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主体间性理论是胡塞尔和舒茨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但前者主张"先验的"主体间性,后者则主张"世间的"主体间性。舒茨认为,主体间性不是一个可以在先验领域中解决的构造问题,而是生活世界的一种被给予性,换言之,只有生活世界的本体论而非先验构造,才能澄清主体间的本质关系;而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失败的根源在于,他把主体间性理解为由先验主体所构造的产物,没有通过先验主体的意识生活来揭示其先验意义。本文认为:舒茨对胡塞尔构造概念的批判是建立在芬克式的误解上的,即把构造理解为"创造";但实际上,胡塞尔的构造概念来源于实在之物的"生成",因而舒茨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批判并不具有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2.
论人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与演变“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胡塞尔在上世纪初提出的。胡塞尔早期对现象学的建构,主要依托于笛卡尔的“先验自我”概念,结果造就了一门彻头彻尾的本我论。为了摆脱他人的严厉指责,全面发展现象学,走出理论困境,胡塞尔亟需为现象学重新奠基,并最终把目光集中于“生活世界”概念。“这个概念在20年代之前就被胡塞尔零星地使用过。到了20年代,这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获得了中心的意义,它成为一个根本问题的名称”。(倪梁康,第130页)胡塞尔虽然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集中论述了“生活世界”概念,却…  相似文献   

3.
张宪 《现代哲学》2002,(1):87-95
本文论述了胡塞尔现象学中作为科学奠基的“生活世界”概念,把它放在中国哲学的传统加以观照,试图对其进行一种新的本体诠释,由此拓展对“生活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近来,胡塞尔的若干阐述者给他加上了“形而上学者”的称号。按照这些人的用法,“形而上学者”这个词有一个很明确的和专门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海德格尔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者,因此他们阐述的意图是让我们注意到胡塞尔的著作和他那位最得意的门生(指海德格尔——译者注)的著作之间的重大相似之处。海德格尔在《存在和时间》一书中提出了“存在的含义”问题,并且因为这个缘故,把他的这部著作描述成一部“本体论”意义下的论著。他的探讨,就其想表明人的存在在种类上不同于桌椅的存在,亦即不同于世界上客体的存在的那些方面而言,是“本体论的”。在整个探讨中,存在含义这一中心  相似文献   

5.
狄尔泰提出要用描述心理学为精神科学奠基,这一观念被布伦塔诺所接受,并最终被胡塞尔所继承。但胡塞尔所说的描述心理学已经不再是经验立场上的心理学,而是描述现象学。胡塞尔在其中后期思想中进一步提出和发展了现象学的心理学,并明确指出,只有现象学的心理学才能为精神科学奠基。然而,从先验现象学的意义上来说,现象学心理学的奠基不是最终的,也不是最彻底的;只有生活世界现象学才能真正为哲学和一切科学奠基。  相似文献   

6.
卡瓦耶斯是法国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最早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基于理性知识具有实在性和必然性的立场,考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承认胡塞尔对逻辑主义和意识哲学的"深刻综合",但也进一步对他进行了批判。卡瓦耶斯从四个方面系统反对胡塞尔的意识构造理论,即形式本体论对命题逻辑的优先性、可还原性原则、绝对意识本体论、对历史性的否定,并由此认为胡塞尔无法解释逻辑和科学理论的必然性和历史性。普拉代勒和德里达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方面来思考卡瓦耶斯批判的意义,结合二人对卡瓦耶斯的阐释,可更清晰地定位卡瓦耶斯乃至法国科学哲学的自身诉求,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昌盛 《哲学动态》2006,1(2):17-23
现代经验论在进行语言的逻辑分析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科学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理论对象的本体论问题。按照科学哲学的提问方式,问题就为:科学理论如何获得意义?科学理论具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地位?科学理论具有真理性吗?本文尝试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思路和方法,来探索科学理论的意义问题、本体论问题和真理性问题。按照现象学的提问方式,问题则变为,科学的超越世界如何奠基于生活世界?作为一种自由的意向构成物的科学的理念体系,如何能揭示生活世界的普遍本质结构?科学的抽象理念体系是否具有彻底的直观明见性?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转向“科学理…  相似文献   

8.
舒茨立足于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世间共源性,对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理论进行批评,否定构造他人的超越论道路。舒茨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性在构造他人过程中的本体论优先性,具有狭义的"主体中心主义"倾向。并且,他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的构造性,没有坚持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因此,他对胡塞尔超越论构造理论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本文在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理论框架内提出,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在构造意义上是结构依存关系,即超越论共源关系。进而,本文认为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实质是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并基于超越论共源性为胡塞尔进行辩护,对舒茨的批评进行反驳。超越论共源性可以被视为胡塞尔解决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范式,同时也是他从超越论现象学的角度探索世界起源的新尝试——"共源说"。  相似文献   

