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相似文献   

2.
尚杰 《世界哲学》2016,(3):32-41
尼采的哲学,是一种从视域角度重估生命价值的哲学,它的一个重要学理基础,在于凸显瞬间的价值以抵抗传统,而传统与永恒之间,有着隐秘的互译关系。这就使得尼采的思想为现代欧洲哲学奠定了基础,它使哲学走上了生活艺术的方向,当代欧洲哲学延续了这个方向:一方面,强调时间问题引领了全部哲学问题;另一方面,从视域或者差异、不连续性、如何、当下在场等概念,分析"时间哲学",从而在搁置了传统哲学问题的同时,开辟了异域的哲学话题。德勒兹、福柯、德里达等哲学家,接着尼采继续讲述这些哲学话题,这使我们不仅要重新思考传统哲学问题或者"重估一切价值",而且要创造一批不曾有过的哲学概念,这使哲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3.
尼采通常被视为是无神论事业的哲学捍卫者,但是通过对尼采《快乐的科学》中"疯子"及其在市场中的表现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疯子"并不是尼采的代言人,而是对尼采学说的极具诱惑力的歪曲。"疯子"没有把"上帝死了"作为探索自我肯定的非关系性基础的机会,他宁愿背负杀死上帝的终极之罪,也不愿思索与上帝无关且不受罪玷污的生存可能性。因此"疯子"所宣称的"我们已经杀死上帝"的信念伪造了一种后有神论生存,但实际上,晚期现代西方人并没有做好接受彻底无神论的准备。对于尼采来说,"上帝死了"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个黄昏时期的开端,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变得越来越非理性和不可思议,但又不可动摇,不是因为人的选择或过失,而是因为一个濒临衰竭的文化融合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与我们通常把现代民主运动看成是历史进步,认为民主是一种普世价值的观点截然相反,尼采对我们的时代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评判,认为包括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内的现代民主运动,实际上都是对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继承和世俗化而已。基督教的价值在尼采看来是反自然和敌视实在的,这种价值起源于奴隶对高贵的人的怨恨起义,现代民主运动向往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同样也是为了用一个"彼岸"世界来贬低我们生存的"此岸"世界。于是从基督教开始到现在的整个民主运动就被尼采评判为一场贬低生命的虚无主义运动。通过这场运动,大多数人占据了统治地位,生命本能的自我肯定和提高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并受到压制。  相似文献   

5.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作为主体性、创造性的审美态度是克服虚无主义"顽疾"的"良方"。通过阐明虚无主义的内涵和范围能厘清尼采对西方文明"顽疾"的诊断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他所开的"药方",我们将发现尼采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处呼唤生命意志的回归的,以企让权力意志的创造返归主人的位置重新书写生命的美丽。尼采的人生观的意义在于渲染生命的激情来实现此在主体的审美创造性生存。  相似文献   

6.
此前,已有西方学者着意探i寸了尼采与庄子的哲学共鸣,如安乐哲(Roger.T.Ames)与Graham Parkes.该文则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从比较哲学视角探讨庄子与尼采的对话,更意在强调:尽管二者之间的"和音"很多,却仍不乏"不谐"之处.庄子与尼采的差异更接近于法语词"differance",是有"从"(defer)有"异"(differ).也正是禀从此一意旨,该文集中通过以下主题--视角(perspective),灵魂意识(sense of soul),欲望(desire)在达致"存在"之启化状态所起作用与地位,自我克服(self-overcoming)相对于自成(self realization).一个内含超越维度文化跟与之相反文化传统的比照,以及水流水深双向"分流"(differance)之隐喻等,进而条析庄子与尼采哲学的合分.  相似文献   

