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前后期维特根斯坦之间的联系,前人或持断裂说,或持连续说。连续说的根据是认为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观上并无什么改变。其实,前后期维特根斯坦不仅在语言观上,在哲学观上也有一种根本性的断裂和转向,所谓相似性只是表面上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哲学不是自然科学;哲学是描述与澄清;独一的大问题来展开对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考察,以期认清《逻辑哲学论》的形而上学性。维特根斯坦从前期到后期的所谓转向,根本上是从形而上学思想方式向非形而上学思想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余玥 《宗教学研究》2006,(1):198-201
在对晚期文艺复兴不同潮流、不同著作地分析中,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围绕于君主与基督教的核心历史关系重新解读历史的可能性途径,看到文艺复兴核心概念群的不同组织方式.从而,文艺复兴以一种与"近代起源"拉开了差距的面目呈现出来,它意味着重写历史,尤其是概念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孔明安 《哲学动态》2002,(10):37-40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西方哲学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而且重要的哲学问题.20世纪之后,形而上学遭遇到了诸多的挑战,既有来自哲学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由于形而上学专注于对自在之物,诸如上帝、实在和虚无等问题的抽象思考,20世纪的逻辑经验主义学派公开宣布形而上学命题是属于那些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虚假命题.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7,(1):109-125
在汉语学界流行的政治神学和政治诗学,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国人思考政治生活的方式。但这种进路似乎让人们远离现代政治生活,并遮蔽了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哲学研究。就此而言,政治哲学的现代品格亟需澄清。基于这些考虑,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由任剑涛教授主编的《政治哲学研究丛书》,丛书以"现代"作为政治哲学言说的核心。藉丛书出版契机,为进一步厘清政治哲学的内在规定性及其外在边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与商务印书馆联合召开"政治哲学的现代品格暨《政治哲学研究丛书》出版研讨会",国内政治学、哲学和法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对政治哲学的现代品格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涉及政治哲学研究的诸多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尽管《共产党宣言》是一篇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但有关这篇文献的政治哲学问题的开掘,迄今为止仍是不够的,有关何谓阶级这一问题就是如此。《共产党宣言》并非泛泛地讨论阶级问题,而是重点讨论了无产阶级如何从现代阶级斗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在斗争中明确自身受压迫的根源——生产资料被个别的资本家所占有。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近目的,不仅从经济上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将生产资料重新变为社会的共有财产,而且从政治上废除压迫民众的国家机器,使政治国家逐步转向自治的、管理型的社会共同体形式。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儒林兴旺,学术繁富,大家继起,新说迭出。清人自诩其学术“远迈前朝”,确非自夸之辞。然而,清人的哲学成就究竟如何?这在学术界认识并不一致。自梁启超、章太炎、胡适至钱穆、侯外庐、陈鼓应等人,皆有关于清代思想的名著问世,影响较大。然不仅相互见解迥异,而且皆为泛论清人学术,面对哲学的讨论并不集中。安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哲学家中,罗蒂哲学上持反讽的后现代主义立场,而政治上却坚持启蒙以来的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如何与后现代主义连接起来?在罗蒂看来,自由主义没有也不需要一种哲学的本体论证明,因为哲学作为一种诗化的私人活动,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为公共性的政治提供形而上学基础。如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诸子中,《管子》不仅最早论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响亮口号,而且认为人才是国家强盛且长治久安的关键。《管子》特别强调了君主与中央之人的关键性作用,突出强调了君主的个人素质以及中央之人的选拔,这在先秦诸子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儒董仲舒等人以为《春秋》春王正月具有贵微重始之大义,唐孔颖达据此提出五始五事说,是对重始的具体阐释。另外,孔颖达五始之礼义说以为《春秋》有礼学思想。宋儒以《易》解释《春秋》,则将孔子以《易》精微思想与《春秋》贵微说联系起来。后儒解释《春秋》,有将《春秋》与其他经部典籍联系起来进行文本解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齐物论》最后一章的哲学阐发。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发明庄子的哲学旨趣。一般以为,梦蝶章讨论的是生死问题。本文通过对文本内在脉络的梳理,指出此章的关切所在在于自、他之别以及自境与他境之间的转化。由此揭示出庄子对外境之实在的理解和证明。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一书的主题描述为对"何谓实体"以及"何谓实体的本原"的追问。本文采用概念甄别的进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学界已有讨论,对《形而上学》相关文本展开深入解读。本文认为,调和两者的关键在于厘清"存在论上的依赖",以及更为广义的"解释上的依赖"这两种依赖关系,并得出结论:就现有的文本证据而言,追问"何谓实体的本原"是该书更为恰当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哲学论哲学的"终结"陆杰荣1.哲学是以问题的转换作为其理论展开的背景框架的,哲学总是面对着某种问题,解释某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如果这样来分析考察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的话,那就不难看到它们都以其特有的理论方式宣称哲学已经"终结"。令人感兴趣的是,现代西方哲学依然是哲学,而不是非哲学;既然归属于哲学,又要强调哲学的"终结",那就需要以超越的角度去界定哲学。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在对哲学的规定问题上,现代西方哲学与西方古典哲学相比,它更多地采取了否定的口吻,更愿意说哲学不是什么。古典哲学确定了对哲学肯定式解答的理论背景,常采用哲学是什么的独断论方式。现代西方哲学则力图借助于否定式的回答与西方古典哲学相对立,尽管这种否定式的结论仍然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现代西方哲学所体现的这种理论特征典型地表现在其关于哲学的"终结"论述之中。2.哲学已经"终结",这是现代西方哲学所得出的基本回答。哲学不仅已经"终结",而且理应"终结",然而"终结"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具有特定时间指向与问题取向的哲学,因此现代西方哲学所宣告的"终结"的哲学是以全称的形式表明其特指的东酉,这就是古典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对于现代西方哲学来说.这  相似文献   

