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656千字。本书将北宋时期的儒家礼学放在宋代儒学发展和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当中,将礼学与北宋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联系起来,采取以哲学思想的分析为主,结合经学文献、社会政治以及礼仪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对礼学与宋代儒学的发展作了综合的考察。书中重点研究了《周礼》  相似文献   

2.
该著以北宋时期的儒家理学为主要内容,将礼学放在宋代儒学发展和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当中,并结合北宋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采取以哲学思想的分析为主,结合经学文献、社会政治以及礼仪制度而形成了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作者重点研究了《周礼》与北宋儒学发展的关系,宋代学者围绕王安石《周官新义》而引发的争论及其思想史的意义,集中讨论了宋代新型的理学与传统理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礼学的义理化过程,以及礼在天理论的叙述模式中的地位和意义。北宋的礼学不但是宋代儒学的重要内容,是理学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是儒家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援史释《易》成为宋儒解《易》的常用方式,虽然此种注《易》方式并不始于宋代,但大量用史在宋代易学阐释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儒学复兴、史学发展以及宋代士人的政治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北宋与南宋的史事易学又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北宋援引史事是出于解说义理的需要,而南宋则用史事解证卦爻辞,直接将《周易》视为一部极具历史借鉴及指导意义的经典。南宋卦卦有史的《周易》阐释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北宋援引史事以证易理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易》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解说与评价《易》成为儒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北宋诸儒有关《易》学的总体评价很多,内容涉及《易》道总评、作者辨正、学派论衡、通经致用等各个层面,对汉唐《易》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了怀疑与修正,同时也结合时代思潮对《易》做出了新诠释,从中可以透视出北宋《易》学的内在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先秦时期继孔、孟之后对儒学发扬、发展贡献最大的儒学大师。其所著《荀子》一书,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荀子所推崇的孔子与他批驳过的孟子成了历代帝王尊奉的人物,《论语》、《孟子》亦为儒家经典;荀子及其著作却被打入冷宫,少有问津者。建国以  相似文献   

6.
宋代士人积极致力于作仪化民,现存私修士庶仪典含通礼、专礼与杂礼,在体例和内容方面反映了两宋之別。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祭祀专礼之外,还包括仪文较少且偏重于伦理道德训教的家礼、家范、乡约,以及如《司马氏书仪》的"偏向经注的仪注体";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道德训教类与北宋礼书辑本,晚期更是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家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藉由对《司马氏书仪》和《家礼》之"丧仪"的比较分析,可以管窥两宋"仪注体"与"经注体"由合至分的过程。不同于汉唐以降知"仪"而不知"礼",仪注之学渐盛而《仪礼》经学渐衰的情况,南宋时期"仪注体"与"经注体"的分离,恰好是实践礼仪与《仪礼》经学分别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刘依平 《现代哲学》2012,(6):122-126
《大学》经典地位的抬升和确立是宋代理学发展的产物。北宋学者对《大学》的理学化诠释推动了《大学》由礼学研究范式转向理学研究范式,也使得《大学》由经典诠释的边缘迅速进入中心。南宋朱熹最终赋予了《大学》权威性、超越性、完整性、普适性、系统性和唯一性的经典属性,确立了《大学》"四书之首"和"群经之要"的经典地位。《大学》作为宋明理学发展的文献符号,蕴含了宋代理学的整个目标,也表征了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史学会河南分会,于1981年12月18日至22日在郑州召开北宋哲学思想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张载哲学思想,也讨论了司马光和胡瑷的哲学思想。本文综述关于张载哲学思想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宋明理学产生和形成的时代。张载作为两宋新儒学运动的开创人物之一,对整个宋明哲学的发展有其积极的贡献。从世界观上说,两宋新儒学运动并不是一个单纯化一的学派,从一开始,就暴露了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礼学盛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礼学尤明”时代。本文立足社会现实,围绕君权、族权的巩固,展开对当时礼学盛因的探析。以为战乱后重新整合社会秩序,离不开礼仪的实施及礼学的教化。其间,帝王意志起了很大作用。而南北朝为宗族社会典型期,宗族对等级亲疏关系的重视,也导致礼学的发达。另外,文章认为南朝礼学的兴盛,也是儒学与玄学佛教相抗争的结果。玄学佛理的流行,促使儒士经师加紧对儒典的深入研究,礼学则为儒学传统的重要因素。而北朝社会各阶层因其特殊的条件,更加热心于儒学的教化工作。最后,文章又从经学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去解释礼学兴盛原因。以为郑玄《三礼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叶适的德性之学及其批判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适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其德性学说及其批判精神独具特色 ,并影响到宋明以后的儒学发展。除了孔子及原始经典之外 ,诸子百家之学皆在其批判之列 ,其中 ,宋代的性命之学 (亦即心性之学 )是其批判的主要对象。一叶适对当时盛行并成为儒学主流思潮的性命之学的批判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性命之学的先验超越根据的批判 ,认为这种学说无法经受实际生活经验的证明 ,只是后儒的一种臆测和想象 ,他称之为“影像”。这种影像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响。追根溯源 ,他将宋代性命之学追溯到《大学》、《中庸》、《易·系辞》…  相似文献   

