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布尔迪厄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野,把艺术创作及其社会影响,当成权力关系不断进行运作的动态性场域(le champ en mouvement),同时也把审美品味(le gout esthetique)当做一种可以"共时地"(synchroniquement)结构化和被结构化的生活方式和一种心态,一种被他称为"生存心态"(Habitus)的"秉性体系"(systeme des dispositions),并把审美品味当成行动于特定社会场域中的行动者的心灵、思想、行为和情感的"源发性"("生成性")结构。所以,布尔迪厄的美学思想是以"生存心态"(Habitus)和"品味"(gout)作为两大基本范畴,而对两者的分析,无论如何都不能各自孤立地进行,必须把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同步的分析;同时,还要把对于两者的分析同对于社会"场域"的分析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2月5日,"欧洲宗教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Religion)成立大会在意大利名城博洛尼亚召开。大会由"若望廿三世宗教科学研究所"(Fondazione per le ScienzeReligiose Giovanni XXIII)发起和承办;该所以主持召开了"梵二会议"的教宗命名,是意大利乃至全欧著名的"梵二会议"研究机构。来自欧洲及域外300  相似文献   

3.
伊格尔顿认为,康德的道德法则仅仅在形式而不是内容上模仿了审美,他还在拉康思想的启发之下将康德义务论伦理学归入"象征界伦理学",因为那种纯粹形式的道德律近似于拉康的象征界秩序。康德反对英国经验主义基于摹仿的伦理观念,但伊格尔顿指出,康德那种纯粹形式主义的伦理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南辕北辙的,抽象法则不是人类的目的,人的价值应当像艺术品一样,既是类存在也是个体存在。道德法则、美学以及人本身,这三者只以自身为目的。最终伊格尔顿提出,考察文学艺术的美学与人类学价值,必须重返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是对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继承和批判。《存有与时间》中虽然出现了很多新的哲学词汇,但熟悉胡塞尔的学者会发现它们在胡塞尔那里有相对应的用语,如:"此在"(Dasein)与"先验自我"(transzendentale Ego),"此在的结构"与"意向性的结构","我操劳"(sorgen)与"我思"(cogito)。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把这种关系揭示出来,以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与书写(writing)活动之本质或研究书写的实践理论之间到底有何关系?针对此问题,本文尝试以现象学考察去揭露书写的语言含义(Bedeutung)、结构和目的,进而厘清书写之实践活动的本质,提出有别于其他现象学研究学门之书写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writing)的观点。然而,不仅构思"现象学式地书写"(writing phenomenologically)的理论原则,并且于最终将主张:现象学研究本身即是一种对生活世界之存有意义进行理解和说明的书写活动。而为了陈构上述"现象学式地书写活动"之本质,本文将首先说明现象学中有关现象、意义和语言之思考,以此思考为基础,进一步去澄清现象学对书写活动的反思,最后提出现象学书写的理念。而研究主题的理论背景主要采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另亦收纳当代诠释学家伽达默尔和利科等人之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读马礼荣的《情爱现象学》1,很难不让人想起柏拉图的《会饮》。就如该书的译者黄作先生在他的"译后记"中所说,要想正确把握马礼荣所说的"érotique"这种东西,就需要回到古希腊,尤其是回到柏拉图《会饮》中"女智术大师第俄第玛口中所说的、诞生自其父丰盈神波若斯和其母贫乏神珀尼阿的爱洛斯"(《会饮》,448)。不过,在笔者看来,进入"爱洛斯现象"的更恰当的入口是《会饮》中阿里斯托芬所讲的那个著名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曾提出无限判断的说法,无限判断就是把两个极端差异的概念联系起来。类似地,在康德和萨德这两个极端差异的思想家那里,存在着"康德即萨德"的说法。"康德与萨德"问题,最早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此后这一问题被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重新提出,并被拉康理论的卓绝阐释者齐泽克持续思考。康德提出"为义务而义务"的道德律令,和萨德的"为欲望而欲望"的彻底之恶原则,具有同样的形式主义特征。由此,康德的道德律令呈现出拓扑学上的莫比乌斯带现象,即颠倒为萨德式的彻底之恶的伦理原则。康德伦理学的萨德式悲剧揭示了道德形式主义的局限,呈现了主体的生存悖论。象征秩序(大他者),造就了主体性,但也造就了短缺主体。对此,主体只有采取象征性自杀的方式,敢于直面创伤性的真实界,以行动来对抗他者,才能获得自由和重生。由此,"康德与萨德"问题,在拉康和齐泽克的真实伦理学和行动理论中得以解答。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常常以"意识现象学"而名世,本文阐明何谓意识现象学所谈论的"意识"。在1901年的《逻辑研究》和1906年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中,胡塞尔都谈到了三种不同的意识概念,它们相互有交叠。综合来看,胡塞尔着重讨论了四种不同的意识概念:(1)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现象学的统一,(2)意识作为对本己体验的"原意识",(3)意识作为"意向意识"或"意向体验",以及(4)意识作为"执态"和"注意意识"。这四种意识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基本涵盖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议题,也展现了现象学(不同于心理学以及心智哲学)对于"意识"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生于1937年,来自家庭的卓越数学和文学训练,历经"68"运动的洗礼,受业于阿尔都塞和拉康,由此说来,巴迪欧(Alain Badiou)的激进主义绝非空穴来风。随着其思想在英语  相似文献   

