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樊浩教授的回应文章。杨国荣教授的《道德形上学的当代思考》一文以形上与形下的互动、理论与历史的互动以及新概念的生成来概括樊浩教授研究工作的三个特点。杨国荣指  相似文献   

2.
2004年 10月 7—10日, 由东南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和江苏省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道德哲学”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 中外学者就当代伦理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现将要点概述如下。一、道德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道德哲学方法是进行伦理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不同的研究方法导致不同的道德哲学范式。东南大学樊浩教授依据黑格尔道德形而上学理论, 提出“伦理世界观”的新概念。在批判黑格尔“道德世界观”理论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新的理路: 从现象学过渡到法哲学, 个体道德意识上升为伦理实体意识, 并在集体…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又一组评论和回应文章。陈继红教授的《道德本性谋划的儒家进路——以樊浩先生"‘德’—‘得’相通"论为中心的讨论》对"‘德’—‘得’相通"论在中国文化中何以成立,以及"得"的"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这两层内涵何以达成和解的问题加以追问,通过分析经典文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伦理学研究有三个层次:一是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二是道德哲学研究;三是应用伦理学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伦理学的分型研究主要是在道德哲学和应用伦理学领域展开,相对来说,对于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则关注较少."道德形而上学"是关于"道德的纯粹理性的概念体系",它主要是探究伦理价值概念与命题证明系统.以"伦理学的哲学本性"为根本原则可以将西方(从柏拉图到马克思·舍勒)道德形而上学理论划分为五种型态."应当之应当"的道德基础是西方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5.
一、道德形而上学难题及其理论假设如果试图建立道德的形上而学, 如果试图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对中国伦理进行哲学把握, 那么, 以下三个问题可能是道德形而上学研究并未真正解决而又不可逾越的前沿性课题:1. 伦理道德的形上本性是什么: 具体地说, 到底是“实践理性”还是“精神”? 虽然自康德提出“实践理性”的概念以来, 伦理道德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与“实践理性”可以相置换的概念, 然而,无论在逻辑还是历史的维度上, 这种学术定势都有待质疑和反省。审慎地梳理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资源就会发现, 关于伦理道德的形上本性, 在康德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6.
贺磊 《哲学研究》2022,(4):96-107
黑格尔对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所作的批评是富有影响力的,他指责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概念无力在内容上阐明道德的本质。而当代康德主义者在回应这一批评时,却未能在道德现象中揭示纯粹实践理性与客观价值的实质关联,也因此不能彻底反驳黑格尔的批评。通过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分析,本文将表明:一方面,形式主义进路服务于论证纯粹实践理性的可能性,并构成了对道德现象的哲学诠释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该诠释成功地揭示了道德意识的意向结构及其事实性要素,并导向了“目的自身”的概念。因此,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所导向的道德目的论可以构成一种实质价值学说。在与道德目的论的关联中,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及其纯粹实践理性概念能够得到恰当理解和有效辩护。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伦理学研究有三个层次:一是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二是道德哲学研究;三是应用伦理学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伦理学的分型研究主要是在道德哲学和应用伦理学领域展开,相对来说,对于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则关注较少。“道德形而上学”是关于“道德的纯粹理性的概念体系”,它主要是探究伦理价值概念与命题证明系统。以“伦理学的哲学本性”为根本原则可以将西方(从柏拉图到马克思&#183;舍勒)道德形而上学理论划分为五种型态。“应当之应当”的道德基础是西方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从现代性与理性的视角出发,认为孔子没有思辨哲学,只有道德哲学;保罗.博维则从后现代与非理性的视角出发,认为孔子只是复制了他自称要终结的结构。对于黑格尔而言,思辨哲学的重要假想敌之一就是中世纪神学以及与之相关的非理性话语,但是这一假想敌并未在孔子与《论语》中出现。对于保罗.博维而言,关注边缘群体是其批判孔子的主要立足点,但是这一群体本身却并未在《论语》之中出场。事实上,《论语》的话语展开是一种关于生命的独白,全部内容都蕴含在个体生命的历程之中,一方面与黑格尔、保罗.博维等西方学人立足于理性与非理性所进行的思考与论述有着极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限定了《论语》话语解释力的三重自我限度。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道德自我观以反思哲学和先天综合的形而上学为基础,突出道德自我的个体性,坚持自然法中的原子论,表现出定言命令的抽象空泛和软弱乏力。黑格尔扬弃了康德道德自我观及其形而上学基础,注重对道德和伦理进行辩证分析,对伦理的丰富形态进行考察,通过自我意识、精神、自由的逻辑演进,将道德自我置于社会伦理基础之上,以克服道德自我形而上学方法论中的二元矛盾以及个人主义、原子论缺陷。基于人性的社会性、自我意识和精神的互主体性、自由的历史性和客观性的理解,黑格尔的道德自我观内蕴着历史主义和时代感、实践性和社会现实性、整体主义和普遍主义等社会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道德哲学概念只有在道德概念出现之后才有可能.“道德”是在人的主观自由的精神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绝对的、权威的、直接的伦理习俗的反思而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伦理习俗的“伦理”.这种“伦理”已经不是传统的未经反思的直接的“伦理”,而是取得了主观思维形式的新的“伦理”——“道德”.在本质上,道德的哲学本性在于它的反思建构性,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就是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形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形态,与前康德道德哲学形态不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先验纯粹的“道德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以他关于“道德法”和“伦理法”的区分以及对康德道德理论的批判而著名.本文的作者Mlen W.伍德从黑格尔早期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切入,以《自然法论文》、《精神现象学》以及《法哲学原理》为主要文本,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黑格尔对道德的批判.作者认为,黑格尔虽然批判了道德观点的空洞性、抽象性,但是赞同道德是伦理生活的一个方面和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黑格尔而言,道德不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它要在伦理生活中获得实现.黑格尔与康德的伦理思想并不完全对立,他们共享着同样的伦理价值、理性自治,只是黑格尔试图在康德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使道德走出主观性的应该、把伦理价值与社会和历史现实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樊浩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分析,在细致辨析伦理和道德之异同的基础上,建构了内容丰富且具有创新意义的"伦理精神"学术体系。"伦理精神"的本质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伦理精神"现实地存在于家庭和民族这两个基本的伦理实体以及个人与共同体的普遍伦理关系之中。"伦理精神"是对原子主义权利观的超越,它所内蕴的"从实体性出发"的意涵,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好复杂的人群共同体伦理关系,培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品性,以克服原子主义迷恋个人权利的道德弊端。  相似文献   

