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福柯晚年对如下观点给予了特别关注:古代哲学可描述为一种生活方式;现代哲学何以变成了彻底的理论话语;基督教接续了古代的修身实践方式。然而,福柯的诠释有两点值得批判和反思:第一,他详述了斯多葛派所推崇的"自我实践",并视之为一种"自我技艺",过度强调了某种特定的"自我"观念,从而忽视了其所依据的宇宙理性;第二,他研究了"书写"的精神治疗价值,表明"书写"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自我,但实际上并非"书写"建构自我,而是"书写"改变自我并使之上达普遍理性。总之,在"自我修身"的实践中,并不存在如福柯所言的单纯"自我关系",自我和宇宙始终是相合为一的。  相似文献   

2.
朱秀丽 《法音》2022,(10):54-59
<正>一、《今昔物语集》与观音故事《今昔物语集》(以下简称《今昔》)是日本平安末期的佛教说话集,按照佛教的产生与传播分为天竺(1-5卷)、震旦(6-10卷)、本朝(11-31卷)三部分,收录佛教故事、世俗故事共一千余篇。《今昔》最初编撰的目的就是弘扬佛法,劝化世人,然其作为说话文学之集大成者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昔》对日本人的精神品格、文化艺术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后世《宇治拾遗物语》《古今著闻集》《三国传记》等说话文学编撰之基准,  相似文献   

3.
阿道与福柯都试图回归古代的修身哲学,以便为当代人提供一种生活模式。福柯认为哲学要不断地关心自我,因而注重精神性诉求;而阿道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艺术",从而揭示了"精神操练"的意义。他们两人都表示哲学的主题与精神性问题是融合为一的。然而,在福柯死后,阿道却撰文批判福柯的"自我修身"观念,指出福柯在修身哲学方面的种种过度诠释,以此表明自己的观点与福柯的差异之所在。但事实上,阿道在批判福柯的同时也存在某些误解,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他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福柯批判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对"启蒙"意义的阐释,但他同时也肯定并拓展了康德在自我批判的本体论上的意义。在此意义上,福柯发展出一套自我关怀与治理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直言"的实践形式。"直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它具有坦率、危险、真理、批判、责任的特征,并与"关照自己"产生密切联系,这种实践技艺致力于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进而指导个人步入政治领域而治理他人。福柯运用"直言"这一古代形式来回应当下现实,让知识分子说出真话,关心他人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5.
《圣经·旧约》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文化文本。犹太族群借此文本申明了唯一神的宗教信仰和戒律,谱写了以耶和华信仰为核心的神权历史,塑造了作为上帝选民、圣洁之民的自我形象。在广泛吸纳世界各地神话、故事等诸多材料的同时,《旧约》一方面从正面书写理想化的族群历史和宗教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对他者形象的塑造和否定,进一步扩展理想化自我形象,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阿多在《关于〈关怀自身〉的反思》中批评福柯混淆了斯多葛派快乐和喜悦的概念,并过多地关注了自我。福柯晚期思想受到西方古典哲学家阿多的深刻影响,但他是带着自己的视角,有选择性地误读斯多葛派哲学。福柯悬置了斯多葛哲学的超越层面,集中论述斯多葛派哲学家对个体行动性的坚持,从而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思考自我。福柯的观点反映了他对多元的坚持,对个体价值的捍卫。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4,(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已经出版发行。今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通知》。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佛教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根据全国政协第八次主席会议的精神,现就全国佛教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有关部署通知如下: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了邓小平同志从1982年至1992年期间的主要著作。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8.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件用隶书抄写的《周易》,字迹整齐而秀丽,书写风格与帛书《老子》(乙本)、《相马经》、《五星占》相同,估计抄写者是同一个人。《五星占》记载行星天象,截止于汉文帝三年,所以,这件《周易》的抄写年代也应该在其前后。张政烺先生认为此卷抄写于汉文帝初年,约当公元前180—170年。帛书《周易》与现今通行本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继续深入研究《周易》提供了  相似文献   

9.
旅行文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学题材。台湾女作家陈玉慧自20世纪80年代起书写了大量有关旅行的散文,成为台湾女性旅行文学中的重要一环。她在旅行书写中探讨了有关故乡与异乡之间的悖论,在人生行旅的途中经历着成长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的旅行文学作品透过她与他者、与自我的心灵对话,表达了她对生命历程的独特体悟。  相似文献   

10.
波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七卷本《波斯精典文库》,包括:《鲁达基诗集》、《鲁拜集》、《列王记全集》(六卷)、《玛斯纳维全集》(六卷)、《果园》、《蔷薇园》、《哈菲兹抒情诗全集》是一套经过历史考验的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  相似文献   