7.
尼采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末人"和"超人"概念经常遭受误解,例如关于"超人"概念,常有来自法西斯主义和生物主义的曲解。时隔近一个半世纪,人类的末日感和未来之忧愈加炽烈,我们理当在新的形势下追问:谁是"末人"?"末人"是我们吗?谁是"超人"?"超人"是"未来人"吗?本文试图对尼采的"超人"概念做一个未来哲学或技术哲学的重新定位,目标在于朝向未来的人类文明之思。本文认为,任何关于"超人"概念的区域科学式理解都是不当的或者不够的;尼采的"超人"概念应与他的"上帝死了"命题相联系,更应与他的"权力意志"学说(关于人和生命之本质的重新规定),特别是与在"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学说中蕴含的"圆性时间"观相关联;尼采的"末人"是对进入技术工业的自然人类之本质的规定,"超人"则是关于未来新人的天才般的想象和预感,两者之间纠缠着自然与技术的二重性运动。而无论如何,今天我们不得不接着尼采思考人类的位置和命运,人类的自然性和技术性,以及自然人类向技术人类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7,(4):176-181
虚无主义浓缩了尼采对时代精神的诊断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是尼采后期思想的逻辑起点。本论文对尼采著作和遗稿中关于虚无主义的论述做了清理和分析,指出在尼采思想中,虚无主义既是时代的危机又为新的未来打开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希腊是哲学家的故乡,对于以希腊文化为学术研究之开端的孤独哲学家尼采来说就更是如此。事实上,希腊文化早已超越了学术的局限而成了尼采的基本生存经验。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尼采哲学的主导思想——轮回学说——为主线,来再现尼采哲学中的希腊文化底蕴。尼采的哲学表达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大量地使用隐喻。(参PnR.Hollinrake:Nietzsche,Wagner,andthePhilosophyofPessimism,pp40-41、114,GeorgeAlien&UnwinLtd,1982)在这些隐喻中有众所周知的“酒神”、“日神”、“日午”、“孩子”等等,也有许多不引人注目但实际上非常…  相似文献   

