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庄子对语言有着深刻的洞察。在他看来,道超出了语言的范围,且语言时常会遮蔽大道,然而道又必须被言说,否则语言将走向沉寂与灭亡。所以,如何找到并运用一种能够言说大道即终极真理的语言,便成了庄子思想的重要问题。通过以隐喻为特征的"三言",庄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创造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本空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道的知与不知和言与不言的矛盾,庄子提出"不知之知"的"真知"观和"不言之言"的"大言"论.他以道知和道言关系为中心,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回答了道的有无、隐显、道物关系等本体论问题,阐释了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作用、真妄及语言表达等认识论问题,指出了知、言、道关系的人生实践意义,并最终把知与言解释为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和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趣旨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所以探讨老庄之"道"的异同,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老庄哲学的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传统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诠释学面对的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传统,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西方哲学诠释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道与言,而中国哲学诠释学关注的问题则有四个: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具有逻辑的自足性与自洽性,它在历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为思想理论的圆环。  相似文献   

5.
《庄子》中包含诸多"音声"意象,"托音寄声"是其喻事明理的重要表现。由于深受老子的影响,庄子的音声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无声"的推崇上,即认为道体不可言、不可称。庄子既认为道体"无声",又以得道为终极归宿,故体悟与契合"无声"遂转化为主体心性修养的至高境界及修道、进道之工夫。尽管道体无声无臭,但道既生万有之后的世界不可能"鸦雀无声"。《庄子》中或显或隐的众多音声论述中,大多内在包含着或合道或悖道的价值评判。庄子的音声思想对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音声思想的视角解读《庄子》,不失为同情理解庄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庄子思想中“道”与“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主张道不可知、不可言,而且不可行,因为道是自然境界,人不能以刻意的方式进于自然境界。但是另一方面,道又是可“行”的。合于自然境界的行为,是以朴实无我的方式去行事,包括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物关系。庄子道论不只是抽象的“境界”,更重要的是重建一种人与世界之间的交往关系。道与行的问题,和道与知、言的问题一样,都是这种新交往关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书讯     
书讯:《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徐克谦著,中华书局2005年8月版,184千字。本书是在作者于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充实修改而成的。复旦大学潘富恩教授为本书作序。全书除绪论外共九章,重点对《庄子》书中的“道”、“言”、“真”、“命”等一系列重要哲学概念,以及庄子哲学中的道论、语言观、自由观、美学观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考察和研究,从而对庄子哲学的特质从新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作者借鉴了当代语言哲学、阐释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并善于进行中西比较,且能立足于当代思想现实与学术语境,对古典进行返本开新,…  相似文献   

8.
三庄子的道与物关系 庄子至少在三个方面深化发展了老子的道、物关系.其一,老子"玄之又玄"的道,是为域中之一,仍是处于空间之中,庄子则将道往无限的时空延伸;其二,老子的道是"独立而不改"(25章),庄子则将道与生命做更紧密的结合,道落实到人心,并且"唯道集虚"(<人间世>),透过"心斋"之虚,使得道体现出精神境界的意涵;其三,庄子透过道--气--物的关系,提出"物化"与"安化"的观念.前者意指个体生命在宇宙大生命中的转化,后者则触及死生问题,而宣畅死生乃气之聚散,人应安于气化.以下,即就庄子思想中的道物关系,逐次展开申论.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庄子思想中的地位来看,语言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练习,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修炼术。因为语言不但是人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精神的延伸。在《庄子》中,最能表现庄子哲学精神的非"游"莫属。"游"不仅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庄学气质与精神,更表现为一种游移不定、变化无形、天马行空式的写作风格,而梦境、醉酒以及神话,则是展现庄子之"游"的最佳载体。正是这些特殊场景的出现,加强了庄子颠覆传统与活化语言的文学力道,同时也展现了庄子从苦难与无奈的世界中挣扎的努力,即他试图以一种"游"的态度来消解现实世界的苦难,实现精神的提升,并促使由人向天、由物及道的转变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智慧。儒家仁爱为本的生态思想,以成人成己、中正和谐、天人合一为追求的目标,"天地人一体同仁"充分体现出儒家"仁民而爱物"的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相融的人文精神。道家道教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提倡"因天地之自然",以实现"人与天合","神与道合"。"天地人一体同道"表达了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追求,形成了与儒家从人伦推及人与自然不同的思维路径与生态文化特色。中国佛教圆融慈悲的生态精神,以缘起论阐发了心与物、理与事、天地与人之间的圆融互具、相即相融的整体关系,提倡对万物众生的慈爱和悲悯,丰富发展了佛教的生态思想和哲学智慧。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儒佛道分别从人的本性、道法自然、缘起净心出发,异辙同归地指向了天地人的同体与和谐共存。三家相异互补的生态思想,既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认识论思想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境界的人生哲学,他所关注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生命的精神状态.庄子以"道""物"二分为认识的逻辑起点,认为"形"和"精"的认识属于感官和理性的领域,而对于"道"的认识则属于主观精神的直觉.与三种认识活动相对应,庄子提出"感知""心知""气知"的认识途径.在具体方法上,通过对他人及自身的隐喻言...  相似文献   

