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贝马斯认为道德规范有效性论证的话语证明,需要遵循话语原则和普遍规则。证明过程中需要遵循阿列克西关于实践话语原则的规则,这些参与者必须具有统一性,必须指向理解,必须是广泛、包容的。柯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理论则为主体何以具有道德论证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话语伦理学是现代和当代社会有关道德规范进行有效性和适当性话语论证的一种重要理论。在现代和当代道德意识发展的阶段上,只有通过话语才能够形成论证。普遍性原则、话语原则和适当性原则是论证的重要原则。但是,论证是有局限的,因为哈贝马斯将论证放置在生活世界、非暴力领域中。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试图在传统的宗教基础失效之后,重建道德,为道德规范提供新的基础。通过对道德意识的思考,哈贝马斯论证了道德共同体所有成员共有的内在超越视角,提出了话语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虽然话语伦理学仍有自己的理论局限,但它的道德视角重建却为在当代多元化社会中达成规范共识指出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道德规范是否可能及何以可能,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当代研究的重要问题。在西方伦理学传统中,古典德性伦理学整全性的"目的规范"被现代道德哲学肢解为义务论的"前提规范"和功利论的"后果规范",道德规范陷入了形式与内容割裂的现代性困境之中。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对现代性道德规范困境思辨超越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话语揭示了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伦理维度上重塑了道德规范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重新理解和深入阐释道德规范性问题,对于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当代理论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事实和规范(价值)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和政治哲学史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波普提出他称之为“事实和规范的批判的二元论”的学说。十七、十八世纪的自然法学说,把自然和规范相混同,从“人生而自由平等”论证“人应该自由平等”。休谟正确指出自然法学说的概念含混。波普采纳休谟的一个重要论点,认为道德规范不能合乎逻辑地从事实(不论自然的事实或社会历史的事实)推出;不能从“是”  相似文献   

6.
论善与应当     
曹刚 《伦理学研究》2013,(1):21-26,141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伦理学划分为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三种理论形态.如果我们把伦理学体系比喻为一座大厦,那么,元伦理学通过对基本概念的定义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论证,承担着清理和整固地基的工作;规范伦理学通过提出和论证道德规范体系,架构起伦理学大厦的主体工程,而应用伦理学则是运用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是大厦的功能和意义所在.如果这个比喻是合适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为伦理学的建构做清理和整固地基的工作.我们对好与善、应该与应当、道德与法律三对六个基本范畴的定义和辨析就是做的此类工作.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明进化的精神产物,道德必须既能应对时代的问题,又能引导时代的发展.当前,由于社会在急剧变化,各种社会乱象使得人们几乎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建立相应领域的道德规范,于是乎各种应用伦理学方兴未艾;但是,各种规范如何才能普遍有效、让人们服膺信守?这就需要使道德规范通过外化走向内化、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8.
集体主义道德需要在当代语境中予以诠释。这一诠释的立意在于强调集体主义道德话语需要凸显其对成员个体的尊严、自由、权利和利益的关怀与保障, 并在提供这种关怀与保障的基础上对集体主义之“整体利益”的道德合法性提供论证。不仅如此, 集体主义话语还必须对当代伦理学前沿话语作出回应。这一切正是集体主义道德的传统所未予言说的东西, 也是其在当代社会中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一、传统集体主义话语解读传统集体主义道德意识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传统制度语境中的显性话语。不可否认, 随着市场经济所衍生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9.
雷尔顿(Peter Railton)不仅关注解释规范何以拥有约束力量这一传统问题,同时也特别关注解释在规范面前我们何以仍然能够保持自由的问题。他认为我们不必将休谟与康德割裂,我们不但要为道德规范寻找假然基础,而且要为其寻找非假然的逻辑基础。雷尔顿诉诸构成性论证,借助对能动性概念的分析,表明我们的信念指向真而我们的行动指向善。借以证明能动性概念本身就承诺了规范活动的非假然性。他还提出了“就高”与“就低”两个标准,对休谟只强调人类行动满足人类当前欲求的主张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人类除了满足基本欲求的就低倾向外,还具有择善而从的就高能力。构成性论证从既已存在的人的能动活动入手,其论证效力存在争议。但是雷尔顿认为,正是能动性的开放性本身让我们在规范面前保留了自由选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所有的道德学说及伦理规范,往往都是以常态的时空条件为背景得到建构、辩护、论证和践行的。但是,人类社会也难免遭遇非常态环境的冲击。非常态有三种表现形式:制度环境恶劣的状态、道德规范相互冲突的状态和人命之间抉择的极端情形。虽然在非常态下道德规范的选取与应用会出现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但这并不能成为在困境中排斥一切道德考量的理由。恰恰是非常态让我们不得不正视道德规范的特殊应用问题,它要求我们必须对道德规范适用的环境背景因素(包括行为目的、预期后果等各种具体内容)、道德的规范性要求可能出现的变通性调整情形以及在极端特殊的两难困境里某些道德律令的一种变形性的应用方式等复杂问题,做出全面的审慎与精心的权衡,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深入的讨论,从而力求最终的行为体现出最大的道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从自然语言论证的语境敏感性和论证的文化相对性入手,提出基于经验数据的社会文化解释方法,阐明在变动的语境下采用该方法考察论证的必要性。其次,将广义论证重新定义为:社会文化群体中依据社会规范开展的基于语篇的具有说理功能的社会互动;其外延覆盖包括形式论证在内的不同文化的论证方式。再次,从论证者所属社会文化群体规范的角度解释论证规则,描述广义论证的基本结构。最后,在本土原则和语境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获取不同社会文化群体的论证规则和结构的广义论证研究程序,并界定其使用的条件和范围。由此,本文阐明了广义论证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凌燕 《学海》2014,(6):85-90
当前流行语大量出现与新媒体的普及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新媒体为其生成与传播提供了软硬件便利、话语权空间及感情与思想基础。近年来流行语的产生大都源于话语主体情绪宣泄或游戏化娱情的需要,而其广泛传播并最终走向流行则是新媒体语境下传播主体模因复制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推互抬的结果。对流行语进行规范,需在把握其生成及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实施话语引导、语境控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伦理学会和首纲研究与开发公司共同发起的“新时期道德规范建设研讨会”,于6月2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历时三天。有关领导、学者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60余人与会。主要研讨了以下问题。 一、加强道德规范研究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与会者一致认为,无论从伦理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还是从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来看,当今加强道德规范研究和建设,都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用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一种行为理性及意识形式。规范伦理学在伦理学体系中应居突出的地位。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体系,首要的问题亦须研究现阶段的道德规范。同时,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来,社会道德生活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一些过时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被冲击了;一方面,急待确立一些新的道德规范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及时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提炼概括符合新时期要求且又为广大群众认同的道德规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4.