10.
虚无主义是尼采对西方文化的诊断.尼采认为,要摆脱虚无主义就必须进行价值重估,重申权力意志的创造性力量.虽然海德格尔与德鲁兹对尼采的评价大不相同,但在对权力意志的创造性特征的理解上,他们具有相似性.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创造性的思想仍然是一种现代性的思想,它以"真实"为条件,创造就是将真实呈现出来.这种创造性的理念仍然是合乎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在"超真实"时代,虚无主义遵循的是一种消失的逻辑.只有这种逻辑,才能摆脱现代意识形态的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来探索现代文化的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塑造"了一个以"颠倒柏拉图主义"的方式完成西方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的尼采形象。但事实上,尼采本人却试图通过重新"复苏"古希腊史诗和悲剧的艺术精神以及"竞赛"精神,以颠覆整个柏拉图主义的框架。其"艺术"观念并不能等同于柏拉图主义意义上的"感性世界",而"竞赛"的精神更是意欲超越柏拉图主义"高、低"秩序的张力机制。海德格尔与尼采克服虚无主义的共同路径,在于都试图以"返回"前苏格拉底时代的精神资源来克服此后西方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后果,与此同时,借助德语传统"文化"的特殊性来对抗以英法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正是在这种精神追求下,十九世纪之后的德国"虚无主义"问题逐渐步入了一种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尼采哲学同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勒-庞蒂等为代表的现象学有着很多共识。首先,尼采哲学同现象学一样抛弃了现象与本体或"物自身"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肯定了现象是唯一的实在,并认为现象就是权力意志;其次,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具有赋予和创造意义的"意向性"特征;最后,尼采还承认权力意志的意义赋予或创造具有时间性的视角特征。从这些共识来说,尼采哲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现象学。但是,尼采哲学不只有现象学的一面,还包含了谱系学的一面。作为一个谱系学家,他否定了现象学的"明见性"原则以及对于"起源"的追求,而是认为任何"起源"都是历史性的,都是权力意志的偶然产物。从这一点来说,尼采哲学同时包含了超出现象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尼采将永恒回归视为他最重要的学说之一,但对于这个学说有何重要之处,研究者们却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尼采研究的代表,本文通过对其阐释的发挥和批评,首先指出我们不能以理论态度,而应以"我们"的立场来思考永恒回归,继而论证了在对待永恒回归以及没有终结状态的世界时,唯一可能的正面态度就是肯定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14.
王齐 《世界哲学》2012,(2):23-31,161
本文以互读的方法试图揭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面对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克尔凯郭尔坚持生存者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尼采认为上帝的"全知全能"性正是上帝要被杀死的原因;克尔凯郭尔极力张扬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而尼采则批判基督教人本主义的虚妄性和奴隶本性。尼采认为,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上帝正是形而上学式思想的残余,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基督教哲学";是尼采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真正使哲学的关注点落实到了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尼采曾把那些认为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更完满的世界的人称为"背后世界论者",他们因"痛苦和无能",经"致命的一跃"达到终极的疲惫。这个"跳跃"的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克尔凯郭尔的信仰学说。但是,克尔凯郭尔通过揭示"道成肉身"原则的存在论意义,把"神步入时间"转变成"永恒真理在时间中生成"的哲学命题。对于生存者来说,永恒不在身后,永恒就是未来,他要在时间中与永恒真理建立关系。这个认识突破了古希腊"回忆说"所蕴含的永恒真理在我们身后的认识,凸显了个体在时间中面向未来生存的意义。相比之下,尼采经历了从宣扬艺术形而上学到批判"背后世界论"的思想历程。他最终提出了"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思想,其中蕴含的极度张扬生命意志的"生命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支撑着尼采的"背后世界"。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5,(3):73-83
在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意大利成为欧洲文化革新的中心。到15世纪末和16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关注意大利的文化成就并努力学习和吸收,其中尤以法国对意大利文化的接受最为积极和突出。本文主要从人文主义文化、俗语文学与语言问题以及古典建筑三个方面考察法国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接受。笔者认为,法国文化精英对意大利文化的接受并非"全盘照抄"。他们对意大利文化进行筛选,并结合法国本土文化元素进行再加工。另一方面,意大利文化的大规模引入在法国文化精英中激发了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尤其导致了"法国意识"的萌发,16世纪由此成为"发现法国"的世纪。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或"原始民族主义",成为现代政治民族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本土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汉译的分析,述说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说明了异域、异质文化交流会通、融为一体的必要条件、途径、意义等。着重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土"和"土壤"中找到生长点,才能最终被接受、融合,成为本土文化的新的营养和有机成分。  相似文献   

18.
对尼采主要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研究,海德格尔所作的存在论解释和施特劳斯派所作的政治哲学解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本文分析了两者的优缺点。按照尼采哲学核心"超人—追求权力意志—永恒回归"的"三连论",对该书的前言和四个部分进行比较全面的解释,说明尼采的政治哲学毫无秘传可言,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反现代性"。尼采明确把永恒回归的学说归结为"再走一次"的"绝对命令",但蕴含新价值的创造和古代等级制的复古这两种不同旨意,从而为20世纪哲学留下广阔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2,(2)
随着佛教传播到西方,越来越多的欧美人士对之发生了浓厚兴趣,一些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还深受其影响。在当今中西文化从冲突碰撞走向对话交融之际,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情况,相信对开阔我们的视野还是有益的。为此本刊新辟“西方思想家与佛教”这一栏目,欢迎从事有关研究者惠稿。本期所刊智化居士《尼采对轮回的领悟》一文,指出了佛教思想对尼采哲学的影响,并辨析了佛法的轮回观念与尼采永恒回转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研习西方美学的过程中,深感康德与尼采的重要,两人之间不无关联的的异质性,更是现代美学不容回避而且颇堪玩味的一个重大问题.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及开风气者,这点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是尤其明显的.这样一位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在美学方面的贡献同样影响深远,可以说康德是美学的真正开创者.与康德时代相距不远的尼采,却是作为一个批判与异质的角色出现的.尼采的美学阐释充满了向酒神复归的冲动,这对康德的体系性美学构建起到了一种解构作用.所以本文拟从"先验性、经验性"、"主体性、反主体性"的角度对二者的美学思想做一个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