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根友、孙邦金等所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从道本论角度阐明乾嘉的哲学形上学,揭示乾嘉学术中考据与义理、求真与求善相统一的特质,提出"人文实证主义"的新概念来表述乾嘉学者的求道方法论,且详细考察了戴震哲学及其对乾嘉学术与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影响。由此,在继承梁启超—胡适、侯外庐—萧萐父等两系有关明清哲学中现代性内容论述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明清哲学中蕴含的现代性思想的论述。我们将围绕道论、人文实证主义、戴震、现代性等关键词来评述该书,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围绕《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王国良、黄燕强、胡栋材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该书的主题与学术创新之处,同时也指出了该书的不足与可以继续深化之处。就该书的创新之处,大家都注意到了"道论"之说与"人文实证主义"的新观点,并一致肯定该书的这些说法,既继承了前人的观点,又推进了清代学术与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是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四是阐明"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术方法的"活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依据著名哲学史学家萧萐父先生提出的"纯化"与"泛化"的两种哲学史研究范式,我们着力发掘并凸显清代哲学的形上学——"道论"思想,着重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角度揭示清代学术,尤其是考据学的思想史意义。对后现代一些思想家反对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的观点重新进行了哲学的反思,肯定其合理之处,同时也为现代性宏大叙事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的辩护,并从学术研究方法与学术形态变化的角度,深化侯外庐、萧萐父诸先生的"明清早期启蒙说"。本文还就当代中国哲学新概念的生产方式做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考察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认定他的语言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转向,形成了不同于宋明理学,甚至也不同于清初哲学形态的人文实证主义哲学思考方式.其语言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分了"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与"称夫纯美精好之名"的两类之名.第二,在讨论何者为"道"的哲学形上学问题时,首次引入语言学的句法分析,对古代汉语中谓语动词"之谓"与"谓之"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给出了明确的区分.第三,在批评宋明儒的思想同时,还引进了语词分析、句子意涵分析和文本中的言语脉络分析等具体的语言学技术性方法.第四,直接从文字训诂与语言分析入手来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哲学意义,以语言学的实证方式追求哲学的形上之道.使其哲学既与宋明理学者从哲学思考路径出发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的致思方式不同,也与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目标不同,从而形成了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6.
2008年4月10~1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法国人文高师以及上海市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多元现代性:文化、理论与症结--中国与欧洲有关现代性的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法国、北京、上海、中国香港等地的学者4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褚毅平 《学海》2005,(2):154-163
本文从古典政治哲学和当代哲学家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理论的批判入手,对引起广泛争议的产权改革话题以及新左派、经济学主流派以及自由主义立场进行了剖析.实证主义的虚无主义倾向取消价值判断,在产权改革这样的规范命题上存在根本的局限,同样深受现代性影响的自由主义的产权改革观点则因为其教条主义思维站在了古典自然权利论的对立面.产权改革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回归古典智慧,以理性追求自然正当,实施"按绩分配"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戴震改变了清代汉学家重考据、轻义理的研究学风,他以考据为手段,发掘儒学经典中圣贤立言之意,体贴出一整套有别于宋明理学的重视情欲的伦理学。在戴震由实而虚的伦理学研究理路的引领下,乾嘉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义理学专著,显示了清儒建立新义理学的努力。戴震循着"人道本于性,而性源于天道"的哲学思路,认为"理"指事物的条理,而社会中的"理"存在于礼仪制度之中。戴震"理存于礼"的思想直接启迪凌廷堪"以礼代理"思想的提出。戴震以"血气心知"言性,坚持人性一元论,并认为人之情欲是人性的基本内容,可以节,不可灭。戴震重视人之情欲的观点得到程瑶田、焦循、凌廷堪、阮元等人的认同和发挥,最终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宋明理学的乾嘉新义理学派。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清初至乾嘉时期的学术走向进行了重新考察,试图表明明清之际的学术实质一直存在着学术以"为道"这一本原性价值追求与以博文为形式的单纯"为学"之间的内在紧张.作者首先对明末清初学术之大势进行了概要性叙述,对梁启超关于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说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乾嘉"汉学"实不足以承续顾氏的学术精神,推顾氏为"清学"开山,也未足以推崇顾氏.文字训诂名物典制的考证之学,本质上是疏离于甚至逸出于"明道"的学术传统的,不仅未能上接顾氏学术的根本义旨,而且也为戴震学术的某种质变形式.而"宋学"的重新张扬与"今文学派"的重登舞台,在思想史的意义上,则表明学术以"明道"这一本原性价值取向在现实性上的重新挺立,所以将"汉宋之争"以及"今古文之争"仅视为"门户之争"并不恰当,是忽略了其思想史意义的."宋学"与"今文学"的合流,既导致以考证为特征的"汉学"衰微,也使"明道"再次成为学术主题,并由此而转向于社会现实的激烈批判,中国学术正由此而进入于近代.  相似文献   

10.
