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孙正聿教授的回应文章。王南湜教授的《辩证法何以本质上是批判的?》一文指出,孙正聿教授的辩证法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对康德和马克思批判性思想的弘扬和阐发。具体而言,通过对形式逻辑中形式前提和内涵前提的批判性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理论框架,极富创新性地彰显了辩证法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2.
孙正聿先生耕治哲学近40年,思维出场的空间徜徉于教科书改革与后教科书的"原理研究和体系创新"范式之中,将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融于一炉,突破了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僵化教条话语模式,某些触角伸向历史、现实和对话领域,力图一体多维地阐释哲学之思,其许多思想在30余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居于创新的领先地位。由于学术的突出成就,孙先生成为当代中国秉持原理研究与体系创新范式的主要代表。然而,拘泥于单一范式,不可避免也受到范式本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在前提批判中寻求崇高——访孙正聿教授本刊记者孙正聿,1946年生,哲学博士,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现代教养》、《哲学通论》、《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待出版)等。记者:90年代...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本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接续了"第五届《哲学分析》论坛: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对张一兵教授学术观点的讨论。孙正聿教授在《"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一文中强调,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灵魂"所在,并进一步提出文本解读有望达到的深层一致性,取决于我们对于文本的"靶子、灵魂和血肉"的把握。日本学者  相似文献   

5.
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其专著性和教材性全都有赖于它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基;具体来说,《哲学通论》的哲学史底蕴主要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现在:整本《哲学通论》在其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节点上都借助于黑格尔哲学来建构自身的思路和结构,从而使这本专著性教材与黑格尔哲学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理论关联。《哲学通论》最具创意也最有特色的三个思路是: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思想"维度,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思想客观性"问题,以及作为哲学历史演进的"本体论中介化"进程。这三个思路都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基础,并在与黑格尔的深度对话中建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本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是从"第六届《哲学分析》论坛: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学术研讨会上选出的。黄颂杰教授的《关于实践哲学的三个问题》、胡军教授的《如何解读人的行动结构》以及刘宇博士的《实践智慧与实践思维中的范畴错误》分别从实践哲学的三个核心问题、行动结构的现代特性以及实践思维的范畴等角度对杨国荣教授的《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一书所展开的论域进行了深度研讨。杨国荣教授以《行动、实践与实践哲学———对若干问题的回应》为题,对上述文章以及与会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整体性的回应,就元理论层面的实践哲学的论域与功能以及行动的结构性、实践范畴的分疏与综合、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2016年5月,第13届《哲学分析》论坛——"生活哲学与现代人类生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围绕会议主题,与会者发挥学术专长,运用中西哲学传统资源,结合现代社会语境,对生活哲学的观念内涵、理论建构以及实践意义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诠释与讨论。本期专题刊出的这组文章是从论坛发言整理稿和参会论文中选取的。复旦大学张庆熊教授的《谱系与本质: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台湾中山大学游淙祺教授的《现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樊浩教授的回应文章。杨国荣教授的《道德形上学的当代思考》一文以形上与形下的互动、理论与历史的互动以及新概念的生成来概括樊浩教授研究工作的三个特点。杨国荣指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的第二组会议论文以及邬焜教授的回应文章。这组论文既有对邬焜教授创立的信息哲学的理论内涵和贡献的述评,也有对其信息哲学体系中的信息本体论、信息及其载体的关系等根本问题的分析与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邬焜教授的回应文章。周理乾博士和哥本哈根大学索伦·布赫尔(S覬ren Brier)教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哲学?》认为邬焜的信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传统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叛逆,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邬焜哲学体系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信息并不相同,因此,不是真正关  相似文献   

11.
<正>一从事哲学是一项"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20多年前,听孙正聿教授说这番话时,我思想深处的某种不寻常的震动,曾令我本能地感知:此乃真正遭遇哲学问题之方式。此刻,我试图捕捉那令我深深为之动容的内在感动,手指无意识地滑过键盘,脑海里却闪回先师高清海先生从他的老花镜上方投过来的目光。——"是吗,哲学到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7月7~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五十名专家学者齐聚长春,围绕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的《哲学通论》、《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和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1月14日,《哲学分析》编辑部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召开,会议主题是:"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学界前辈、专家学者、青年博士生近百人参会,学界同仁就樊浩教授的学术作品进行了真诚、激烈、认真的研究讨论,既充分肯定了樊浩教授在伦理学研究上的贡献与成就,又提出了批判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万俊人,男,1958年7月生,湖南岳阳人。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伦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1990年、1992年分别破格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清华大学哲学系复建任哲学系主任。1993-199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基金,为哈佛大学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获教育部教育基金,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2005-2006年获美国"福布赖特基金",哈佛大学福布赖特访问教授。2009年为英国剑桥大学人文研究中心(CRASSH)访问学者。曾经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1年),"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人才"(1994年),北京市首批"理论百人工程"入选者(1996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2003年)。研究成果先后两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6,2004年),北京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首届"505中国文化奖"(1996年),金岳霖学术奖二等奖(1996年),教育部全国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1996年)等奖励和荣誉。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国家"马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兼召集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基础文科组组长,校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哲学组),中国伦理学学会会长。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寻求普世伦理》、《弗罗姆》等20余部;译著《自为的人》、《主体性的黄昏》、《道德语言》、《政治自由主义》、《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等20余部;用中英文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目前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是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四是阐明"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术方法的"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9月21-23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学术研究杂志社、现代哲学杂志社协办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的67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包括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研究员等马克思主义领域的专家学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学术研究》和人民出版社等国内著名期刊、报纸的编辑与研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又一组评论和回应文章。陈继红教授的《道德本性谋划的儒家进路——以樊浩先生"‘德’—‘得’相通"论为中心的讨论》对"‘德’—‘得’相通"论在中国文化中何以成立,以及"得"的"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这两层内涵何以达成和解的问题加以追问,通过分析经典文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6月16日,第七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五楼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堂特别邀请了海伦·朗基诺(Helen Longino)教授做学术报告。朗基诺教授1973年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前任主席,现任斯坦福大学C.I.Lewis讲席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社会认识论、女性主义哲学等,其代表作有:《作为社会知识的科学》、《知识的命运》以及《人类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说要探寻哪部著作对中国佛教乃至东亚佛教的思想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大乘起信论》(以下一般简称《起信论》或"此论")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无论是从信仰出发的注疏诠释的学术传统,还是从西方学术研究范式的角度,从哲学的、文本学的、历史的等等方面的研究入手,《起信论》无疑是一个贯通古今的公共研究话题。  相似文献   

20.
<正>武汉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青年名家文库",韩庆祥教授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入选其中。这是他近年的一部代表作。作者学术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围绕"中国问题"("一轴"),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问题和政治哲学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