11.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措大师的著作,已由他的弟子屈焕、智华结集汇编成《喜饶嘉措文集》(藏文),交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版二卷,包括大师在各个时期所写的部分佛学著作。其中第一卷有《达察传·如意摩尼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新生代华裔作家陈团英的《夕雾花园》,立足于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冲突的社会现状,包含了作者对文学与文化、历史与当下的思考。因作者独特的文化经历和马来西亚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跨文化色彩。《夕雾花园》中表现出典型的跨文化书写,通过研究小说的跨文化书写,理出文本中多样的文化类型及其在文本中的建构方式,探索跨文化书写对于文本、文学和文化的意义价值,即跨文化书写不仅扩展了文学的书写空间,还能在汲取历史、批判当下的同时,守望文化的未来,成为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爱情?黑格尔说:“爱情的内容只有恋爱者的自我,由另一个人(恋爱对象)的自我反映出来,恋爱者从这反映中又感到自己的自我。”(《美学》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2页)又说:“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只在我身上生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生活着;双方在这个充实的统一体里才能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和世界纳入到这种同一里。”(同上,第326页)休谟说:“两性的爱最值得我们注意……显然,这种感情在它的最自然的状态下是由三种不同的印象或感情的结合而发生的,这三种情感就是:1.由美貌发生的愉快感觉;2.肉体上的生殖欲望;3.浓厚的好感或善意。”(《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32页)黑格尔关于爱情的论述,揭示了爱情的特征是男女双方之间真挚诚意、相互爱悦,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专一的感情,但没有揭示爱情所应包含的具体内  相似文献   

14.
陈思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20-122
本文主要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分析法对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和鲁迅的《示众》两篇小说进行深度的对比和剖析,分别从故事内容、文章主题、描写对象和艺术手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爱伦·坡和鲁迅是如何在自己的小说中成功地利用二元对立结构来增强艺术感染力、丰富作品内涵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为解读和赏析两篇作品提供新思路,并为这两位文学大家的比较研究提供新素材。  相似文献   

15.
三十二分的《金刚经》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950年出现,明朝之后成为官方格式,但民间可能不特加书写三十二分的标题。佛陀讲授《金刚经》时本来就没有分,佛经最初本身结集书写时也没有特意照顾到这一点。《金刚经》最早是用印度梵文写成的,5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始有汉文译本,以后又相继出现藏、蒙、满、和阗、回鹘、栗特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本。  相似文献   

16.
试论《论语》的结集与版本变迁诸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孔子研究》创刊号,载有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一文,考察了《论语》从结集到定型的历史过程,对《论语》内容的可靠性提出了一定程度的疑向。今本《论语》的可靠性问题如果不解决,孔子研究终觉缺少牢固的基础。兹就《论语》的结集时代、汉代齐、鲁、古三《论》与今本《论语》的关系发表一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生活经历、价值认知丰富了每个人的情感记忆,但总有一个地方储藏着自己内心珍贵的记忆,这些记忆就像日记一样记载着你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着你对生活、对成长的独特感受。木心先生创作的《从前慢》,用"钥匙和锁,日色和车马邮件"等美好意象追忆过去朴素的生活,这种有生活场景的画面感受转化成了一种美,一种好,一种生命的哲学。这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情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生活,同一事物,每个人依照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认知会有不同的诠释方法,如何将生活、自我想法艺术化地表现出来,这就要释放出自我的艺术创造力。作为一名绘画者,我们扮演着叙述者、讲述者等局外人的角色,同时也身处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中,我们将绘画视为舞台,书写着别人故事的同时也书写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把生活如何和艺术串联,将生活的精彩瞬间演绎得淋漓尽致,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得以传达,这一直是我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殊既是大乘经的结集者之一,又是大乘般若经的授持者。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文殊般若经》是以文殊为主人公所说般若波罗蜜的经典。《文殊般若经》的传译是随着东汉灵帝时,竺法朔译出的《道行般若》1卷和支娄迦谶译出《道行品经》10卷始传我国,并开始了对小品《道行般若经》的研究讲说。到西晋竺法护和姚秦鸠摩罗什的传译,又大大推进了对般若性空思想研究的纵深发展,尤其是对文殊思想的揭示及其信仰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还对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出六十《华严经》中文殊菩萨道场清凉山的确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南朝梁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译出的《文殊般若经》深刻揭示了文殊般若思想的特色,完善了般若学内涵,而且对文殊道场和文殊信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文殊般若经》主要思想是缘起性空,般若、深般若、甚深般若、究竟般若波罗蜜。  相似文献   

19.
《杂阿含经》是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了佛陀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汉译本是刘宋元嘉年间,求那跋陀罗在杨都祇洹寺所出,宝云传泽,慧观笔受,分为五○卷,与巴利文本《相应部》相当。现存本内容次第都有错乱,如卷二十三、二十五,实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异译。吕澂先生的《杂阿含经刊定记》,认定《瑜伽论摄事分》中,抉择契经的摩坦理迦(本母)是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福柯多次重新解读了康德的《何谓启蒙?》。与60年代对康德认识论所代表的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不同,福柯从康德的启蒙概念中提炼出了一种不同意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被他看作后康德时代现代哲学的根本。要理解这两种"现代性"以及福柯对它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必须区分康德"对他者的错层式不完全批判"与"建构自我服从的先验批判"。福柯区别于历史学、哲学史和历史哲学的历史-哲学实践,就体现在他对康德理性批判的历史批判和对康德启蒙概念的哲学继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