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当·斯密的“同感说”是其道德情感学说的基础和核心。“同感”产生于“公正的旁观者”的设身处地的想像 ,是在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公正的”共鸣感情。它的作用是对他人行为和自身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斯密把主观的感情当作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其“公正的旁观者”也是抽象的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蓝红 《学海》2002,(2):156-159
道德情感是构成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和重要环节。它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估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处境时所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 ,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出于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而生发的情感 ,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研究道德情感的培养 ,充分发挥道德情感的作用 ,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一、道德情感的特点道德情感是人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它作为一种特定的道德意识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理性与感性相融合一般地说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对任何一种道德关系…  相似文献   

3.
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对我们与他人感同身受这一同感特征的道德性提出了挑战。数值上的合一主张、性质上的人我合一主张以及概念上的人我合一主张看似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但是这些回应都存在各自的问题。相比之下,从《孟子》和朱熹的"一体""恻隐""怵惕"思想中提炼出的人我合一形态则有助于我们回应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医德情感,是指医务人员根据一定的医德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是否符合一定道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是由那些能否满足医务人员掌握道德标准的需要,而产生某种态度的主观体验。当医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医德要求,并  相似文献   

5.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培养儿童的移情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移情的概念入手,介绍和探讨儿童移情与道德发展的关系研究状况,并对儿童的移情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权利     
在道德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道德义务的实质,即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体的行为要求。但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可能只是单向的义务关系,因此,有社会和他人对个人的行为要求,也必然有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要求,这种行为要求,属于道德范围的,便是道德权利。道德权利的客观基础便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利益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胡塞尔对交互主体性的分析是以同感为基础的。现在,这样一种同感经验在胡塞尔那里被描述为,它既涉及我们身体所特有的空间性,也涉及两个身体的一种时间结对、以及从我们的心理状态向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独特想象的转化。我想把对他人的这样一种多层次的经验,与大乘佛教传统中的一些教义(首先出现于印度,而后传到西藏)对同情经验的描述方式作一个比较。实际上,在这种教义体系中被非常具体地加以描述的“tonglen”实践(西藏人这样称呼),就其植根于身体中并使时间同步而言,尤其是就想象被考虑的方式而言,都以多种形式回应着胡塞尔的同感经验。在生活空间、时间和想象等方面,通过比较这两者的实践与理论,我们将能估价它们的亲和性、它们的差异,进而最终说明它们如何才能相互启发,甚至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8.
在新冠疫情面前,伦理学的重要意义是锻造或阐释自身的概念,以便让人类社会透过冷酷病毒对于生命的摧毁认识到生命的平等价值、尊严和权利。疫情给人类一个反思生命和伦理的历史机遇,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和儒家伦理中的“关怀”可以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开启一条伦理路径。源于女性关怀体验的关怀伦理是道德情感主义传统的当代延续,这一传统在当代道德生活中愈发具有影响力,它相信道德起源和基础在于人类的道德感和同情心。与关怀伦理相似,儒家伦理也强调“仁爱”是上天赋予人的固有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爱他人、爱天地万物的情感,并且主张通过“和”来实现“共生”的目标。关怀伦理和儒家伦理的生命关怀共通性可以证明:人类社会具有一种普遍的道德或者人性,这便是出于道德情感的对于他人的关怀。面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当理性计算冰冷地把人类社会隔离开来之时,关怀能以自身的伦理路径温暖世界。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恻隐之心"被习惯性地理解为"同情"(同感),即观察者与对象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可是,耿宁认为"恻隐之心"不是以某种方式分有他人的情感——"同情",而是为他人的处境去感受的情感——"为他感",然而这样却使得"恻隐之心"本身不足以成为德性,需要填补"同情的理解"才能称之为德性。显然,这与"恻隐之心,仁也"的论述宗旨之间存在着矛盾。为了避免这种解释困境,"恻隐之心"需要被理解成"为他人的整体去感受的情感"——"为他整体感"。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同情"与"为他感"之间的价值冲突,使得"恻隐之心"成为一种自足的德性,在伦理上也必然是善的。  相似文献   