10.
卢毅 《哲学动态》2015,(2):62-69
在拉康构建其"精神分析伦理学"的过程中,弗洛伊德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而拉康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深刻指出两者各自实践模式的异同来实现这种突破的。从拉康的视角出发,本文首先概述了弗洛伊德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欲望、思维和行动三者间关系的主要观点,由此凸显出这两种实践模式在形式结构上的相似性;其次通过对《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不能自制"问题的分析,揭示两者在根本立场上的重大差异;最后通过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化和展开,彰显出以欲望为核心的精神分析伦理学对以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为基石和代表的整个西方理性主义伦理学传统的突破及其深远意义和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一兵先生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拉康哲学的问题式》(以下简称张文,凡引该文只注页码)的论文。该文从哲学史(主要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角度,运用哲学的论证方法(如证伪法和辩证法),向我们展现了理解拉康理论的一个全新视角,对进一步推动国内哲学界有关拉康理论的讨论不无裨益。张文的论证路子似乎暗合了拉康理论所具有的浓厚哲学色彩,不过,笔者却以为,从哲学角度来理解拉康理论,譬如张文从存在论的角度来解释,并不妥当。本文试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以求教于方家。一张文一开始就亮出其观点:“依我的理解,拉康的所谓思…  相似文献   

12.
孙冬 《学海》2012,(3):166-171
本文结合拉康和列维纳斯关于"他者"和"无限"的理论来分析南京作家赵刚小说中不可言明的欲望以及主体和他者之间冲突和紧张关系。拉康意义的"他者"在赵刚的小说中可以分为想象他者、象征他者和真实他者以及作为真实界残余的小他物。他们是提示主体内在匮乏的欲望客体、是无法穿透之晦暗之物、是他人和秩序符号等。赵刚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异变,这种异变也同样体现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上面。  相似文献   

13.
社会现实的解构:幻象、现实、实在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现实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范畴。拉康和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我们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激进解构。在拉康和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理论看来,现实乃是一个幻象建构,经由这个幻象建构,遮蔽了实在界,使我们具有了现实感。而这个实在界被幻象所遮蔽的过程,就是符号化的过程,它是经由黑格尔式的空洞姿势所达到的。正是通过一个纯粹的空洞姿势,一个纯粹形式转化,实在界被符号化,成为我们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4.
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欲望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拉康建构起全新的主体理论,他提出主体是无意识的主体,而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是他者的话语。拉康还指出,主体总是一个言说性的存在,要通过言说行为来实现自身,主体的"实现"就是主体的欲望的实现,他运用需要、要求及欲望这一三元组的概念阐述了欲望主体。无意识主体与欲望主体从不同的视角探索了主体的命运。拉康进一步深刻地揭示出,对象a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欲望的原因。"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欲望是在他者中被结构的,是由他者的逻辑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正>问题发端于德里达在《暴力与形而上学》一文中所谈论的列维纳斯对"光的暴力"(violence de la lumière)的指责。早在其博士论文《胡塞尔现象学的直观理论》中,"理论的帝国主义已经让列维纳斯感到不安",因为在他看来,"追随柏拉图,现象学比任何其他哲学都必定更对光感到惊奇。没  相似文献   

16.
布伦塔诺对内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分开启了现代心理学的两个研究方向,并在总体上厘清了无意识问题以及无意识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胡塞尔与弗洛伊德后来对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分别处理人类心灵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问题,它们可以纳入显现的意识现象(意识)与不显现的意识机能(无意识)两个范畴.而在胡塞尔与弗洛伊德之前,艾宾浩斯的记忆心理学研究已经...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悖论与颠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崇高对象是《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国内学者将该书译为《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一书的关键词。在齐泽克看来,崇高对象概念并不是拉康本人之发明,它来源于康德、黑格尔哲学,并为拉康  相似文献   

18.
伍麟 《哲学动态》2008,1(1):90-94
胡塞尔较早提出"现象学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一词,他于1925年夏做了关于现象学心理学的一系列演讲和论述,后由W.比梅尔编辑人<胡塞尔全集>第九卷,卷名<现象学心理学:1925年夏季学期讲座稿>.  相似文献   

19.
萨特继承了德国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道路,并给出了一条在本体论和存在论上思考意识与时间之关系的路径。具体地说,他首先用现象学描述得出常识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性要素的含义;然后通过对意识自身关系的刻画表明,只有自为的意识才能充分契合上述时间性含义;最后萨特指出,时间性对于处境意识而言意味着意识同时具有事实性(原初过去)、内部否定(原初现在)和可能性(原初未来)。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早期哲学在日本被接受与转化的情况,依接受者不同而有所不同。京都学派左翼哲学家三木清在诠释海氏解释学现象学之时,便同时对其进行转化并加以运用。三木将解释学现象学的基本概念Dasein、Sein、Existenz解释为现实存在、存在性、概念性,认为此三者必须和现象的三个特征(消灭性、况状性、虚伪性)进行互解。此外,他又将人类生命的操烦(Sorge)、情绪所包含的先有、先见、先把握(Vorhabe、Vorsicht、Vorgriff)和Dasein、Sein、Existenz进行连结,并主张对世界内存在(现象)的掌握必须对畏(操烦的根本规定)与逻各斯之间的张力关系进行考察。此接受与转化的过程,带出了人类生命中的各种"基础经验"(Grunderfahrung)与逻各斯(logos)或公共圈之间的辩证结构。此一辩证结构的诸发展,形成了三木哲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