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配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经济状态,更对人们的社会权利和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分配正义的伦理意义在于:如何在不侵犯社会成员自由的前提下,为人们带来应得的利益,保障、捍卫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在社会的层面上,平等是分配正义的首要伦理价值。福利、资源、权利(能力)都是分配的主要对象和领域。福利平等、资源平等、权利(能力)平等,似乎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正义分配的依据,但又都面临着各自平等理论的困境。文章从机会平等的角度,对分配正义进行了理解、研究和考察,并且构建了复合机会平等分配体系,力图实现作为机会平等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和罗尔斯的平等主义思想之间有着明显的扬弃关系。罗尔斯追随康德,把人之平等的基础归于人的道德能力。康德对公民追求幸福的手段施加正当性限制,罗尔斯将此发展为正当对善的优先性原则,此一进路保障了公民权利的平等。与康德拒绝给予缺乏财产的臣民政治自由恰成对比,罗尔斯主张保障公民平等的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康德的机会平等原则否定出身阶层和特权之间的联系,罗尔斯主张进一步消解自然禀赋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关于背景正义的考虑使得罗尔斯比康德对经济不平等施加更多限制。  相似文献   

3.
对照罗尔斯的"平等的自由"原则,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我们可以建构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实际上,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在很多维度已经关注并涵括着罗尔斯所阐释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并显现出与罗尔斯之前提及视野的差异。这些维度包括:自由的概念与"平等的自由"体系;"平等的自由"体系中的良心的平等自由、平等的政治自由与平等的人权;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道德判断和历史判断;政治哲学观及其功能;等等。由此,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的自由"原则可以表述为:每个公民对于最广泛的、总体的、平等的、基本的自由体系都拥有同等的权利;这个自由体系与所有公民的类似的自由体系相容。当然,马克思的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自由是对这种自由的扬弃。  相似文献   

4.
经济平等的三重维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可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三个维度来具体分析经济关系中的平等问题。经济关系中的平等问题需要在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国家的积极干预之间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平等问题是当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主题。马克思认为,平等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观念表达,平等关系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原则和观念;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真正的平等,所谓的平等只是以个人权利为核心、以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现代社会的平等其实质是异化的扬弃和人的解放。对马克思平等观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党和政府执政方略和治国理念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们一般认为,“平等”是个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经济概念,特别是近代资产阶级提出“自由平等”的革命口号,要求推翻封建等级制度,使人们享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和决策权,“平等”一词的政治内涵尤为明显。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随着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的不断获得与扩大,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各种经济不平等的状况日益突出起来,“平等”的主题发生了转移,呈现出更多的经济涵义:即如何确立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平等秩序,达到社会财富和利益的平等分配。这个问题可以说已成为西方经济哲学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市场经济中…  相似文献   

7.
一种理想的财产权理论,应当既可以充分地尊重私人财产权,以便维护个体自由;又可以考虑到财产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分配,从而适当地兼顾社会平等。洛克等人所代表的自然(劳动)财产权立场强调了自由而忽视了平等;与之相反,费希特等人所代表的契约财产权立场则强调了平等而忽视了自由。针对上述困境,黑格尔试图依据"普遍人格"概念,构想出一种全新的人格财产权理论。它一方面借助普遍人格的"自我决定"能力,证成个体占有对象、确立排他性财产权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依靠普遍人格的"主体间性"特征,阐明将他者纳入考虑、与他者分享财产的重要性,较好地兼顾了自由和平等两个方面,在自然权利与契约权利之外,开出了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王艮从“万物一体”观点出发 ,引发出天性一体、人己平等、成己成物的主体哲学思想 ,从而意识到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 ,呼唤主体的觉醒。强调对人的尊重爱护 ,以及追求人己平等的理想社会目标。王艮在“万物一体”世界观的基础上 ,提出“万物一体为政”的政治设计 ,以务本民安的政治主张 ,较早地萌生了平等、自由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9.
徐梦秋  张宽前 《世界哲学》2023,(2):5-15+160
鉴于当前我国社会各领域仍存在着机会不平等现象,和实现机会平等对于各项事业与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继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建构和保障机会平等这一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提出要“推进机会公平”。于是,阐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机会平等思想的重要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西方学界、政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结果平等主义者,忽视机会平等。但是对马恩的文本做详尽考察后就会发现,他们是高度重视机会平等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机会就是参加某种活动的权利,机会平等就是参加某种活动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是近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的“首要的和愈益迫切的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机会平等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机会平等,达到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冲突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已初露端倪。孙中山敏锐地意识到妥善处理两者关系的重要性,试图协调自由与平等的冲突,使自由、平等、博爱真正落到实处。正如美国学者史扶邻所说:“他为之奋斗的不仅是中国的现代化,而且是带有社会正义与公平的现代化。”[1]孙中山在处理自由与平等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一自由与平等的冲突自由是智慧之源,自由释放出的智慧与力量,有善有恶,有利有弊,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自由产生的恶、弊而藐视自由,剥夺人们最基本的自由权利。如果是这样,就会导致对人类生活的奴役,从而…  相似文献   

