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统乡村的人生信仰,是一种由私塾学堂、宗族祠堂和民间道堂复合而成的精神生态系统,为传统乡村大众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地。这一系统近代以来被摧毁,导致了乡村的价值真空和文化荒漠化,急需在乡村重建新的教化体系加以填补。本文通过对于传统乡土文化的研究,结合当代乡村儒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目前乡村建构儒学讲堂、公共祠堂和民间道堂三堂合一的教化体系的构想,通过乡土文化的返本开新,为乡土文明重建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4月30日,由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青州尧山书院协办的"孔孟儒学历史传承与转化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州召开,来自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的80余位学者参加了大会。与会专家围绕"孔孟儒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经学思想与全球化视野下的儒家文明"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王晓曼 《美与时代》2023,(12):92-94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也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需要结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树立多重目标,整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全面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等理念。目前,结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期间需要重点做好乡村景观的设计建造。相关部门与人员在执行乡村景观设计建造工作时,为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要求做好乡土元素的应用。在乡村景观设计建造中合理应用乡土元素,一方面能够丰富乡村景观设计建造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对自然生态进行延续,提高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实践中,设计人员需要具体分析乡村地区的情况和需求,在乡土元素应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乡村景观设计建造方案。  相似文献   

4.
探究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不仅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可能性根据,还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建构语境和原则。通过匡正日本学者子安宣邦对"东亚"概念的误读,证成东亚儒学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多元化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东亚儒学必然被建构为一种包含东亚各国儒学的"殊异性"于自身、又具有"整体性"之特质的儒学形态。通过对"东亚儒学"建构中存在的三种互动关系的分析,解析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主要原则。这些原则透显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实践智慧,为东亚儒者处理各种复杂性思想议题以及自身的系统化和整体性发展,提供了理性指引和规范引导。综合地看,东亚儒学提供了儒学发展的新视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东亚文化认同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资产,在全球文明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更好地担承此种责任,东亚儒学应当把建构文明对话的秩序平台,创建文明对话的理性规范,寻求解决文明冲突的话语模式以及确认文明对话的宽容原则之内涵与边界等一系列理论及实践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成为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有此胸怀与视野,东亚儒学必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郭文 《孔子研究》2011,(3):65-73
杜维明教授的"文明对话"思想作为其理论上的一大创见,与其"儒学创新"活动密切相关.他通过深究文明对话与"儒学第三期发展"之关系,论证了儒学若要走出现代性的理论与实践困境,一种多元开放的、对话的文化交流态度必不可少.杜维明认为,当代所涌现出的全球文明对话思潮尤其对现代儒学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更为儒家文明传统的现...  相似文献   

6.
1995年8月9~11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和信息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儒学与科学学术讨论会”在承德钢厂宾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工学院、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社科联等学术团体的三十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小型讨论首先由董光壁提供一个背景发言。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学东渐”以来,一直与中国近代化密切相关。当代的这个问题的特点是与70年代以来科学的社会危机这样一个世界文化背景相关。以科技文明为基础的现代社…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6,(3):38-45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针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层社会出现的经济瘫痪、行政僵化、乡土损蚀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积极性的主张"。1949年后,乡村社会经历了多种改造,出现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断裂,乡村经济的断裂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得到了修复,而社会与文化的断裂问题依然存在,突出地表现为乡村居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摇摆不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向市场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矛盾凸显出来,不仅表现为经济与文化原则的分离和相悖发展,也体现在伴随"乡村大流动"而出现的二重性生活方式和二重时空场域的断裂与冲突。乡土重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乡村转型中的文化矛盾,重建乡村社会秩序。在重建乡土的实践中,遵照互惠原则和共识原则既重要也必要,因为这两个原则是乡村共同体实现关系均衡和社会团结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土伦理研究及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乡土”的离弃与回归:一种伦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1998年,第6页)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之“乡土本色”的概括,已然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同。事实上,华夏文明正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农业文明,乡土关系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基本关系。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认识,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乡村社会在得到各方人士重视的同时,也日渐成为学术关注的对象。20世纪20—30年代,乡村成为革命者与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各党派纷纷谋划乡村救治之道,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中国,基督教作为一种异域文明,难以嵌入曲阜儒家乡土社会的文化空间。但自20世纪80年代起,特殊环境下的"因缘际会",却使少部分乡民走进了基督教信仰的世界。近年来,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增加、传统文化习俗活动的张扬等诸多因素,逐渐削弱了基督教迅速传播的外缘性"动力",基督教在儒家乡土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式微态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被持续关注,新农村建设、田园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如何营建适合乡土人文及地域生态特点的乡村新景观成为行业内的聚焦点。乡村有别于城市,如何运用乡村与乡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来营建低成本的特色景观是文章所要阐述的方向。文章以徐州为例,从低成本原生材料的运用、传统乡土营造技术的恢复与创新、农业景观记忆的保留与恢复、乡土植物群落的景观营造等四个方面进行策略初探。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7月20日至7月23日,"儒学当代开展的路径与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安庆师范大学顺利召开,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省儒学学会、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孔子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大学等20多家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次会议是李承贵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王露璐著《新乡土伦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伦理问题研究》于2016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乡土社会",今天,乡村仍然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根基所在。因此,回归"乡土"、面向乡村,是中国伦理学实践性乃至生命力的重要源泉。该书从转型期中国乡村伦理的"问题"出发,立足于对"什么问题"、"问题何以产生"、"问题如何解决"的思考和分析,较为深人地探讨了转型期中国乡村伦理的若干热点问题,如乡村伦理共同体的式微与重建、农民行为选择的伦理冲突与化解、乡村分配伦理问题、人际信任问题、道  相似文献   

