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泽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展开了深刻的文化批判。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社会意识,而且是社会存在,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犬儒主义是意识形态的新形式,意识形态主体已经被启蒙,只是他们毋宁追随虚假的意识形态幻象,与符指化的能指绑在一起,践行外在化的物质化的信仰而乐此不疲。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所呈现出的理论意旨深刻警醒和启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并没有消失或者"终结",它只是发生了微观化的转向和斗争方式的转变,被抽象地浓缩为了一些空洞的符号能指,从而加强了在日常生活领域的渗透和文化领域的扩张。我们必须正确引导符号消费,警惕社会信仰的物化和虚无化,遏制"淡化意识形态"的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最初是一个总体性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以后成为指称社会上层建筑的专门概念。意识形态包括一般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两部分,后者在社会思想中占支配地位。政治意识形态容易导致极权与对抗,"意识形态终结论"正是针对它而发。文学活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复杂,文学作品可以承载或消解意识形态,但它本身不是意识形态;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作为思想形态的存在,可以履行意识形态职能,有时会直接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大卫·斯瓦格尔梳理了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自柏拉图以来意识形态与艺术观念之间的对抗关系,指出了审美教育在艺术观念和意识形态教育之间的困境,强调了审美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和艺术观念之间的协调作用,最后面对西方当代资本主义"产消合一"意识形态的缺憾,大卫·斯瓦格尔强调审美教育要为艺术的观念而辩,以批判、弥补西方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缺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卫·斯瓦格尔在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所做的研究及其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国古代"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中艺术作为意识形态载体和教化天下的贯道之器的传统有差异,更与中国当代艺术对意识形态的自觉弘扬有着巨大不同。但是,大卫·斯瓦格尔的研究对如何有效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背景下习总书记关于深化审美教育的重要通信指示有着一定的反思借鉴意义,审美教育应该成为意识形态教育和艺术观念的调和中介,艺术应该提供时代新声。  相似文献   

4.
本文深入分析了拉克劳意识形态理论的得与失。首先,作者充分肯定了拉克劳对意识形态争论的贡献:关于被终结的意识的虚假意识的描述;关于同一性的否定性论题;有关主观动机涵盖了虚假意识的解释。其次,作者指出了拉克劳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弱点:没有在无害的形而上学终结与有害的意识形态终结之间做出区分,从而无法深入解释社会压迫关系的永存性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一兵 《学海》2005,(5):67-72
本文集中讨论了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景观意识形态概念,以及情境主义用以反对和拒绝景观的革命策略.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已经将过去意识形态的看不见的隐性霸权变成了看得见的虚假影像世界强制,这种景观通过对人的欲望的制造和对象性诱惑,实现了对人的深层无意识的直接控制.所以,人们颠覆景观的最有效的革命途径已经从过去指向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阶级斗争,转换为存在瞬间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的革命"扬弃异化和反对拜物教变成了艺术家的"漂移"和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异轨",这种文化革命的本质就是所谓建构积极本真的生存情境.  相似文献   

6.
张有奎 《现代哲学》2015,(3):1-7,24
拜物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物、物化和物象化概念是一组与拜物教密切相关的概念群。拜物教之"物"有两重意蕴:一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认同物的逻辑;二是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泛泛之论,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役于物;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算计和效率;流动性。物之解读的意义在于,既看到当今物之时代强调规则、秩序、能力、形式的必然性和进步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现实超越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主要被人们看作是扭曲地反映社会现实或者利益关系的思想体系,或者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价值观体系。然而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而且还会融入人们的实际生活,物化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一种思想体系或者价值观只有物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它才真正地发挥作用。研究意识形态就必须研究它如何物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它的这种社会功能可以  相似文献   

