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哲学动态》2008,1(3):19-24
有没有情感理性?何谓情感理性?这可能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我对中国哲学的一种理解.我认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是"情理"之学.  相似文献   

2.
曾振宇 《周易研究》2001,3(2):63-72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易传>中表现得比较典型.<易传>之"天"概念蕴涵自然、自然规律、义理、天帝、阳气等数重内涵,逻辑内涵混杂,外延不确定.中国哲学之"天"从未获得"纯粹的哲学形式",天不是一个纯粹哲学概念,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实际上,气、道、理等中国哲学主干概念具有同样的哲学性质.学术界有必要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中国有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3.
正长久以来,我在自己的法国哲学研习中有一大困惑:我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方向主要是当代法国哲学,对于我来说,本应属于"自我"之传统的中国哲学反而成为"他者"或"异托邦",本应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却成为了陌生、隔绝的世界;那么,作为"自我"之研究领域的"法国哲学"如何接纳和吸收作为"他者"的"中国哲学"?换言之,我应当如何在研究"法国哲学"的同时思考"中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的中心问题。近百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求解这一问题,而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建构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初,就已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目标定位于探索中国道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对中国道路作了初步的哲学表达。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做出了创造性的解答,是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近4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门实践哲学,儿童哲学自身的使命和意义就在于,它本质上就是道德人类学,即讨论儿童如何更好地成人。要在道德人类学的视野审视儿童哲学,首要的任务是阐明道德人类学是以对"人自身的认识"为旨归,由此勾连起儿童哲学与道德人类学之紧密关系。基于儿童哲学的实践品质,探究儿童哲学为何要回到对儿童本身的自我塑造的形式——"玩"的反思,从而洞察"玩童"作为儿童之经典形态及其所具有的哲学意蕴,对于真正反思儿童哲学的基本理念和实践的建构性具有的积极意义,以此证成儿童哲学作为道德人类学之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理解和实践儿童哲学之理念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几十年前我开始哲学玄想的时候,就想当然地认为:任何人只要竭尽全力研攻哲学,他就能够创立一种哲学体系,以后他就要坚持这种哲学并为捍卫自己的哲学而与论敌进行有说服力的论战,这种哲学时时会有小的变化,但并不需要大的修改。我周围的哲学家们好象也是这么设想的。但是事实逐渐推翻了这样的设想。我现在的哲学之所以形成,主要是由于这种设想破灭的结果。如果我未曾改变那种把哲学研究看成是建立一种似乎坚定不移的体系的话,那就会导致而且肯定会使  相似文献   

7.
阿道与福柯都试图回归古代的修身哲学,以便为当代人提供一种生活模式。福柯认为哲学要不断地关心自我,因而注重精神性诉求;而阿道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艺术",从而揭示了"精神操练"的意义。他们两人都表示哲学的主题与精神性问题是融合为一的。然而,在福柯死后,阿道却撰文批判福柯的"自我修身"观念,指出福柯在修身哲学方面的种种过度诠释,以此表明自己的观点与福柯的差异之所在。但事实上,阿道在批判福柯的同时也存在某些误解,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他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试图抛开"中国是否有哲学"的本根性追问与"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语境性设问,也暂时搁置"中国哲学如何建构"的宏大叙事理路,是因为我们必须回到我们依然"在场"的真实内心,必须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与问题",那就是"中国哲学意义维度为何"以及用何种方法使之恰切地呈现。当下的"中国哲学",有三种连续性的意义:一是奠基性的中国古代哲学(也许说"思想"更理想),其意义自在于经典文本与传统中,它的本真呈现应运用经典解释学方法;一是生成性的中国近代哲学,其意义他在于与西方哲学比较中,它的确当表达应运用哲学解释学方法;一是展示性的中国当代哲学,其意义自为于激越当下的生活世界中,它的理性提升应运用现象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 ,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 ,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 ,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 ,才是通向“个体之我”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10.
周勤勤 《哲学研究》2012,(10):58-64,123
<正>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是17世纪中国重要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一、方以智对哲学概念、范畴的创新方以智哲学运用的许多概念、范畴是自己创造的,但也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如"均"、"圆  相似文献   