郭继民 《现代哲学》2015,(2):123-128
方东美的中国哲学研究极富特色,学术路向尤为独特。他一反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做法,采取"形上学"的研究思路,通过对三种形上学即超绝型态、超越型态及内在超越型态的分析,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之特质,并围绕中国哲学的"四大主潮"之精义,最终建构了"有机生命哲学本体论"这一富有深蕴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现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哲学新书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系统地评介了现代西方最主要的和最新的哲学流派,如实证主义、唯意志论、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新哲学”、反实证主义。该书对这些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流行情况,它们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人的思维领域究竟提出了那些哲学问题、解决得怎样,它们同以往哲学形态的联系和演变情况,它们与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一、20世纪著名学者对戴震哲学形上学追求的评价 作为清代皖派考据学之大师,戴震学术之精髓在同时代人的眼中乃在于文字、训诂、音 韵之学,而其哲学思想只有弟子洪榜、同时代的史学家章学诚等少数人有所认识。20世纪 以降,伴随着西方学术范式的输入,学者们开始对其哲学思想的价值进行发掘。最先发掘戴 震哲学思想的人物当推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在《说林》、《释戴》、《清儒》等一系列文 章中,多次肯定了戴震的反理学思想,认为清代"叔世有大儒二人,一曰颜元,再曰戴 震……戴君道性善,为孟轲之徒;持术虽异,悉推本于晚周大师,近校宋儒为得真" (《说林》上)。之后,梁启超、胡适等人从不同侧面发掘戴震哲学思想的价值。如梁启超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具有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人文特色。"道"的内涵可以从哲学层面、人文层面、价值层面去理解其奥义。在哲学层面蕴含了"道"的本源性、超越性、遍在性;在人文层面凸显了"道"内涵中人的主体性、理性的力量、精神性追求;在价值层面其包括了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尊道贵德的价值观,"道"论从不同角度彰显出其是中国文化基因中蕴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10月22~23日,由中华朱子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德国、中国的百余位学者出席会议并参加了研讨。一、从宏观方面探讨道统与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的关系美国成中英教授认为,中国哲学的"道"范畴同时具有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价值学的内涵。作为一个文化所遵循的价值以及对历史社会发展进行指导的规范原则,"道"具有一种统序义,并由此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的"明清思想研究"大体上坚持一个共同的学术立场,即从宋明儒的道德形上学的角度批评明清儒者异于宋明儒的思想观点.然其中亦有分别.大较而言,唐君毅比较全面、客观地研究、评价了明清儒者的思想成就,特别是对王船山哲学有精深的研究,且坦言继承船山哲学之精神.牟宗三推崇刘蕺山的道德人格,有限度地肯定了其思想成就,对黄宗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成就有一定的肯定,然从整体上否定了清儒的思想成就,并继承其师熊十力的观点,认定清儒人格低下.刘述先对黄宗羲的思想有同情之了解,然对戴震等人开创的"内在一元论"的新典范从哲学理论的高度给予了严肃的批评,认为他们的哲学不是一种好的哲学.充分吸收台港新儒家的"明清思想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进大陆的明清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6.
道器之辨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形成了三种理论范式并实现了范式转换,即从汉唐宇宙生成论范式下的"道先器后"说转换为宋明本体论范式下的"道体器用"说,进而在明清之际转换为生存论范式下的"治器显道"说,而生存论范式开启了人文主义视野和趋时更新的开放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赵晓翠 《孔子研究》2019,(5):108-116
惠栋对乾嘉时期甚至整个清代学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开启了经学研究的新局面,在由"宋学"向"汉学"以的范式转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就易学而言,"汉易"以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为主要特征,"宋易"以偏于人道之人文哲学为主要特征。本文认为,惠栋在西学东传、中西互交的时代思潮下,试图重构汉代象数宇宙图式,包括宇宙生成图式和宇宙变化图式,最终以落实宇宙大合的价值为旨归,由此推动了乾嘉时期易学研究从偏于人道之人文哲学向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的范式转化。乾嘉之后,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思想占主流地位,甚至影响了近代学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王廷相的气论思想在意识形态上削弱了神的存在,是早期无神论思想的代表。作为突破传统儒家"道统"思想的人物之一,在本体论方面,他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探寻世界的本原,主张"气"主万物;在气化论方面,他认为"气"化生万物,"虚空"和"道"都产生于"气";在鬼神论方面,他基于"气"为世界本原的思想探讨鬼神的存在问题,打破了对鬼神的传统认知。他指出儒家的最终目标是追求"道真"以及在现实中实现人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道论”为戴震哲学核心。前期 ,他所说的“道”更多的偏重于伦理学 ,中后期 ,他所说的“道”遍赅天人 ,具有指示“实体实事”和人伦的“仁义礼”等价值内容在其中。成熟时期的戴震哲学 ,以“道”为核心概念 ,以气、理 (分理 )、性、诚、才、仁义礼、善、权、自然与必然等概念、范畴为具体内容 ,构筑了一个自然法则与人伦规则为一体 ,同时又十分重视人类有别于自然特性一面的新哲学体系。因此 ,日本学者村濑浴也将戴震哲学后期“道论”看作是纯粹论述实体实事 ,而与价值无关的观点 ,是缺乏文本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承办的“后现代与启蒙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学者们就“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当代启蒙”这一热门话题展开了讨论。1.中国现代性所面临的问题与后现代思想的视域。依据后现代思想家关注的基本问题,探究后现代哲学的实质意义和深层旨趣,是本次研讨会多数代表的理路。王治河认为,后现代哲学的兴起源于现代化的发展所引发的包括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在内的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