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儒义理之学是一种独特的学术形态,代表了儒家义理之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义理之学并不等同于抽象道理的思辨、空虚德性的体悟,"义理"的本义就是探明"义"的应然道义与"理"的必然法则。宋儒从儒家经典中阐发义理,一开始就是包含着创通经义与革新政令、世道人心与经邦济世的双重目标。宋学思潮中的不同学派学者均在强调自己的学术是一种"明体达用之学"、"内圣外王之学",以解决历史上的人心世道、经邦治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于1987年12月2日至5日在厦门大学召开。会议由厦门大学主办,联合发起单位有江西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会、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社会科学联合会、闽北闽学研究会、厦门社会科学联合会、福建中国哲学史研究会。来自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南斯拉夫、日本、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各地的一百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专著3部、学术专刊2种、论文70余篇。这次学术会议是继1982年夏威夷朱子学国际会议之后又一次研讨朱子学的盛会。会  相似文献   

3.
吴瑞荻 《孔子研究》2019,(1):157-160
<正>2018年10月20日至21日,"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暨朱子学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主办,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厦门大学国学院合办,来自美国、德国、法国、韩国、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等海内外60多家单位最具代表性的90余位朱子学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4.
朱子学"有广狭两义,朱子理学为狭义朱子学,而朱子后学及后世学者对朱子哲学的理论解释与创新发展则属于广义朱子学。13世纪末,传入日本与朝鲜的朱子学经与当地文化的冲撞、对话、吸收与转化而发展出来的日韩朱子学,是广义朱子学的典型形态。不过,朱子学在江户日本经历了一番乖舛的命运,传入伊始便出现了朱子学与反朱子学等多重势力交错缠斗的现象;由于江户日本属于武士国家,缺乏科举制度对儒士身份的保障,故朱子学在江户社会的地位显得十分微妙,历来以为朱子学是德川幕府政治意识形态的看法无法成立。然而日本朱子学也有独到之处,如崎门派朱子学在"智藏"说等方面对朱子学有理论推进和思想转化,值得我们进行批判性反思。韩国朱子学则有另一番奇特的景象,在朝鲜时代,朱子学获得了独尊天下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地位;与此同时,有关朱子学的义理辨析而引发的思想论辩也极为激烈,例如"四端七情"之辩便是一场贯穿整个韩国儒学史的思想论辩,从中可以发现对中国朱子学的重要理论转进。可以说,东亚朱子学已构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朱子学在东亚地域的传承、发展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哲学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降,作为整体的经学系统逐渐瓦解,经学史学化与义理学哲学化成为现代学术体系建立的重要环节,中国学术的整体性被现代分科之学所替代。刘咸炘重新阐释经学、义理学与史学的内涵及其关系,开掘中国传统学术的精义,探寻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出路。刘咸炘会通儒道,提出经学统摄子史,通过道家圆通广大之史观阐发儒家义理的精微之处;儒家义理学以性善为本,因时创制群体原理,在性情与理智、个人与群体之间建立有机系统;人事学意义上的史学在"博学于文"的文史之学与"学为人之道"的义理学之间建立相资为用的能动关系。考察刘咸炘建构推十合一学术系统的宗旨,或能在现代学术的语境中,探索义事兼备、知识与道德相贯通的人文学术系统,为建立中国本位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殷慧 《中国哲学史》2013,(1):127-129
2012年10月24日至25日,由中华朱子学会、中国朱子学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联合主办的"传承与开拓: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悠久且具有理学学术传统的岳麓书院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5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与会学者围绕朱子学的诸多议题,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同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1月11日至12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与清华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的"朱子经学与四书学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余名朱子学专家学者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者主要就理学建构与经典诠释、朱子四书学与朱子经学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本次会议的成果代表了当前国内朱子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体现出当代视域下朱子学返本开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殷慧 《中国哲学史》2013,(1):127-128
2012年10月24日至25日,由中华朱子学会、中国朱子学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联合主办的“传承与开拓: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悠久且具有理学学术传统的岳麓书院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5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相似文献   

9.
2011年10月19日——22日,由中华朱子学会、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九江学院联合主办的"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法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  相似文献   

10.
<正>"尊德性与道问学:纪念朱陆鹅湖之会84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21日至22日在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江西省2011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中共上饶市委宣传部、中国书院学会及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海内外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朱陆之学与书院文化两大主题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学者们尝试打破陈规,扩宽视野,交叉融合,拓广中国哲学乃至传统文化研究新领域。此次会议除采取  相似文献   