13.
杨国荣、潘小慧、孙春晨三位教授提出的讨论,集中指向一个形上问题:伦理道德,为何"精神"?具体展开为三大关系的哲学追究:马克思、康德、黑格尔三大理论资源、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传统的关系;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的关系;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马克思的"社会意识"、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是关于伦理道德"精神"本性的三大理论资源,必须基于中国传统对它们进行创造性整合与超越。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的三位一体,是伦理道德的精神体系的形上基础,其中"体"是伦理道德的"精神"本性,"一"是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伦理道德的"精神"本性及其精神哲学体系的现实性与历史性。民族—伦理—精神的概念同一性,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冲动形态伦理"的法哲学结构是其现实性和历史性展现的三个哲学维度。  相似文献   

14.
理性和热情是黑格尔建构其思辨的辩证的历史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黑格尔一生从事理论创造、观察人类社会历史、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动力。以理性一自由和热情一活动为主线研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选择。近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哲学博士王连喜教授所著的《黑格尔历史哲学》,“本着写出点‘东西’的宗旨”,对黑格尔的辩证的社会历史观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在实现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方面迈出了自己的关键的可喜的重要一步”。细嚼全书,印象颇深。笔者感到,《黑格尔历史哲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樊浩 《哲学动态》2007,(11):56-61
伦理道德是一种理性,是关于善的价值理性,这是道德体系的重要形而上学前提之一。但是,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如果仅滞留于此,那它便只能皈依于哲学的形而上学,而无法进展到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特点,是由理性继续前进,使之从人的思维中逸出,具有外化为现实的品质和能力。所以,道德形而上学体系逻辑地需要完成一次重大转换,即由“理性”向“精神”的辩证运动。这一转换的方法论实质,是由现象学思辨向法哲学分析过渡。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法哲学结构,由概念的两个辩证运动过程构成:由“冲动”向“冲动的合理体系”的辩证运动;由“‘冲动…  相似文献   

16.
非功利主义目的论是一种从人的本质出发,追求诸如幸福、自由和自我实现等各种善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进路,这种理论进路实际上是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视作一种追求抽象的人的本质实现的亚里士多德式目的论。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该理论进路的底蕴正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批判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遗迹和黑格尔哲学的目的论形式。非功利主义目的论者片面地发展了这种以抽象的、理想化的人的"类本质"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和目的论,却忽视了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决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历史性解释原则对于理解和构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根本性意义,因而只是一种具有历史限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中虽然提出了实践性的思维理路,但是却并没有贯彻始终,而是最终又偏向于理论理性式的形而上学思维理路.而近代以来的道德哲学一方面遮蔽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之善与生活世界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纳入了亚里士多德知性本体论的内容和形上思维模式,如此就使哲学性的道德反思和现实实践性的道德行为之间拉开了距离,进而使前者把道德问题总是作为一种“孤立性的”、“独断性的”、“理论思辨式的”形上思考,而忽视了蕴含于生活实践境遇基础上的历史文化维度.如此就使近代以来的道德哲学成为一种远离生活世界的无根浮萍.所以重新彰显道德与文化之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就成为解决近代以来道德哲学困境的一种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价值系统却遭遇了迷惑乃至混乱。对于很多已经不同程度上富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来说,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感觉到幸福?或者问得更直接一些:有了钱以后为什么还是感觉不到幸福?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道德?我们该有怎样的信仰?两百多年前(后世称之为"理性时代"),德国哲学家康德针对当时欧洲遭遇的信仰迷局予以了系统的哲学反思。重温康德关于幸福、道德和理性的论述,对于遭受类似精神危机的当代中国人而言,无疑是适切的而且及时的。就此,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采访了康德专家艾伦·伍德(Allen W.Wood)教授。伍德教授是欧美德国形上哲学和康德研究的一流学者。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任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和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是剑桥版《康德全集》的编辑和其中多卷英文版的译者。代表作包括《康德的道德宗教》(1970)、《康德的理性神学》(1978)、《卡尔·马克思》(1981,2004年第2版)、《黑格尔伦理学思想》(1990)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2014)等。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1月14日,《哲学分析》编辑部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召开,会议主题是:"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学界前辈、专家学者、青年博士生近百人参会,学界同仁就樊浩教授的学术作品进行了真诚、激烈、认真的研究讨论,既充分肯定了樊浩教授在伦理学研究上的贡献与成就,又提出了批判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发现他的声音:《精神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现象学》作为后康德计划,证明不存在“给定的”对象,意识已涉及自我意识,而理性的现代性权威导致精神危机;生命过去的那些表现方式削弱了它们关于价值和忠诚的主张;碎片化世界表明“优美的灵魂”成了“道德世界观”的沉默的代言人。因此藉着新发现的哲学见解,黑格尔赋予他最早关注的应认作现代宗教的东西完美的声音。“绝对知识”在于历史化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体现在《精神现象学》将现代性看作人类自己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