13.
<正>现代社会中,知识已经成为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主导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逐步将人类社会塑造成崭新的知识—社会。针对知识—社会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较多涉及知识经济,甚少谈论知识政治。中央民族大学邹吉忠教授在其新著《知识政治论》(人民出版社,2010)中对知  相似文献   

14.
2006年8月1日至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天津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来自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以及政治哲学领域的学者一百余人,就“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阐释与建构”、“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一、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1.政治哲学复兴的社会生活条件与社会意义对于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陈晏清教授认为,仅仅从哲…  相似文献   

15.
16.
形而上学(metaphysics)问题,即世界的本原和存在应不应该属于哲学思考的内容和范围,超验或思辨能不能成为哲学认识的一种方式和角度,以及形而上学和哲学、科学、整个人类认识的关系,是决定着哲学的存在价值、理论形态和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以世界的二重化为背景,考察现代“拒斥形而上学”这一哲学思潮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分析产生形而上学的根源,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发展的研究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研究基金会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考察团在团长汝信同志率领下,参加了今年在斯图加特市召开的国际黑格尔哲学大会,会议为期四天(1987年7月18日—7月21日),参加者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一千多人,在各种会议上发言的有六十多人.其中包括世界最为知名的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哲学论坛上出现了一股在传统哲学基础上“接着讲”(冯友兰先生用语)哲学的潮流。所谓“接着讲”就是有所继承(特别是基本观点、基本标念)亦有所改造、发展,实际上是在消化吸收了现代西方哲学成果的基础上谋求形式的民族化。由此而产生了诸如“新理学”“新心学”一类的哲学体系。中国近代缺乏具有重大理论成就的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民族化与传统哲学的现代化逐成为一件事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接着讲”就成了创  相似文献   

19.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个人权利、资本人格和有限政府为核心建构起资产阶级统治的一般理论框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三个政治哲学命题:"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命题,以"阶级解放原则"取代"个人权利原则",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政治哲学的内在原则;"消灭私有制"命题,以劳动取代资本,复归劳动及劳动者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主体地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命题,用"自由人联合体"重构了个人原则与共同体原则辩证统一的共产主义理想。通过这三个命题,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原则的改写、政治哲学主体的倒转和政治哲学理想的重构,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传媒言论和学术探讨中,正以越来越高的频率,使用着一些他们原来多少有些生疏的语词,本文所论“竟争”、“宽容”,当在其中.然而,竟争与宽容,—二者能相容吗?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认为,竞争乃是胜败之争,胜利者将拥有他所期望的价值,他(她)对失败者的宽容,如果有的话,也只是一种出于道德高尚的“施恩舍惠”;失败者失去取胜机会和期望的价值,自认倒霉,只得承担失败所带来的一切,难为他人所容.这种习常观念对竞争与宽容内在关系的掩饰,正在慢慢为我国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的事实所揭穿,凸显为哲学反思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