11.
宋代以来,朱子学在引领中国本土思想潮流的同时,对东亚思想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朱子学在日朝两国的发展境遇却截然不同。朱子学在朝鲜王朝开国时就被奉为"国学",始终享有"独尊"地位;反观日本,却呈现出朱子学、古学、阳明学、折衷学等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导致日本学者在与朝鲜通信使开展笔谈交流的过程中,在认同朱子学的同时,也表露出对其他哲学思想的追捧,不可避免地与朝鲜通信使产生思想交锋。通过《朝鲜后期通信使笔谈唱和集》,即《支机闲谈》《长门癸甲问槎》《对礼余藻》三种文本,可探究日朝两国文人朱子学思想的异同,进而考察朱子学在日朝两国的具体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等7个单位联合发起、厦门大学主办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于1987年12月2日至5日在厦门举行,这是继1982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举行的朱熹国际学术会议之后的又一次盛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南斯拉夫、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107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著75篇(部),国内外贺电、贺信33份。有50多位学者先后作了专题发言。  相似文献   

13.
宋明儒家多重"心性义理"之学、轻"经世致用"之学,于先儒"体用文"圆融通贯之学有所偏颇。刘宗周出入宋明理学诸家,在探讨严密的"心性义理"之学的同时,不废事功,实现"学术"与"经济"、"经学"与"理学"、"经学"与"史学"的和合通贯,彰显了宋明理学"知识论"演进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14.
伊藤仁斋早年信奉朱子学,后来提倡越过宋儒阐释,直读《论语》《孟子》之古义,创立"古义学派",在德川时期的日本产生重要影响。文章认为伊藤仁斋的学术主旨是直取孔孟本意,以《孟子》为《论语》义疏。具有重在伦常日用,反对虚浮高论的特色。在内容上以诚为总纲,以仁义为宗,以忠信为主,以礼为要。并探讨古义二字的含义以及仁斋的学问方法。最后就仁斋学术与先秦儒学、宋学的关系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15.
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儒学作为相对于"虚学"佛教的"实学"逐渐获得独立的发展,尤其在朱舜水实学思想和罗钦顺"理气为一物"论的影响下,朱子学者安东省庵和他的同门贝原益轩等人把朱子学的"理"从先验的理转化为经验的理,主张"理气合一论",其后学新井白石进一步发展了朱子学的格物穷理精神,重视实用性、实践性和经验性。他们在近世日本传播和普及朱子学的过程中,推动了朱子学从形而上学的道德主义向经验合理主义的转变,为实证科学和经验科学在日本社会的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嘉学人继承了清初以来批评宋儒"图书"易学的学术传统,但是也表现二种不同的学术取向:一是通过批评宋儒"图书"易学这一途径来完成向汉易探求的转换,同时对其"先天"、"太极"之学所显现的思想内涵也着力予以维护,其"图书"易学本身已由文献的真伪诘辨,逐渐转向阐发其思想内涵的价值,并且从哲学的角度予以重新审视"图书"易学。二是从本质上颠覆了宋儒的"图书"易学,虽然貌似回归传统的象数之学,事实上却是创拟了一种有别于宋儒"图书"易学的新"图书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田海滨 《哲学动态》2022,(7):118-126
<正>徐梦秋,1954年11月生,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福建省哲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978年9月就在《福建日报》发表《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参加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规范论等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学术成果有较大的影响。开辟了“规范研究”这一新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8.
王杰 《现代哲学》2006,(1):115-121
作为18世纪著名的学术巨擘和思想家,戴震为中国思想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戴震的义理之学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对戴震义理之学思想的解读是我们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整个清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卢睿卷 《现代哲学》2011,(4):122-126
朱子学跨出国门之后,日韩独领风骚,欧洲也吸引了一定的关注,惟独在中国学研究日益兴盛的美国倍受冷落,这和美国中国学发展的战略政策不无关系。百年来,中西学者共同努力,朱子学研究逐步进入美国学术视野并赢得一席之地。朱子学研究在美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再现了美国中国思想史研究发展的社会、思想和学术背景,及其研究视角与进路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的学者大都在坚持“气一元论”的前提下,来谈人性问题,批判宋儒把“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绝对对立起来的作法,尤其是发挥了性一元的人性论,把人性论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峰。一、性一元论的提出清儒性一元的人性论之提出,首先是针对宋儒的理、气二分的人性论阐发的。宋儒认为,在未有人类之前已有理在,此理纯粹至善;人出生之后,理便坠在形气之中,成仁义礼智之性。由于人们禀气不同,禀气清明不蔽锢此理,能顺发出来,禀气昏浊则会蔽锢此理。所以,宋儒主张人性有二:一种是抽象的、超越具体人身的纯粹至善的“义理之性”,另一种是具体的、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