10.
同情是亚当·斯密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但在其定义上仍有争议,表现为两个问题:其一,同情是否是情感;其二,同情是否是情感理解能力。从斯密的文本看,同情是旁观者的情感,来源于想象的处境转换;然而,旁观者在同情过程中不一定会转换为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同情不是对情感的理解或理解能力,而是为评价当事人的情感是否具有合宜性提供参照。虽然否定同情是情感理解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斯密主张忽视他人的实际情感。相反,同情为有差异的个体情感创造了交流的基础,自我和他人在相互同情中达成一致,这也是道德生活的基础。斯密通过对同情概念的不同诠释,开出了一条不同于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建构之路。澄清同情的含义,不仅有助于理解斯密的理论,也为涉及这一概念的其他研究(如镜像神经元)提供了清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者主张人类天生的情感或情感反应能力是理解、解释和辩护道德的最终根据。但如果情感自身的合理性得不到说明,或者需要情感以外的理性概念来加以辩护,那么,以情感来理解、解释和辩护道德的道德情感主义路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难以成立的。我们需要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理性概念的情感理性概念来为道德情感主义做根本的辩护。情感理性既可以界定为一种推理能力,即通过情感反应从某些事实前提推出规范性判断或价值判断的能力,也可以界定为规范性或应当性的来源之一。情感理性的思想为近期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所证实。历史经验也表明,恻隐之心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往往是我们判断道德是非更为可靠的标准。自然选择的理论也为情感理性的思想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吴俊 《道德与文明》2006,1(2):42-44
道德主体的知而不行是当今中国道德建设面临的症结之一。本文从知这一环节入手,认为当主体参与道德知识的生产,即从体悟中获得道德认识时,这种知对行最具影响力。体悟是道德知行转化的基础,它不是脱离实践的内求静悟,而是个体理性、情感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它重视亲身经验但不排斥他人经验。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伦理学界近年来在对道德的理解上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道德的根本在于道德主体的个人行为,因此认为应当从"行为哲学"出发重新确立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道德主要是人与他人的关系,因此认为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不仅应当注重个人责任,还应当看到他者、他人、行为的社会条件等因素。因为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不是通过动机表现出来的,而是从事件、活动、政治方面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道德提升感,是指个体看到他人的道德行为时,欣赏他人的美德并感到自己的道德情操被提升,而产生的一种积极道德情绪。道德提升感具有情感、身体、认知和行为等四个成分。道德提升感可采用材料与情境进行诱发,采用标识词与量表进行测量。道德提升感的产生需要积极的内归因与积极的上行社会比较两个关键环节,还会受他人道德行为特点与个体自身特点的影响。道德提升感的产生还引起了脑神经、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反应。亲社会行为、积极的社会认知和对自身的积极作用是道德提升感所拥有的心理效应。未来对道德提升感的研究,可探讨它的神经与生理机制,探索它的扩展与建构效应,开展跨文化和本土化研究,并将它应用于道德教育中。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规范性现象无处不在,但它面临着被怀疑论者认为只是一种假象或错误的危机。现象学观点对此做出了有力的回应。德拉蒙德借助胡塞尔式的现象学方法指出,对人格的敬重表明第一人称立场的道德规范性具有加诸行动者的客观权威;列维纳斯通过我们与他人面对面相遇的情境表明,我们对他人负有一种第二人称立场的无限责任;海德格尔则指出,“此在”在世界中的历时生存建构既体现了面向自己的第一人称道德权威,也体现了面向他人的第二人称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6,(2):167-173
同情,是指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经历或处境时,由于感同身受而引起的难过情感。从定义上看,同情与怜悯、同理心、移情、伙伴感等近义词不尽相同。从性质上看,作为一种政治美德的同情是一种善的情感;从类型上看,同情大致能划分为情感的、意志的与德性的三种类型。作为德性的同情,是作为情感与意志的同情的升华。它强调同情的内心私密体验与外在共同道德经验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包含了对善的动机与实践的共同考量。作为自然情感与社会道德结合的载体,成为美德的同情具有重要的正义指向。  相似文献   

17.
道德感染,是道德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道德感染,是一方由于敬慕于另一方的道德形象而产生高度的道德情感认同,并导致相应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道德感染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道德传播,主要在于它具有下述独特性质: (1)非逻辑 道德感染的进行,不是依靠严密的逻辑结构,而是诉诸直观、表象和内在的情感。道德感染是一种无概念或无明确的概念形式的道德传播。 在许多类型的道德传播中,往往借助概念推演、理性论证,以道德的逻辑力量折服人。逻辑的道德传播,为社会个体从理性高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奠定了基础。它是一种观念层次上的道德认同。但是,由于它诉诸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他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作出的反应。就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说,道德认识或知识是前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两个内在的条件和力量,道德信念是核心和主导,这些因素都以道德实践活动为基础并由道德实践联系和统一起来;学生通过道德实践中的反复行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意志和信念,从而养成更高一级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9.
论大众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道德是指既满足个人自身的基本心理需求、价值需要和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同时主观上没有损害他人、社会的故意,客观上没有造成他人、社会的损害后果的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该行为方式也常常是对他人和集体有利的。大众道德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道德榜样的基础。它非常重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有效整合,并将其融汇在个体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20.
试析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道德情感主导下产生的道德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其道德情感的主导作用具有特殊的外部诱因和内在动力;另一种是非直觉的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其道德情感的主导作用,在道德认知、利弊权衡和意向实施三个阶段与非情感因素相互渗透。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同时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即:在发生动机上具有冲动性,在发生频率上具有波动性,在过程与效果上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