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公孙龙和庄子都讨论过"指非指"的命题,后世高僧也参与论析,使"非指"之辩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涉及道家、形名家和佛家的著名公案。然而,三家的讨论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公孙龙侧重于从差异性的角度分析概念,深化了对于概念内涵的思考,但概念使用不严密;庄子在道家境界论的语境下的讨论"非指",从道论的立场出发,主张万物一体,超越了对事物差异性的分别;憨山德清立足于佛教修养论对《庄子》进行解读。德清强调"我见"、"我执"是纷争和是非的根源,以"物论"之齐解释"齐物"之论,将庄子的"非指"之辩落实为非辩之辩,固然揭示了道家之境界,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修养论的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2.
"齐物论"是先秦诸子关注的一个普遍论题,慎到等人持有不同于庄子传世的"齐物"思想。《庄子·天下》评述了慎到的"齐物论",为理解慎到的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基础是"齐万物以为首",如果以君王为齐物主体,以"法"为齐物标准,以民情为齐物对象,以因循为处世态度,则可将道家的"齐物论"转换成法家的"齐民论"。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实质就是法家"齐民治国"的政治理论,为法家治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由于慎到"齐物论"兼有"法"的主宰性和主体的无我无知等特征,其思想存在"身心分裂""尚法而无法""蔽于法而不知贤"和"有见于后无见于先"等矛盾。  相似文献   

3.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之一,基本属于庄子的思想。它以"道"为最高范畴,主题是"一",内含"道通为一""物通为一""知通为一"三个方面。关于"齐物论"的涵义,历来有"齐物"论与齐"物论"之争,但从全篇来看,二者都有论述,物与物论都是齐的对象。可以说,"齐"即是"一",根本方法是"吾丧我",最高境界是"至人"。  相似文献   

4.
《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目,也是其核心思想。庄子认为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是齐一的,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以前解"齐物"多在"通"上着眼,本文则进一步从"和"的角度挖掘其深意,认为"和"是理解"通"而达致"齐(物)"旨趣的重要方式和功夫。"和"是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融合、包涵,如孔子有"君子和而不同"之说,故在这一点上"和"与"通"是一致的。本文认为,在《齐物论》中,"和"主要有三义:一为涵纳、融汇;二为调剂、均平;三为休止、超越。因此,"和"不仅是诠解《齐物论》思想旨趣的新的切入点,也具有与现代生态文明相通的独特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5.
庄惠之交是了解庄子的一个视角,历来为学者所注意。《庄子》内七篇均与惠施有一定渊源:从《齐物论》《逍遥游》看,惠施于"齐物"有所得,庄子有所取鉴,但惠施所论不醇,"齐物"而不能"逍遥",遂与庄子之学分道扬镳;《人间世》论士人进退存身"形就心和"之道,思想背景与惠施一类纵横策士有关;《养生主》论"无用"之"保身",亦发端于《逍遥游》庄惠辩"无用";《德充符》论"不与物迁、命物之化"之"德",与惠施"弱于德""逐万物而不反"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师》论生死哲学甚精,是庄惠围绕"鼓盆而歌"论生死的延展与深化;《应帝王》走向对政治的完全厌弃,汲汲于政治的惠施是一个主要参照点。但庄子创作七篇非因惠施,惠施亦只是庄子笔下众多"质"中之一员。  相似文献   

6.
《齐物论》"尧问于舜"章对于"齐之为齐"的涵义是一个简洁而深刻的阐明,它指明一个基本的视野,即齐物之境排斥仁义-政治之域。舜以"德进于日"为尧之征伐作辩护,透露出仁义-道德与权力政治的沆瀣与媾和,扭曲了齐之为齐的真正本质,湮灭了齐物之境的真正可能。郭象力图以齐物之境与仁义-政治的一致性来解释尧舜对话,最后将齐物之境理解为个体性境界。章太炎则点明了孟子式儒家仁义-道德之名为武力征伐之口实,明确说明庄子的齐物之境超越了仁义-道德之境。在庄子与孟子的简单对比中,齐物之境被理解为一个差异性他者与自我共存的无限世界,区别于基于特定仁义-道德观念而总体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齐物论》的基本旨趣在于,使人领悟"万物齐同"的精神。据庄子,万物皆是道的体现者,因此其存有本身理应被尊重,以至于万物齐同的和平境界。万物先以个别单位呈现于特定事态中。并且每件事物在其存在过程中,常与周遭环境连上关系,互相影响而转化为另一存有者。因此,使此世界总在变化之中。《庄子》一书所提出的"齐物"概念,要使人承认万物理应拥有按照各自的存有方式而存在的生命形式。那么,在《庄子》文本中,如何将"齐物"之论得到其内在逻辑根据呢?换句话说,《庄子》究竟依据何种内在的逻辑形式以确保"齐物""逍遥"等核心概念的证成呢?本论沿着"卮言"的语言特征而论证"齐物"概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由此导出《庄子》"齐物"概念正合乎新科技革命时代所需的子学精神,即多元性生活世界此般结论。  相似文献   

8.
导言:"物化"释义"物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在《庄子》中只出现过三次,分别存于《齐物论》、《天道》、《刻意》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相似文献   

9.
刘黛 《现代哲学》2020,(1):141-146
《庄子·齐物论》有"八德"之说,谓左、右、伦、义、分、辩、竞、争。八德两两之间看似或相反或相似,传统注解多未能厘清其内在关系,亦未精确地指出两者的区别所在。爬梳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左""右"对应于吉与凶、生与杀、生与成、阳与阴、出与入等。与之相似,"伦"是仁爱的扩散,"义"则包含杀伐与节制;"分"是由一而多、向外滋生的过程,"辩"则是由多而一、向里合的途径;"竞"是创发性的、彼此同向的自我实现,"争"则是彼此对向的争夺与消灭。两两之间有一致的内在逻辑,既相反相对,又相续相承。  相似文献   