13.
乡村环境是带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域气息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之总和,红色资源是今天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的热门话题。有形的红色文化元素主要以建筑(一般是标志性的建筑,如革命遗址等)、物品(如文件、武器、用具等)等为载体,无形的红色文化元素一般需要借助复杂构思重现经典的历史场景及过程。文章以广东梅州兴宁市"两镇五村"为例,阐述了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运用红色资源的思路和理论方法 。  相似文献   

14.
<正>南京师范大学王露璐教授是当代中国乡村伦理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她于2007年出版《乡土伦理》,此后历经近10年的探索,又出版新著《新乡土伦理》(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从《乡土伦理》到《新乡土伦理》,作者将研究的视野从《乡土伦理》中单一的乡村经济伦理拓展到了多维的乡村社会伦理领域。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革,出现了诸多新型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形态。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引入,理性"经济人"意识的不  相似文献   

15.
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6.
由于近些年政策的推动,乡村改造设计不断发展的同时却良莠不齐,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和造价不菲的景观小品充斥着许多改造后的乡村环境,这些设计与乡村质朴传统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了解乡土、减少干预的设计原则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乡村背后的历史承载,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贴近乡村、触摸乡土、了解乡村设计的本真。通过对当下乡村景观设计的理论分析,探讨"少干预原则"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优势,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主办的第五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2-13日在珠海召开。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及美国、东南亚等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的120余位学者汇聚一堂,以"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为主题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8.
现代乡村社会诸多普遍频发的道德问题最终指向一个人们不愿接受却不得不严肃思考和认真面对的现实暗示——农村"道德危机",这种"危机"总体表现为那些素具神圣魅力的乡土美德教化传统的失落。深入发掘传统乡村美德教化资源以助推当代乡风文明成为应对现代乡村道德危机的一种有益尝试。中国传统乡约就是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它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以美德教化方式整合乡村道德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基层教化组织,目的在于通过塑造民众主体美德和营造乡村美德氛围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社会效应。系统梳理中国传统乡约美德教化的思想资源,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凸显新时代美德教化的"新乡约",可以为新时代乡村美德振兴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伴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关系与利益关系的变化,具有乡土特色的中国传统乡村经济伦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历史性变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韦伯的"精神(伦理)气质论",为我们提供了把握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之互动关系的基本逻辑思路.根植于乡村经济生活的乡土伦理,在经历不断传承和变迁后仍彰显着其现代价值.对中国乡村经济伦理的历史考辨与价值理解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20.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中国实学研究会主办、北京纳通投资有限公司赞助的“儒学与儒商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与会正式代表5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和发言稿20余篇,会议发言者100多人次。代表们就如何弘扬诚信传统,建构当代文明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