9.
在海德格尔那里,现象学已从“先验现象学”转变为“存在论的现象学”,这就是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这种转向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发现”的存在论意义的揭示和生存论根基的追问上:1.胡塞尔把意识的意向性作为最后的根据,海德格尔则强调此在的生存论结构的超越性对一切意识行为和实践行为的意向性的奠基作用;2.与胡塞尔把感性直观作为范畴直观的最后根据不同,海德格尔认为无论是感性直观还是范畴直观都不具有源始性,因为它们都奠基于此在的“存在之理解”,都只有在生存论的“理解”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3.与胡塞尔强调本质或范畴的先天性不同,海德格尔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区别”。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晚年提出了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由于胡塞尔几乎毕生都在追求实现先验哲学的理想,因而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哲学中地位有限,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只被看作是通向超验现象学的两条新道路之一。而正是他的学生,阿尔弗雷德.许茨注意到了胡塞尔生活世界所包含的日常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提出的"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理念是否应被彻底抛弃呢?如果这一理念仍然值得追求的话,那么就值得反思胡塞尔在《大观念》中所规划的"实质本体论"和"形式本体论"的纲领是否还有启发意义?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于理解胡塞尔后期的"生活世界"学说与其早先的哲学路线关系相当重要,对于反思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在当代"体系哲学"重构中的价值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探讨技术根本问题的本体论现象学技术哲学现象学首先是指胡塞尔现象学。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经历了一个从先验现象学到基础本体论现象学的转变。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对现象学的理解有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胡塞尔不仅仅把现象学理解为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把它理解为一种认  相似文献   

13.
朱耀平 《现代哲学》2004,(4):97-102,120
与康德认为只有表现在意识行为中的“形式范畴”才具有先天性不同,胡塞尔认为不论是形式范畴还是质料范畴都具有先天性;先天与后天的区别,表示的正是一般对象与个体对象在本体论上的区别。这意味着在胡塞尔那里,“先天’’不再是“行为的名称”.而是“存在的名称”。海德格尔在充分肯定胡塞尔的这个思想的理论价值的同时,又对它做了“实质性的修正”,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区别”。  相似文献   

14.
尼采的形而上学侧重于人的自我实现,他将这种自我实现视为真正的道德。尼采的形而上学从目的上看是道德的;从性质上看是思辨的;从方式上看则是隐喻性的。其中,道德是核心,思辨与隐喻是必要手段。然而这三者都需要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某种理论为奠基:道德的主体本身必须是主体间性的,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其奠基;思辨则隐含着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诉求;隐喻作为一种想象力活动、联想活动,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中想象力的自由变更、同质性联想、异质性联想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尼采的道德形而上学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为其奠基。  相似文献   

15.
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之间的意向奠基关系问题是胡塞尔哲学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澄清胡塞尔对感受活动的理解.胡塞尔在《逻辑研究》时期坚持认为非客体化行为是奠基于客体化行为之上的.他基于意向性行为理论,把感受分为感受行为和感受感觉(感觉状态),前者属于意向性行为体验,后者属于非意向性行为体验.感受感觉...  相似文献   

16.
把本体论的问题与意识结构的分析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共同特点。熊十力结合易经的宇宙演化论和佛家法相宗的意识理论,为传统的儒家哲学提供了一种严密的本体论体系。胡塞尔通过考察意识活动的构成作用更加清楚地说明了存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表明东方和西方的思想界在本体论问题上存在着共同的兴趣和洞察力。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晚年将两性间的本能和母婴关系等"在家状态"构筑为超越论现象学的新基础,从而实质性地构成了对海德格尔"在世存在"理论的批评:本己性并非"无家可归"的,而是应该显明于与家人关联的"切己性"。同样以"在家"为基础,列维纳斯突破了海德格尔"在世存在"理论的统治,但与胡塞尔强调家的"融合存在"不同,列维纳斯坚持亲子与两性中的他异性的基础地位,主体只能在不可消除的差异性中与他者相互渗透、感发与生成。在对在世、在家之奠基关系的转换中,现象学运动实现了从在世存在到本性存在,再到异质存在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虽然胡塞尔明确主张我们可以原本地经验到观念,但他毕生认为观念的被充实的给予性只有奠基在感性中才可能.而对观念的单纯符号性意指如何区别于观念的被充实的给予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作为整体的充实关系问题,胡塞尔在不同文本中的论述却截然不同.胡塞尔充实概念的基本问题将会从胡塞尔所考虑的几个最重要的充实要素来加以说明:感性、空间性、...  相似文献   

19.
在"超越性或客观性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引导下,本文探讨了胡塞尔与列维纳斯关于"他者"之思想的异同。一方面,二人都将客观的自在世界的可能性奠基在他者的显现之上;另一方面,针对这一显现样式,胡塞尔与列维纳斯提供了不同的理解进路。本文辨析了其中的三种超越:内在中的超越、作为内在的超越和伦理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无论在胡塞尔思想中还是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都构成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首先再现了胡塞尔前后期在此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并指出他的超越论逻辑学的要点在于对本质的前逻辑直观,也是最有可能为逻辑学提供哲学支撑的因素。其次,在海德格尔方面,根据律概念成为讨论现象学与逻辑学关系的切入点,由此导出他的“存在理解”、“无蔽”和“自由”的概念解释。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把形式逻辑看作陈述逻辑,并试图用前谓词判断的哲学逻辑学来为它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