11.
作为"做哲学"的一种尝试,杨国荣近年来提出的"事"哲学的实质内涵与"事"哲学的做法,对于如何做中国哲学具有启发意义。就"事"哲学的实质内涵而言,"做哲学"是做事之一种,而把哲学理解为做事,可以更恰当地把握中国的哲学传统。哲学家"做哲学"之事,以哲学做事,在遣词造句、辨名析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过程之中成就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做哲学"需要诉诸感受,其中一个重要面向是哲学话语的可感性。"事"字处在日常用语与哲学术语之间,既是活生生的现代汉语词,又是源远流长的古典词汇。挖掘这样一些字的深意,切磋之、琢磨之,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术语的当代转换和日常语词的学理提升,让它们成为对当代生活世界具有解释力和感染力的说理词,彰显它们在思考哲学问题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普遍意义,这对于如何做中国哲学来说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由于概念的流动性和理解的差异性,学界对张载哲学的诠释与评价至今充满争议。这些争议既涉及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问题,也有诠释方法的问题。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与诠释,一如庖丁解牛,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张载哲学,其结构之"理一"不外"意-象-言",其结构之"分殊"则为"太虚-太和-万物"。"一物两体"是其理论构架,"横渠四为"是其精神旨趣,二者共同勾画出了其独特的精神面貌。以《易》为宗、仁体礼用、内圣外王,彰显了其生生之德的大人境界。张载以其哲学结构之恢宏、理论内涵之丰富深刻,而为宋明理学之奠基性人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明日本"东洋哲学"的概念与学科诞生的历史过程。在日本明治时期,初创时期东京大学的加藤弘之、井上哲次郎、井上圆了等人,在赏识西洋哲学的基础上,将儒教与佛教等东洋传统学说重新界定为"东洋哲学"。东京大学第一任总理加藤弘之,在大学课程中开设作为哲学之佛教的课程;时任东京大学助教授的井上哲次郎,首次讲授"东洋哲学史"一课;东京大学预备门和本科第一届学生井上圆了,向费诺罗萨等学习西洋哲学而认识到其核心,将佛教与儒教等传统学问视为"东洋哲学",加以推行普及。  相似文献   

15.
在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问题上,最为实质性地显示出了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差异,从而亦由之显示出了三种哲学在如何切中现实或切中何种现实问题上的根本性差异。就对于现代世界之科学、自律性道德生活与民族历史传统三项基本现实来说,康德哲学较好地说明了近代科学与自律性道德生活之现实,但非历史地将这种存在着严重内在冲突的社会视作"自然"性的存在,而看不到超越这一社会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虽然较好地切中了民族历史传统之现实,但也将以普鲁士主导的"日耳曼世界"当作其"绝对精神"发展终极目标;而马克思哲学则综合了两者,全面地切中了这三项基本现实。正是由于这一全面切中,马克思哲学才能够不仅合理地说明了现代社会的发生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针对其根本问题而提出了超越这一社会生活方式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对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立道 《法音》2007,(8):15-24
本文中所说的佛教哲学,是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待的佛教义理之学。先辈学者汤用彤先生说过"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笔者的理解,佛法,严格地说,可以  相似文献   

17.
韩东晖 《哲学动态》2022,(12):57-61+124
<正>2022年适逢贺麟先生诞辰120周年、逝世30周年。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贺麟先生以其集原创与会通于一体的中西哲学研究,信达典雅与艺术功力兼备的现代汉语哲学译著,当之无愧地跻身于最重要的现代中国哲学家之列。25年前我在苗力田先生指导下,开始研究斯宾诺莎哲学的时候,贺麟先生关于斯宾诺莎的译著和论文,是我出入斯宾诺莎哲学迷宫的阿里阿德涅之线。每念及此,总是觉得贺麟哲学与斯宾诺莎哲学之间颇多冥契会通之处,甚至不乏得意忘言之机。  相似文献   

18.
当今物质生活条件良好、医疗水平提升,慢性病却出现"井喷",医学陷入了日趋严重的"困惑"及"悖论"。"健康中国"新时代背景下,亟需新的生命观/生活观。分析了当前医学哲学尴尬之因,提出医学哲学至少应向前适度移至生命哲学/生命观,向后延伸到生活哲学/生活观。生命哲学是医学哲学的前提及基础:只有关注生命本体认知及其意义等价值问题,才能展开关于医学相关难题的深入探讨与思考;而生活哲学作为医学哲学的自然延伸及后续,可助诸多健康及临床难题找到突破口或抓手,加以实施克服。  相似文献   

19.
<正>在"身体哲学"日渐兴起的今天,如果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掠过马克思的文本,将会发现,作为一个意识哲学的批判者,马克思从否定身体之"罪"、肯定身体之"知"、推出身体之"行"等方面,早已颠覆了"不能"之身,推出了"我能"之身,从而给身体还原出一个原初本真的面目。一、原罪的身体:西方哲学中身体的遮蔽之路在西方传统思想中,身体被认为因阻碍人们获得真纯知识、通往上帝之城、成为自由主体而背负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中西思想文化首次发生全面而直接的对话,其中的重要产物之一,是"中国哲学"之名的最初建立。从"中国哲学家"到"中国哲学",是耶稣会士学问的推进,并凸显出"人文"和"理性"的面向;从"中国哲学"到"中国哲学史",则开始有自觉的方法论反思,进而开启了成为一门学科之可能性。这是西方知识界对"中国哲学"的认定、理解和研究之最初历程,也就构成了对中国哲学正当性最早的充足证言。"中国哲学"是全球化进程中成立的一门新学问,其实质是"哲学"进入"中国叙事",它深入参与到了四百年来人们对普遍性哲学的思考,而且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