11.
平等的限制     
王立 《哲学动态》2006,(12):11-16
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实现了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主题范式的转换:从自由到平等。人类几千年以来都在追求平等,然而时至今日仍难以完全实现。新自由主义提出了不同的平等理论范式来解决经济的不平等。罗尔斯的“民主平等”被视为诸种平等理论中的上佳范式,其缜密的论证、严密的逻辑、精巧的体系都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精妙总会受到许多限制和约束。一解决不平等的理由充足与否构成平等理论的首要限制。解决不平等的理由是什么,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回答:一是为什么要平等;二是导致不平等的原因在道德上是不应该的。人…  相似文献   

12.
获取之正义乃是人类的千古困惑.获取正义之原则必须而且只能从社会主义社会理念中导出,该理念是:人人生而自由,人人生而平等,没有贵族,没有特权,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公共职位向所有公民开放,人人有权选择并努力实现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在此理念之下,自由与平等之关系是:公民之间的平等是基于自由权利的平等.社会主义社会理念下的获取正义包括:每个公民都有从自然资源中获取收益的社会权利;合法的市场交易所得;其他合法途径,如遗产继承、馈赠等.任何一个认同社会主义社会理念的人均不赞成公共财政充当劫富济贫的"佐罗"角色,但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够从自然资源的收益中获得生存资料乃是政府之责任、公民之权利,税收资源的主要功能是创造和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本民族的集体安全、满足公共事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艺术、美学、政治都是可见性与可理解性框架的"感觉共同体"形式。以艺术自律的同质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范式,与在模糊艺术边界的基础上宣称"美学终结"的后现代主义范式都是对美学的政治之原初悖论的遗忘。美学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一开始便与平等紧密相关。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平等形式:一是打破等级体系和界限限制的平等,最终带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容性;二是艺术作为艺术自身的平等,将艺术建构为一种人类经验的分离形式。相应地也有两种审美政治形式:一是审美革命的方案,旨在将审美经验中的平等和自由转化为共同体的集体存在形式;另一则强调两种平等的感觉共同体之间不可通约的对立面。真正的政治艺术是两种审美政治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协商与"拼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边界的移动和辩证冲突。当代批判艺术实践中的伦理转向,消除了审美歧见的辩证法,将政治艺术带向了一种共识危机。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中,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朗西埃的"平等"学说共同致力于社会批判,但两者在批判方法、价值原则与政治路径上存在着分歧与争论。霍耐特主张以社会哲学方法分析病态社会,朗西埃则认为应当以歧义理性认识社会。霍耐特坚持平等从属于自由,从自由出发构建获得承认的社会条件;朗西埃则主张将平等作为正义的核心,通过实践平等来扰乱并中断治安秩序,在重构政治的过程中实现解放。两者关于"承认还是平等"的争论,再次凸显了"在感性生活与理性原则的偏离之中如何实现解放政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按照列奥.施特劳斯的考证,在马克思之前出现了古典正义观和自由主义正义观两种大的类型的正义观。古典正义理论和自由主义正义理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比如,古典正义观强调共同体高于个体,预设了一个神圣实体的存在,强调义务优先于权利,强调基于伦理的必然性的自由,强调一种普遍性的公共善和强调公正是城邦立法的第一美德;自由主义正义观则强调个体优先于共同体,强调权利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不同流派的激烈论争中,最重要的论争发生在共同善目的论与权利正义论之间,这两种理论反映出当代西方国家治理研究的两种相反价值取向。双方在国家治理的目的、过程、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对立。前者强调共同善价值的根本性,后者强调个人权利价值的优先性。应该说,双方在各自的方向上都取得了重大理论成就,并对分析当今世界的国家治理实践,以及改革和完善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性别平等是实现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特征.和谐家庭应是保障男女人格尊严、人生价值、权利地位、家庭责任及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平等基础上的新型有序状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我国家庭领域基本得到贯彻,但是当今家庭仍然存在一些性别不平等现象.实现基于性别平等的家庭和谐的社会途径是提高女性家庭经济地位、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和进一步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相似文献   