由于逻辑进路下的论证研究在还原形式论证的过程中会忽略掉主体性、社会文化性、目的性和语境依赖性等重要特征,从而无法全面描述并恰当评价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论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从语用论辩术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如何将语境及社会性因素纳入论证研究。首先,说明该视角下的论证分析是一种关注于语言使用的功能分析;其次,对作为社会性因素的用法惯例展开讨论;继而,分析语境因素如何介入讨论规则;最后,阐释如何将不确定的微观语境因素和确定的宏观语境因素纳入论证的重构、分析与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15.
"后习俗"是哈贝马斯论述现代社会采用的一个关键概念。在后习俗社会中,道德规范的有效性需要进行论证和辩护,由此形成的有效性规范不仅彰显了个体的反思性能力,也因其表达了行动者普遍意欲的善而具有社会整合能力。哈贝马斯将个体反思的来源归之于心理学基础上的学习机制。通过对皮亚杰、科尔伯格和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的吸收与重构,并引入交往行动者的道德商谈这一参数,哈贝马斯发展出后习俗阶段基于商谈的道德规范结构。由此,个体的道德进化历程同时也是基于学习的交往历程,基于此形成的道德规范同时表现出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他们保证个体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规范结构的进化。但道德商谈仍旧是基于"弱"先验力量下的理想预设,道德行动的执行需要法律系统的建制化来进行补充,如此才能在复杂性程度较高的社会发挥社会整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凤才 《哲学动态》2005,1(2):45-50
话语伦理学作为交往行为理论向话语政治学过渡的中介,在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复兴过程中,继罗尔斯<正义论>之后道德普遍主义的又一次强力张扬.但话语伦理学在赢得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不满.在这里,且不谈维尔默的善意批评、伯恩斯坦、麦卡锡的谨慎怀疑和麦金泰尔、泰勒的正面交锋;只想揭示在福柯、利奥塔等人的挑战下,话语伦理学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困境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寂静主义实在论者认为,道德实在论无须应对规范领域之外的形而上学挑战,因为道德的客观性并不要求我们作出任何额外的本体论承诺.以斯坎伦的寂静主义实在论为讨论对象,在批判性地考察其论证细节的基础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寂静主义实在论者的挑战,即"对称性问题".为了维护道德的客观性,尤其是为了打破两套内部融贯的道德话语的对称性,道德实在论者必须承诺,在规范推理之外存在着客观的规范事实.  相似文献   

18.
波普认为,事实和规范的二元论鼓励人们对传统的、现存的道德规范、社会制度、政府政策进行自由的、公开的探索和讨论,是“开放社会”的特点。在“开放社会”里,人们对道德规范有抉择的自由,它是释放批评能力的社会。与批判的二元论相反,把事实和规范相混同的伦理一元论(ethical monism)则是“封闭社会”的特点;“封闭社会”是压制和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功利性与返本归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主义成为强势话语的时代语境中,道德的外在功利性价值受到重视。它迎应了人的物质欲望,却导致道德的工具化和消解。道德的价值只有回到德性伦理的框架和视野中,才是真实的返本归真。在以经济成就为导向的当代中国社会中,需要关切对道德内在性价值的认同,化规范为德性。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把道德规范视为一种主体间性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道德规范进行建构:一是在先验层面上,渗透重建后的理性即交往理性于道德规范之中,矫正其中的强制性关系和被扭曲部分;二是在现实层面上,通过相互作用建立理想的主体间性结构,依据角色结构的发展促使个体道德资质的形成,凭借原则提供道德依据和资源。哈贝马斯对道德规范的如此建构,确保了道德规范的可论证性和实践有效性,使道德问题重新诉诸一种更完善化的理性观念,最终使道德自我与相关他者实现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