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在法国现代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潮的鼓动者,也是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转向的领航人。因此,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由来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说在列斐伏尔酝酿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异化理论为其深入地分析现实生活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而辩证法学说中关于扬弃的思想则为其寻求通往总体性的道路提供了重要方向。不过列斐伏尔所接受的并不是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  相似文献   

2.
正H.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1901-1991),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1928年至1957年为法国共产党(FCP)成员,有60余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建筑与城市理论著作,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日常生活批判》《资本主义的幸存》《空间的生产》等。列斐伏尔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旧常生舌比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  相似文献   

3.
仰海峰 《现代哲学》2003,3(1):57-64,102
列斐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是他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出发.批判现代消费社会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这是一个风格消失、意义走向零度化的社会,日常生活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谋者。从日常生活批判出发,以文化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构成了列斐伏尔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4.
列斐伏尔对城市空间的批判与重构,为国外都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列斐伏尔结合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现实,从空间维度重新审视城市问题,在元哲学范式下对资本主义城市化实践作出了新阐释,为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主张争取城市权利,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研究路向。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境况作出的回应,为我们全面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我们诊断中国城市问题提供了思考路径。当然,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思想是抽象和思辨的,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气息和乌托邦色彩,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有选择地吸收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鲁宝 《世界哲学》2023,(1):35-47
社会关系再生产理论在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批判理论中一直以来是备受重视的研究热点。阿尔都塞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诊断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隐秘机制,他将资产阶级统治归属于无意识的表现性结构问题,这种表现依托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质询”与“物质铭刻”机制。列斐伏尔进一步将阿尔都塞阐释的机制明确转换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实践的具体再生产问题,通过“空间生产问题式”对抽象空间霸权给予总体性解蔽。阿尔都塞与列斐伏尔的论题都受到了拉康主义观点,即镜像主体与家庭关系的分裂式再生产的强烈影响。“镜像”“机器”与“空间”便成为拉康、阿尔都塞与列斐伏尔通过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判与现代性空间批判揭示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三个关键隐喻。他们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分析视域,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实践的科学话语。反思三位哲学家在该问题上的贡献与局限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生产关系再生产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列斐伏尔的核心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但前后期有明显区别。本文概括了这种前后观点的转变。总体来说,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的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而他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组织到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总体环节中去。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消费被引导的官僚社会”,而不是一个可供人们自由选择的休闲社会、丰裕社会。  相似文献   

7.
以卢卡奇、赫勒、列斐伏尔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道精神、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进行了批判性观审,体现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总体性伦理构想——人的自由本质的充分实现、人的个体性的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的充分释放、人的审美能力的充分提高。这是"总体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怀玉 《哲学动态》2003,1(5):21-24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一位和20世纪一同降生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在其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这样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相似文献   

9.
当时间性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模式展现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形式之时,后现代的空间转向针对时间性的这种普遍性提出质问和挑战,从而引入空间性话语,对以往一切阻碍空间想象的理论进行彻底的清算与批判。列斐伏尔的空间解放的本体论和福柯的权力空间论,在开启后现代空间转向的同时,也遮蔽了其后来者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理性空间的解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城市理论的兴起是20世纪70年代全面展开的空间转向的结果。卡斯特曾抱怨列斐伏尔的空间转向理论过于晦涩,从而与城市实践相隔离,而从卡斯特开始,空间的探讨自觉地转向实践,形成了都市理论界拒斥纯粹理论研究的取向。不管怎么说,列斐伏尔的空间哲学仍然是一种理论资源,并通过大卫.哈维等,进而对当代空间及城市实践发生重要影响。但本文关注的依然是理论方面而且是存在论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城市与空间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所谓空间转向正是从形式上终结于海  相似文献   

11.
自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一书问世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历了一种空间转向。在整个后现代空间理论发展谱系中,詹姆逊延续与修正了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的批判和鲍德里亚解构资本主义理性空间的后现代理论逻辑;哈维通过对詹姆逊"超空间"的拓展,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形式、更加灵活的资本积累方式与资本主义新一轮的"时空压缩"之间的必然联系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吴友军 《哲学动态》2006,2(6):47-51
回顾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是以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反思方式,质疑和批判了庸俗“经济唯物主义”,从而引领了一大批蔑视第二国际教条主义传统的西方左派知识分子,走向反思的马克思主义。而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通过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出具了革命方案,其反思方式是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其解决方式是社会历史分析方法的;前者是人本主义倾向的,后者是科学化的。因此,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存在着根本的理论困境,即对问题的反思方式和解决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困境也大体奠定了卢卡奇本人理论发展以及继后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五六十年中国美学讨论期间,朱光潜通过有选择、有目的的翻译、评论和引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如卢卡契、列斐伏尔,尤其是哈拉普和考德威尔,从其著作中获得启发、支持和鼓励,促进了自己在该时期的思想改造,并帮助建立起了自己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  相似文献   

14.
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促使青年卢卡奇批判现实社会的异化状况,这种批判首先以文学的或美学的形式得到了实现,其成果就是《小说理论》。青年卢卡奇以文学为内容,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形式,以左翼立场为理论意涵,为我们诠释出了这样一幅图景:古希腊的史诗时代是一个具备总体性的时代,但过渡到古希腊戏剧的历史环节后,总体性就被打破了;而以柏拉图主义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则彻底制造了现存世界和理念世界的二元对立;要恢复总体性,必须寄希望于小说。他认为小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现代社会自身保留着呼唤总体性复归的力量,因而小说也承担着恢复总体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是现代哲学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反复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了解辩证法的深刻理论内涵以及关于辩证法的争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建构当代哲学理论,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20世纪人的存在境遇和人类文化精神的发展。在20世纪哲学界关于辩证法的争论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南斯拉夫实践派对辩证法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影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基本哲学立场上都属于人本主义范畴,例如,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哲学、布达佩斯学派的激进哲学、波兰哲学家沙夫的人的哲学、捷克哲学家科西克的具体…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一起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前提。他在哲学史上有过不少的功绩,他的那些批判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批判宗教神学的篇章,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费尔巴哈的一生曾经经历了一个从唯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与限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 ,最为激进的批判应首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法兰克福学派所做的批判 ,其主要代表有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洛文塔尔、哈贝马斯等。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如英国的威廉斯和伊格尔顿、法国的列菲伏尔以及美国的杰姆逊等 ,也表现出明显的“家族相似”。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哪些批判维度 ?其基本特征和内在差异是什么 ?这种批判的启示及其限度何在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批判的维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视野中 ,大众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现象 ,而且是经济现象、政治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通过激活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性动力,以反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不同,西方思想界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兴起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却一致强调马克思哲学作为"科学"的唯物主义之维.这两种解读视角似乎形成了某种"拉锯"之势,而其中所蕴含的问题恰恰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本文仅简要考察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意大利学者科莱蒂在<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中对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由此管窥西方马克思主义演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进展,促使人类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城市作为载体无论从其空间形态还是视觉表象都映射出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急速的城市化发展造成了城市形态的变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这些变异的城市空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扮演着矛盾又尴尬的角色。然而,根据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三位一体"的理论,一个物理空间的变化是空间的实践者与其环境相互影响制约而成。城乡结合部的特殊空间形态在于它没有一个规划者,而是完全由实践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而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20.
林南 《美与时代》2021,(3):14-16
文章是以福州中洲岛的建构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个案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通过文献法和实地调研对中洲岛进行研究,阐述中洲岛是如何形成现在这样的风貌的,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何最终变为商品批发市场,中洲岛的在场者采取了什么空间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