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十分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都作了解释和发挥。赵卫关于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之涵义的论文(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赵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涉及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的关键性概念之含义(如全面、自由人联合体、劳动工具的发展、自由地发展和自由等)的理解有独到之处,而且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种表述中概括出的一般含义也有新意,其中有的含义较接近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来含义,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刚 《学海》2006,46(1):131-136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观核心。但学界对之的理解却不无片面和模糊之处。本文从分析研究现状入手,进而梳理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丰富涵义和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概念过去一直为人所忽视,而今天却越来越显得重要,显得具有研究的价值,这个概念就是“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是马克思清楚明确地提出来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货币章”中,马克思在批评普鲁东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内生于生产,生产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行。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互动。当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派生形式和跨越现象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发展道路就形成多样性。哈贝马斯对精神交往及其语言、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但由于对劳动及其与互动之间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因而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误批",其交往理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历史概念是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历程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的心路辗转展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跌宕起伏的运动轨迹。因此,探讨马克思早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阐释的流变模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迈进历史唯物主义的殿堂的。本文以马克思早期重要文本为依托,剖析撰写博士论文以至《巴黎手稿》期间内马克思对历史概念越来越贴近现实的理解的折转。这一探讨紧紧围绕着博士论文时期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历史概念、编辑时期谋求宗教与政治改革的历史概念以及《巴黎手稿》时期探求现实的经济状况何以导致人的异化的历史概念来开展。  相似文献   

6.
郭安沁: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人共处于生产力之中,只能有一个第一。更有二种“发展论”者,力图人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论证用前者取代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否定“人的因素第一”的现实意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完全对立起来去研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马克思本人对“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入手力口以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看作人在生产力的客体化和对象化,科学技术构成了人的社会现实体,成为社会化和历史化了的人,它以人的本质力量的面貌出现在自然界面前。而现实中活动着的人,只不过是历史化了的人的过程,社会化了的人的局部,系统化了的人的元素。因此,在自然界面前,人的社会现实体──科学技术与具体的人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在一般生产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全部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主要部分,它在现实财富的创造和增长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活动在人们直接面向自然的斗争中越来越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实质上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否定了一切旧哲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应从实践视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问题。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是现实的、实际的科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历史"是表征实践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大基本维度统一的"总体性"范畴,而不是"狭义的领域"范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是"实践",而不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阐述社会历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也曾论及社会公正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正确揭示了人们关于社会公正的观念是客观社会关系的主观反映,社会公正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明确肯定实现社会公正是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共产主义理想包含着社会公正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正的基本思想,为我们今天研究社会公正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本文试从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正>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研究中,生产力概念往往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加以说明。这种"要素说"解释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一提到生产力就会联想起人才、资源和先进机器等非常具象的实体性的东西。但实际上,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一种根本性误读,其来源是苏联教科书对《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用于描述劳动过程中三个构成因素的任意挪用。~①这种误读在后来的解释性传播中,使我们愈加远离马克思确立生产力概念的原始语境。因此,本文将从赫斯和李斯特两条德文文献中的主要线索出发~②,剖析生产力概念历史生成中"共同活  相似文献   

10.
学界在以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中,一度忽视了工艺学的视角。通过对马克思工艺学概念、研究对象和思想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思想中有一条隐性的工艺学线索,且对工艺学与政治经济学作出了明确的界分,正是这一界分清晰地呈现了工艺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工艺学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理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概念、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辩证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工艺学通过具体劳动过程的独特工艺呈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殊性”,以区别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总体”的呈现。就此而言,工艺学构成了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微观基础”和“隐性视角”,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构成了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显性视角”。工艺学在当今还呈现出重要的现实价值,尤其在智能革命时代,工艺学是切入当下时代并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生命力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不少论著简单地根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人的本质的解释,把人性仅仅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唯物史观与科学人性观便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人性发展中的生产力因素便在人们的理论视野中消失了。唯物史观直接就是科学人性观,不能离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在过去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中多少忽略了情感解放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在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本文仔细重读并深入发掘马克思经典著作,探讨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批判中的情感视域,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情感意蕴,阐释情感解放和健康情感培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这种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产生的强大情感震撼与巨大精神共鸣,从情感之维深度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源,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这里摘译的章节,颇能代表哈贝马斯一些社会学观点和哲学观点。作者认为,鉴于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头等生产力的今天,必然就提出了它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认为当代的技术和科学取得了合法的统治地位,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从这里出发,作者开始从根本上攻击马克思主义,胡说什么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应用前提业已告吹,马克思学说的两个主要范畴——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再也不能到处被搬用了。因为作者有他自己一套概念和术语,故文字颇为艰涩。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进行文本分析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从马克思的原始文本出发、在原始语境中分析马克思对上层建筑概念的使用 ,分析马克思在长达 30余年的使用过程中上层建筑概念的含义有过什么样的变化 ,其意义中心发生过什么样的转移 ,才能对这一概念有真正的理解。下面就从文本出发来考察马克思是怎样具体使用上层建筑概念的 ,在使用过程中赋予了这一概念以何种不同的意义。一从历史过程看 ,在 1845年至 1879年的 34年间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至少有十次使用了上层建筑概念并对之进行论述。1. 1845 -1846年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被多数理论工作者定义为“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今既然作出这样的结论,是否意味着认识已经穷尽了呢?不是的。首先,对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所创立的生产力理论,一些人理解并不深透;其次,对现代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理论提出的问题,尚需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道德观旨在探寻实现人之本质的人类生存方式,这使得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内在规定了其道德观的规范性基础。从青年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旨趣与异化劳动理论来看,其道德观内含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本质主义。人是“政治动物”与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构成了青年马克思的道德理想。而发现唯物史观后,马克思转变为古典本质主义的批判者。从方法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描述性立场上与科学本质主义在经验方法上具有亲缘性。但从本体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规范性立场上更应是追寻个人与他人良好关系状态、探求良善社会制度、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7.
魏屹东 《现代哲学》2001,25(2):53-58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敏锐地看到科学、技术、生产和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特别是注意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和生产对科学技术的根源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历来的观点,他在《资本论》中就阐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密切相关的思想,在《经济学手稿》、《机器和大工业》、《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论著中进一步指出了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又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将引起生产力的变革。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对马克思对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的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关于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揭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笔记》中的工艺学研究对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潜在的重要影响。这既体现在工艺学视域中,机器大工业所标志的巨大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激发了马克思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对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内涵和人类解放意义的思考,也体现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双重社会效应为马克思初步建构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观和探寻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路径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既在方法论和世界观上超越了工艺学视域,又由于自身思想发展水平和工艺史知识的局限,而对工艺学的科学内涵有所遮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本体论的批判和重建/杨筱刚∥天府新论(成都).1992,4.52~59马克思对主体客体关系问题的解决及其意义许凯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黄石).1992,4.13~19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研究:再论重建劳动能力个人所有制/袁中良,王东京∥江汉论坛(武昌).1992,7.36~42论马克思“科学是生产力”观点的理论内涵与启示/赵凌云∥江汉论坛(武昌).1992,7.30~35马克思的人本质概念/陈刚∥江苏社会科学(南京).1992,4.42~46,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