12.
《中庸》提出了"道不远人"的著名命题。这里的"道"指大全之道。这一命题引发两个问题:一是道与人何以远离?二是道与人又如何合一?对于这些问题,儒释道三家通过实例和隐喻即思想实验作了回答。道家的"浑沌之死",主要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浑沌隐喻大全之道,浑沌之死意味着大全之道的破裂,而道体破裂是儵、忽所象征的意欲萌动与情识外泄的结果。佛家的"野鸭飞过"与儒家的"孔子与点"主要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野鸭飞过隐喻习心或闻见之知外驰,所以中断习心外驰,就成为佛家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方案;曾点之志意味着一人一物从当下切入,即可洞见大全之道的本来面目,这是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儒家方案。佛家与儒家的两种方案点明了人与道的两种关系,即人与道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恍惚"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是指"道"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态,又是人们借以体道的方法与途径。就前者而言,"恍惚"显示了"道"超越日常感觉经验、不可把捉的绝对、独立的一面。就后者而言,"恍惚"成为人与"道"共鸣、邂逅的契机。就后者而言,"恍惚"意味着排斥外在感官欲望的干扰,放弃有为与偏执,保持精神上的虚静。因此,"恍惚"在精神层面上可以解读为"虚静"与"凝神"。而这与老子的"载营魄抱一、抟气致柔"思想以及庄子的"吾丧我"、"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思想均有相通之处,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揭示出道家形神修养工夫的某些特质。  相似文献   

14.
论“卮言”─—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卮言”一语,首出于《庄子·寓言》,即“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后言日出,和以天倪。”历来的庄学研究者多注重“卮言”之表层语义,即视其为文学意味上的某种写作技巧,而完全忽视其所蕴涵的道体论形而上学的“学”的意义,即“道”之意义何以被诠解的语言学之路(在这条路上,或许折射出同西方存在论的形而上学之所谓“现代语言学转向”对治的别样光彩。当然,这是本文不宜深究的另一有趣话题)。笔者以为,“卮言”(其它二言只是扈言的文体形式,详后),实际上是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它涉及的问题远不止语言运用的技巧层面,而是…  相似文献   

15.
在2500年前的东方,老子就已认识到名、言与道之间的关系,从其对道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老子对语言的审慎态度。他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及道,言与道之间存在着悖离关系,以及语言具有表达思想的能力及把握存在的局限性。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言,而是提出“希言自然”的无为语言思想与“正言若反”的辩证语言思想。通过对老子语言思想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断定在中国先秦时代人们已朴素地认识并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6.
庄大钧 《管子学刊》2007,(3):84-86,122
庄子学派独特的理想自由在社会现实当中无法实现,于是他们便致力于谋求精神上的超脱,取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因而否定现实人生与表现自由理想便成为《庄子》的文艺基调,即其作者创作的一贯思想和作品所表现的基本精神。《庄子》道学的实质是颂扬道的精神即道的自由和无限的本质特征,其作者所致力的也正是道的精神在人生的实现,《庄子》的文艺思想即融于其道学思想之中,是其道的学说在文艺方面的体现和延伸。《庄子》之道自由和无限的特性生发出《庄子》文艺思想纯任自然、法天贵真的基本特质;其使精神进入道的理想境界的理论生发出关于"虚静"等审美和艺术创作心态的理论;《庄子》之道的绝对同一性生发出关于言、意关系的理论。庄子学派的文艺思想直接促成了《庄子》特异的文学性,并对后世创作给予了多方面的深刻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燕强 《现代哲学》2022,(2):140-146
忠恕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在儒家的经典诠释史上,通常是强调其道德层面的意涵。章太炎别出新解,一是称忠恕之道是求知的方法论,内含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学原理;二是说庄子继承孔子的忠恕之道,其中包含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双重义谛。就德性的层面言,相对于儒家的尽己、推己说,庄子主张“才全而德不形”,反对将道德形显发用出来;就知识的层面说,忠指身观,恕指心证,前者是验事以成理,后者是据理以事量,犹如逻辑学中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透过对庄子忠恕之道的阐发,不仅丰富了忠恕的意涵——忠恕因而成了解读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重要概念,还可由此观照孔子与庄子、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18.
正道在何处?常人迷茫,不知如何寻求。老子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德经》第34章)。庄子在《知北游》中明确指出"道无所不在",并指出道之存在的可能位置,譬如在蚁蝼、在秭稗、在瓦甓,甚至在屎溺。按庄子的说法,道弥散于天地间,一切皆因"道"而立。《淮南子》发挥庄子大义,言"四方皆道之门户牗向也,在所从窥之"(《淮南子·说山篇》),意思是说,四面八方都有道的门和窗,  相似文献   

19.
陈孝浪 《天风》2004,(12):37-39
"道"为何要成为"肉身"?其意义与目的何在?"道"与"肉身"又有何关系?道成肉身的启示既维护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又摈弃了许多异端邪说,并丰富了基督教的思想。基督观--耶稣的神性与人性是互相统一的 "道"显明耶稣具有神性,因为圣经言:"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1:1);"肉身"显明耶稣具有人性,因为圣经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向来以"老庄"并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早在《史记》内就有记载。《庄子》一书从头到尾以道贯穿,每一篇都以道为纲。《老子》说道是万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庄子》说道产生了鬼神和上帝。在鬼神问题上,庄子用事例告诫人们,真正的鬼神是在于人间人为的鬼神。庄子还举出小鼠知道在神坛下打洞可以避免烟薰和挖掘之祸,以此否定了神灵的存在。在神仙问题上,《庄子》一书内没有一处有神仙这个称谓。《庄子》所描写的至人、神人、真人、天人、圣人,是庄子用寓言手法比喻为他的理想化身,这些人是品格高尚的凡人,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在生死问题上,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是道所生,是物,排除了永生不死的灵魂的存在。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并展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