18.
系统合理信念反映了人们的系统支持态度,即对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正当性的感知,以及相应的支持和维护社会系统的态度。以往关于社会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一方面,社会认同理论等自利取向的理论认为,严重的不平等不利于低地位者维护自我及内群体利益,因此会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另一方面,系统合理化理论却提出,在不平等更极端(而非平等)的社会中,人们(甚至是低地位者)反而更可能合理化不平等,表现出更高的系统合理信念。实证研究中,两种观点分别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同时也面临很多质疑。 面对上述分歧,本文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解释框架,即“社会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双路径模型”。该模型认为,自利取向理论与系统合理化理论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共同解释了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关系的“全貌”。因此,理论争议的焦点不在于不平等究竟增强还是减弱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而在于分析不平等增强或减弱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条件(即认知基础)及其内在机制(即动机基础)。 第一,在认知基础方面,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关注不平等“量”的程度及其与系统合理信念的线性关系,该模型认为还应关注不平等“质”的差异及其不同效应,即关注低地位者对不平等的认知过程。一方面,严重的不平等损害低地位者个人或群体的现实利益,构成一种现实威胁;另一方面,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与人们关于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的信念相冲突,构成一种象征威胁。 第二,在动机基础方面,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分别使其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且两种动机彼此冲突;不同于以往研究采用对立视角考察两种动机,或是过于强调二者之一的作用;该模型认为,两种动机是并存的,相互之间并非全或无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厘清二者发挥作用的条件,即什么影响二者孰强孰弱,又是什么决定了何者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区分不平等“质”的差异是厘清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换言之,不同动机为低地位者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提供了动力,而何种动机发挥主导作用则取决于低地位者如何对不平等进行认知。具体而言,当凸显不平等在个体或群体水平的现实威胁时,更可能激活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进而抑制其系统合理化动机),继而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而当凸显不平等在系统水平的象征威胁时,更可能激活其系统合理化动机(进而抑制其自利动机),继而增强其系统合理信念。 “双路径模型”通过分析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认知基础,进而厘清不同动机的作用,将以往研究中看似矛盾的结论整合于一,为理解不平等对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影响、解释两种理论的“分歧”提供了一种整合框架,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本第一部分,我们考虑了几种主张,这几种福利平等主张是把人作为平等来解释的。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考虑几种相互竞争着的资源平等主张。但是我们将大多只从事于界定一个合适的资源平等概念,而不从事于为资源平等辩护,除非定义本身就提供一种辩护。为此我将假定,资源平等是一个凡是个人所私人拥有的一切资源的平等的问题。因此,政治权力的平等,包括对于公共地或共同地拥有的资源的权力的平等,就被当作一个不同的问题而留待其他场合去讨论。  相似文献   

20.
当人们思考社会平等时,必须面对每个人之间的差异。罗尔斯在面对自然偶然性和社会偶然性的时候就出现了困难。实际上平等总是设定了不平等,没有不平等,平等就没有意义。平等就是用来证明不平等的正当性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恰恰运用了这种辩证关系,不断地夸大和设定各种不平等,以维系这个社会的平等的运行机制(机会均等)。如果没有不平等的存在,平等的社会机制就无法运行。在对平等的这种追求中存在一种同一性的逻辑,它忽视乃至否定了人的差异,追求社会平等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差异。这就是要让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