8.
《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宋惠昌1.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意识形态是社会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社会群体(阶级等等)的根本利益是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和灵魂,意识形态是社会(或群体)的理论形态的自我意识,其中心内容是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具有多维的两重性。即实践性和理论性,阶级性和人类(共同)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现实性和理想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一是提供政治“合法性”的依据;二是能够成为凝聚和引导一定社会或群体的“社会水泥”和“思想旗帜”。此外,它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也起着价值导向作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价值观念,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促进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它又具有同社会公共利益相矛盾的反社会性,因此,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发出警告:个人主义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的癌症,并且提出用“合理利己主义”、“新个人主义”取代旧的个人主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反映到政治法律制度中,集中表现为自由主义,它有一个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演变过程。古典自由主义,主要是针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具有鲜明的革命性质。但在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包括三层含义,它们并非仅具否定性的内涵。虽然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其阶级性,但是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并不必然意味着意识形态是虚假的;只有当社会利益分化达到对立的程度、统治阶级需要利用意识形态掩盖真实的社会关系时,才会出现虚假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其成为社会认同的文化基础,进而成为社会稳定团结的重要中介。辨析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者,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他把意识形态看作一套结构完整、有其自身内在逻辑的观念体系,它与科学相区别,目的不是求真而是造成某种实践。在后一阶段,他从国家机器出发解释意识形态,把它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区别于暴力国家机器,它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独特地发挥作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具有强大的主导性和主体性,规约和塑造着每一个社会个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科学技术成了新的意识形态 ,因而意识形态的批判就表现为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批判。马克思则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的批判表现为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还是本世纪的事。50—60年代西方发生了一场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辩论,把意识形态研究推向了高潮。这场辩论持续了十几年,参与者主要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但吸引了各方学者的强烈关注,其影响之大,牵涉的茫围之广,为学术研究所罕见。西方非马克思主义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的创始者曼海姆(Karl Mannheim、)预示了“意识形态终结”的理论。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1929)中,他提出随着科学合理性和求实态度的流行,当代社会已经丧失了意识形态因素。辩论的直接起因则应该归于美国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更标志着马克思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从此,意识形态批判超越了知识论的视野而达到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思想高度,获得了科学的性质和品格。面向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性质,并且代表着马克思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论视域。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特点,要求进一步将意识形态批判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课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继续推进意识形态批判。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怎样看待理性的“危机”与“乌托邦”的“终结”童世骏1某某东西的“终结”(theendof…)就象某某东西“之后”(post-)一样,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思想界的最热门话题之一。从50年代的“意识形态的终结”,一直到70、80年代的“哲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启蒙的终结”、“个人的终结”,甚至“人的终结”、“西方文明的终结”;越靠近20世纪的尾声,上一世纪下半期出现过的所谓“世纪末”(fin-de-siecle)心态就越是明显。所有这些“终结”(ends),就象无数的“之后”,其核心就是一些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所表达出来的所谓“乌托邦的终结”──19世纪思想家所提出的人类解放的理想似乎已经失效,以合理化作为核心的西方现化化过程的潜力似乎已经枯竭。所谓“乌托邦的终结”,说到底,是对于理性的信心的丧失。严格地说,西方社会的这种“信念危机”并不是新现象。上一世纪末的狄尔泰、本世纪上半叶的胡塞尔,都曾号召克服这种危机。但本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尤其是欧洲的这种危机,不是同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历相联系的,而是同所谓“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经历,同“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的经历,以及同全球性的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在话语立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强调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和排斥性,中国梦适应全球化时代各国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话语内容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普遍性和一般性,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中国化,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在话语重点上,中国梦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将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转变为强调实现梦想的"建设"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或观念、意识的各种形式,意识形态(Ideology)是与社会经济形态相对应的。社会意识的现实基础是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经济形态,它与社会经济形态具有深刻的内在相关性,换言之,意识形态是人与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涵数。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始终坚持一种批判的姿态,这是因为“在德国历史编纂学看来,问题完全不在于现实的利益,甚至不在于政治的利益,而在于纯粹的思想。这些纯粹的思想后来在圣布鲁诺那里也被看做是一连串的‘思想’,其中一个吞噬一个,并最后消失于怕我意识’中…  相似文献   

17.
阿尔都塞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而著称,尤其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质询"概念,成为当代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参照与来源。然而,人们有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讨论往往局限于《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而忽视了他早在《论青年马克思》中就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常常被人指责带有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拉康式精神分析的嫌疑,但在这篇早期文章中,阿尔都塞提出的较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更接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与论题。这里的阿尔都塞在考虑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与作用方式时,始终围绕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历史"和"物"展开。以全新的视角重读这一文本,将为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面对当今的意识形态批判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便需要认真对待其中包含的一个关键概念:"物"。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考察"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的自然性或自在性,而是要深入探究"物"背后的历史意蕴和社会政治意蕴。可以说,考察"物"始终需要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一种历史的视角。由此,"物"不再是与人无涉的自在之物,而是表现为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对象和产物,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体表现为"物化"的关系。如此,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之"物"出发进入到人的历史中,探究"物"在何种意义上是属于人的,又在何种意义上是可以成为人的。  相似文献   

19.
革命概念说明,尽管韩国赶上了发达国家,但是在最基本的身份体系及其相关观念上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种身份体系及其相关观念同现代社会普世价值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是韩国政治混乱的深层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在韩国具有特殊性,这就是它暗含着仇恨,而这一点又与其他因素相结合,使得在不同政见者之间发生的政治行为很难以平等和坦诚的理性讨论来进行。而且,这里的意识形态与因革命缺失而得以维系的身份体系所造成的先入之见,以及只顾自己利益的立场结合在一起时,公正、宽容、民族和国家等更根本的利益很容易被丢弃在一旁,由此政治就堕落为三流。而三流政治,其实是在重建国家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从单一维度对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老式解说,如观念意识论、实践-制度论、符号论、文化论、镜像与社会心理论等,很难规避语义学上的某种损失,而致使此概念本真内涵仍处于一种遮蔽状态。系统哲学视域下,意识形态实为涉及物质和意识的综合性社会事物,并作为一个演化着的自组织系统而存在。其内涵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服务于权力的演化着的社会"观念-践行"系统,它借助符号和制度等工具,通过想象性理解制造出规范化的意义与观念体系,并辅以相应践行模式,以使人们对世界产生某种心安理得,最终实现对权力主体的认同或妥协。此定义中的"观念-践行"系统是内涵的本体论所指,其他描述是内涵的限定性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