11.
<正>关学开派,肇自横渠。北宋时期,在陕西关中形成的一个以张载为核心、以其所创立的新儒学为特征的有全国性影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史称关学。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陕西眉县横渠镇度过,并长期在关中讲学,人称"横渠先生",其所创立的关学为孔孟儒学在宋代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载也因此而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南宋学者吕本中最早提到"关学"这一概念1,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将张载的"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并列加以考察。明初宋濂、王祎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中国礼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司马光、王安石、程颐等人的礼学造诣皆甚高,而张载的礼学更是名重一时,著有《横渠张氏祭礼》、《冠婚丧祭礼》、《礼记说》、《仪礼说》、《周礼说》等书(以上诸书均已散佚),其传世著作《正蒙》中有专论礼学的《乐器》、《王禘》等篇,《经学理窟》中有专论礼学的《周礼》、《礼乐》、《祭祀》、《丧纪》等篇。史称,张载之学“尊礼贵德”(脱脱等,第12724页),“以礼立教”(《二程集》,第1195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礼学体系。从整体看,张载的礼学是由两套系统构成的:一套是关于礼的基本观念和礼学结构功能的…  相似文献   

13.
"礼不参"是郑玄根据《仪礼》文本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仪规范思想,即不可三人或三方同时行礼。清人姚配中《周易姚氏学》在疏解《系辞下》对损卦六三爻大义所做发挥时,援引了郑玄《仪礼注》"礼不参"的礼学理论。姚配中此举发现了《周易》"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乃郑玄"礼不参"理论的哲学思想依据与理论阐释来源,这对我们重新认识郑玄以《易》注礼等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北宋儒者力图从儒学经典中去探求一种大中至正之道,将之上升为最高的理性原则和文化精神,即所谓天道或天理,并以之来制约王权在世间所具有的至高无上地位,为经世济民提供理论指导,这是北宋儒学复兴的深层动因之一,北宋儒者主要通过阐发<周易>之理来实现儒学的复兴.他们希望通过对理想政治蓝图的描画来规正现实政治生活的发展道路,为此,他们对历史发展目标、社会历史的结构及其变迁、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等历史哲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易学历史哲学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宋儒学的复兴得益于易学历史哲学诸问题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张琴 《哲学研究》2012,(6):42-47
<正>宋代理学的整体建构,旨在以先秦儒学去解构佛教的教义系统并重建原始儒学。在以儒学为本位的思想重建之中,理学家汲取并融入佛教的义理系统,以拓展儒学所固有的意义限阈,便为题中应有之义。心性之学成为理学话语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实与理学的这一根本旨趣密切相联。经过北宋五子,到两宋之交,儒学已经在某种新颖的诠释理念与诠释框架之下获得长足发展,出现了具有  相似文献   

16.
马一浮一生将发明自性视作为学宗旨,以阐明儒家六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他所说六艺者,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认为,六艺之教,莫急于礼,礼主于义,以敬为本,礼以导行,循理践形,制度文为,皆在于礼;礼乐之源,本于孝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以道和,法界一性。马一浮论儒家礼乐教之大义既明,近代以来"礼教吃人"等对于儒学的偏见自会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7.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讲到宋代礼学时说:“宋人尽反先儒,一切武断;改古人之事实,以就我之义理;变三代之典礼,以合今之制度;是皆未敢附和以为必然者也。”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也认为宋代礼学“掊击古义,穿凿浅陋,殊不足观。”若从传统经学的立场来看,皮锡瑞与刘师培一主今文,一主古文,二人对经学史的判断、评价有许多看法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相似文献   

18.
朱子不仅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还承启古今礼学之变革,朱子《家礼》便是朱子对自己礼学思想的实践性著作。在哲学层面,朱子《家礼》礼仪规范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终极关怀,指向性与天道。在宗教层面,朱子《家礼》中的丧祭礼分别继承了儒家礼学"慎终追远"与"报本反始"的精神,最终指向生命的不朽和精神的永存。在人生之道的层面,朱子《家礼》的终极关怀表现在生命延续、道德提高与社会进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的政治思想以"纲纪"为核心理念,细化的"条例"成为"纲纪"的核心内容。他的哲学思想紧密依附于政治思想,以简朴的"修身"理念为核心,"诚"与"中"构成"修身"的主要内容。合而观之,范仲淹思想的实质是制度之学,其三大特色是:史学立场,职能本位,修身出口。他在儒学畛域之内开启了主体性的制度之学,为此后的道德性命之学提供了永恒的参照物和挑战者,这是他对于宋代思想史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明代易学在理学、心学、佛学三者相互碰撞与交融的学术背景下形成,反映了此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理路与特色。明代定理学于一尊,易学以程朱之说为正宗。然程朱易学在明代盛行之时,又出现了完全不同于程朱易学乃至反对程朱易学的势力:一是心学视域下的易学,一是以恢复汉学考辨传统为宗旨的象学。明代易学经历了由独尊程朱到修正批判程朱即以心学和佛学解《易》,继而转向调和理学与心学、融通儒学与佛学的演进历程,故往往表现出融合象数与义理、心学与理学、道家与儒学的鲜明特点。明代易学的价值在于确立了程朱易学在明清时期的法定权威地位,承传整合了以程朱为主流的宋代易学,在某些方面修正了宋代易学的缺陷,推动了易学的发展,是易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尽管清人对明代经学水平多有非议,我们仍不宜一味抹杀明代易学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