10.
"齐物"三义 --《庄子·齐物论》主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前人对<齐物论>作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的基础上,作者提出齐物我的另一重含义.合起来构成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三义齐物论是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一种哲学批判,其重点不在是非的标准,而是对争是非本身的正当性的质疑.齐万物则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的自然性与自足性,把是非转化成有无问题,具有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过度的意味.齐物我是前二者的深入,它所涉及的心物关系不是认识论而是生存论问题,本体论上化有为无,就是表现在生存论上的丧我与无为,它是导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信念基础.齐物三义是庄子哲学的基本纲领.  相似文献   

11.
"齐物"是庄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在《庄子》一书中,关于"齐物"的论说共有四种思路:一,内篇的"齐物"思路是,万物本齐,不齐只是世俗之人的"成心"所造成的假相,去除了"成心",则万物本齐的真相便可呈现;二,《骈拇》等篇的"齐物"思路是,万物本不齐,但若能各尽其性,那么在合于自然的意义上,万物齐一;三,《秋水》的"齐物"思路是,打破狭隘视野的囿限便可知,万物的各种属性都只是相对的,与此相应,万物之间的各种差别也是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万物齐一;四,《知北游》的"齐物"思路是,万物都由"气"而构成,因此,在构成的材料上,万物齐一。以上四种思路虽都指向"齐物",但各有所重,理据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2.
<正>《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对哲学进行比较集中而全面讨论的部分。本文拟谈谈对《齐物论》开篇"天籁"部分的理解。一、所谓"隐机""隐机"出现在《齐物论》第一句,开篇即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①陈鼓应先生将这一句解为:隐机:凭几坐忘(成《疏》)。"隐",凭,倚。"机",今本作"几"……近人李勉说:"‘机’为靠椅,似床,可  相似文献   

13.
庄子哲学中齐物与物物的主张,表面看来形成一对矛盾:一方面,强调齐物似乎有将人淹没于物中的倾向;另一方面,主张物物又使人脱离和超拔于物的层面。但若深入分析会发现,这对矛盾其实是可以自行化解的,庄子的齐物主张正是为了达成物物的目的。从齐物到物物,正是庄子哲学理论以人之主体性为线索的逻辑展开。但庄子哲学的主体性是价值维度上的主体性,具有非实体化的性质,不同于现当代哲学所批判的实体化的主体性,不会导致"唯我独尊"的主体性霸权。  相似文献   

14.
庄子“齐物”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齐物”,是庄子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一般认为,“齐物”就是抹杀事物之间的一切差别。这种解释,并不符合“齐物”概念的原义。一般对“齐物”概念的误解,关键在于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态度之间的区别。庄子“齐物”概念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有关对象的事实判断。“齐物”,强调的是事物的存在在价值意义上的齐一性,并不否认事物在实存意义上的差异性。《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贵与贱,即是一种价值的尺度。庄子哲学的根本精神,是要返归自然,实现人的自由。在庄子看来,人之所以不自由,乃是因为总在其自我意识和行为中表现一种不自然的、人为的东西。这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吊诡是庄子特有的美学范式,它也体现在"不辩之辩"中,人与人皆有偏见而有是非之辩。在庄子眼中,宇宙万物虽是"两行"相对而存在,但其实质都是齐同的,无本体层面上的是非可言。应在体会"物我两化"真义的同时,以开放宽容的视角看待差异,应对是非,更好地理解他者,欣赏他者。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中多次述及惠施的言论行事。惠施是庄子的诤友,喜辩且善辩,他曾多次与庄子发生争辩,如《逍遥游》中与庄子围绕瓠瓜、大樗展开的"有用"与"无用"之辩,《德充符》篇末与庄子关于人"有情"还是"无情"之辩,  相似文献   

17.
《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对哲学进行比较集中而全面讨论的部分。本文拟谈谈对《齐物论》开篇"天籁"部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指物论》是层次分明的说理性论文而非对辩体文字,“指”在《指物论》中的基本含义是作为“指谓”产物的“指称”。“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是《指物论》的理论归宿,这一理论归宿的主体论证环节是两次假设前提的推证,即分别假设“天下无指”和“天下无物”以推证“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具体又包含八个推论,最终得出了“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这一在“离”物的层面上谈论“指”的抽象普遍性结论。“指非指”的命题是对《白马论》“白马非马”的引申和提炼,其中两个“指”的含义并不相同,“指非指”强调的是语言表达中物类指称和性状指称结合的“指”(“指与物”)不同于单纯的物类指称。公孙龙严格区分指称之间的差异性,乃出于“正名实”的需要,与《庄子·齐物论》对“指”的批判和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9.
《墨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著作。它包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逻辑学的精深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科学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仅对《墨经》中逻辑学说的特征作点探讨。 逻辑产生于论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因明学,我国先秦时期逻辑学说,概莫能外。 庄子反对辩,主张不辩。他在《齐物论》中说:“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相似文献   

20.
憨山德清认为,自我与他人之间本无差别,但世俗之人执著于自我的"形骸",由此而产生了自我与他人的对立;修持佛家的天乘止观,人们就能够破除对"形骸"的执著,而达到初禅天天人的境界,这也就是庄子"齐物"的境界了。憨山德清如此判定"齐物",难免有故意扬佛抑庄之嫌。憨山德清的扬佛抑庄最为突出地表现在,他将《庄子》中的"真宰"等概念诠释为阿赖耶识,从而认定庄子执著阿赖耶识,然而这种诠释缺乏文本依据。憨山德清之所以故意扬佛抑庄,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当时过度推崇《庄子》的时代风气的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