帝刘秀姊湖阳公主在裕州 (今方城县 )建炼真宫一座 ,是为道教在南阳活动的滥觞。该县三贤山庙、黄石山仙翁观、南召县九分垛祖师庙和皇后铁牛庙、南阳县老君堂等 ,均建于东汉时期。东汉桓帝延熹六年 (16 3年 ) ,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到桐柏县固庙祭祀并扩建、重修淮渎庙。汉灵帝中平元年 (184年 )三月 ,黄巾军首领张曼成“攻杀郡守诸贡 ,屯兵宛下……六月 ,赵宏率众十余万据宛城”(《后汉书》)。这支以太平道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军在南阳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活动 ,充分反映出道教在南阳的传播之广泛和…  相似文献   

11.
内丹     
内丹名称是道教炼养方法的一种,与外丹名称相对。所谓外丹,即用铅汞三黄等药物。以炉火烧炼,九转成丹,服食以后,可以长生。此为道教服食部分;内丹系指炼养体内精气神,使之凝结,将身体比作丹鼎,将精气称作药物,将运神即以意领气比作火候。经过一定历程,在丹田凝聚,叫做结丹。我国炼养方术,在道教成立以前,已经流传。现在出土最古的为“行气玉佩铭”,郭沫若先生考据可能制于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80年);其次为战国时代屈原楚辞内《远游篇》,也具体叙述丹功功法。迨至东汉,会稽魏伯阳(与张陵同时)著《参同契》,详论内丹功法,当时作者不属于道教,仅为方士之书,但后来道教练养内丹,实以此为宗主。  相似文献   

12.
前言 道教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尊崇《道德经》为至理经训,认为“道”是宇宙人生以及万事万物的根本。道教内丹炼养家继承先圣清静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运用于修身养性、内炼护命中。数千年来,道教十分重视养生,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养生内炼理论,历代精通内丹修炼的大师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3.
为摄制《中国道教斋醮·茅山卷》录像片,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又多次赴茅山采访、调查,现将我对茅山道教音乐的情况和看法列如下。一、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资料在全国道教中是记载最多的地区之一江苏省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盈、固、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和音乐,茅山派即上清派,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  相似文献   

14.
道教以气论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信仰谱系以及修炼系统。道教关于道的体用德性以气来解说,道教的神为气之人格化,经书为气化而成,符箓为气之凝结,至于炼养手段更是直接对气的导引运用。可以说,从理论到实践道教的气论学说都在其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认识气论在道教学说中居于的重要位置,对正确定位道教性质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教壁画到元代(1260-1368)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元代保留至今的道教壁画较多,其中以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最为著名。永乐宫本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址建在据称是唐代著名道士吕洞宾(又名吕纯阳)的故乡芮城永乐镇而得名。宫内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元代壁画,总面积达1005.68平方米,其规模之大、绘画水平之高堪称中国道教壁画之最。永乐宫壁画以三清殿内壁画“朝元图”最为著名,也最能代表元代道教文化的内涵。“朝元图”描绘了道教众仙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场面,全画以南墙两侧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先导,神龛后的32天帝君为后卫,各方星宿等神290余尊,主像高达3米以上,群像大都2米有余,上下排列达四五层之多,整个壁画安排得体,繁而不乱,多而不杂,代表了元代道教壁画的最高水平,堪称我国绘画史上的杰怍。本期刊发一组永乐宫壁画,供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16.
记得1994年农历十月初三日这一天,是三茅真君大茅君得道二千一百年的纪念日。就在这一天,三茅真君升仙得道之地——茅山,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大典。盛会时过多日,至今使我记忆犹新,并有很多感受。 开光这天,素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称的中国道教名山——茅山,又迎来了一个辉煌而灿烂的时刻,青松环绕四周的茅山,显得格外壮观。道院内外五彩道旗迎风飘扬。道家音乐纯朴深厚,悠扬跌荡。随着那阵阵车流和蜂拥而至的善男信女,九霄宫内人头攒动,人山人海。  相似文献   

17.
西山,是英雄城南昌西部群山的总称,南北走向,绵延五十五公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说的“朱帘暮卷西山雨”,“西山”指的就是此地。饮誉海内外的西山万寿宫,即座落在西山的南端,是道教许真君传道飞升处、忠孝净明道的发源地。从南昌市区乘公共汽车,西出八一大桥,一个小时即可到达。西山万寿宫始建于公元376年,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道教自东汉中期出现之后,降及隋唐,主流教派所崇尚的外丹黄白之术逐渐向以静功、存思、气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丹路径发展。钟、吕内丹道即内丹道教的先导。①两宋是内丹道的成熟阶段。一、两宋前内丹学的兴起与传承道教的修仙方术于唐宋之际由外丹学转向内丹学,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内丹道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隋初开皇年间(581-600),罗浮山道士苏元朗(道号青霞子),称得大茅真君秘旨,撰《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及《旨道篇》,首倡内丹之道。②但隋唐时期,外丹道仍占主流地位。内丹道自隋青霞子苏元朗开宗明义、唐崔希范、钟离权、吕洞…  相似文献   

19.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已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  相似文献   

20.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