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范性问题是当代哲学特别是元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和现代生物学中的功能解释理论,在规范性的解释上具有开创性。该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做出"事物是好的或坏的"的评价判断以及"某物应该如何"的指令判断,是由事物本身的特定功能或属性决定的;我们之所以有"某人应该做某事"这样的指令判断,也是因为人具有类似的"功能"或"规范类型"。如果人或者物不执行相应的指令,就意味着他们是有缺陷的,因而缺陷是理解规范判断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
规范性判断     
在日常道德生活中,我们总被告知应该如何行动。这实际上表达了关于行动的一个规范性判断。然而,规范性判断是否具有普遍客观性却受到了很大的质疑。本文通过依次考察西方当代几个著名的哲学家有关该观点的论证表明,规范性判断是我们道德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客观事实,而且,它不但具有客观性,还具有实践性,正是这种客观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征使得规范性判断能够成为我们的日常行动的道德指南。  相似文献   

3.
谈论事物的方式决定了模态逻辑承诺了本质主义。回避本质妨碍了量化模态逻辑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必然的一种本质主义解释。这种解释为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模态三段论提供了一个漂亮的语义模型。  相似文献   

4.
论本质主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质主义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一种哲学理论:在20世纪模态逻辑兴起之后,本质主义成为模态逻辑哲学中的一个争论热点。本文试图在总结几种有代表性的本质主义学说的基础上,作一些补充和发展,同时驳斥几个对本质主义的重要诘难,为本质主义的科学性辩护。一、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一)四谓词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集中表现在他的四谓词理论之中。他说:“所有命题和所有问题所表示的或是某个属,或是一特性,或是一偶性;因为种差具有类的属性,应与属处于相同序列。但是,既然在事物的特性中,有的表现本质,有的并不…  相似文献   

5.
肖显静 《世界哲学》2016,(4):61-71,160
走向内在生物本质主义(INBE)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温和的INBE者没有看到基因种概念的真实性和优越性,主张物种本质的二元论或多元论,是错误的。物种的本质可以而且应该归结为物种成员之共同拥有的内在微观结构——DNA序列片段,即未来的、新的、理想的物种DNA条形码。它是物种内在本质属性的典型载体,属于基因种概念,体现了物种的真实本质,不仅能够解释其他物种概念所能够解释的,而且还能够解释它们所不能解释的,由此可以作为物种唯一的、内在的本质而存在。这是物种本质一元论,属于激进的INBE。激进的INBE是成立的,因为DNA条形码是在物种的形成演变过程中确立的,蕴涵了物种演化、变异的历史性、生态性和关系性,体现了整体化的‘基因还原论’以及历史蕴涵的‘基因决定论’。  相似文献   

6.
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主要智力源泉,现代科技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主动力,是现代文明最炫目的一部分。如果说现代文明已陷入深重危机(如全球性生态危机、核战争的潜在危险和现代生物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风险),那么这深重危机与现代科技的理念、方法和发展方向直接相关。反思现  相似文献   

7.
雷尔顿(Peter Railton)不仅关注解释规范何以拥有约束力量这一传统问题,同时也特别关注解释在规范面前我们何以仍然能够保持自由的问题。他认为我们不必将休谟与康德割裂,我们不但要为道德规范寻找假然基础,而且要为其寻找非假然的逻辑基础。雷尔顿诉诸构成性论证,借助对能动性概念的分析,表明我们的信念指向真而我们的行动指向善。借以证明能动性概念本身就承诺了规范活动的非假然性。他还提出了“就高”与“就低”两个标准,对休谟只强调人类行动满足人类当前欲求的主张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人类除了满足基本欲求的就低倾向外,还具有择善而从的就高能力。构成性论证从既已存在的人的能动活动入手,其论证效力存在争议。但是雷尔顿认为,正是能动性的开放性本身让我们在规范面前保留了自由选择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华锋 《世界哲学》2023,(1):150-159+161
本质主义在近几年模态知识论的讨论中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认可。继法恩对本质的模态性解释路径提出挑战之后,学界掀起了新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的新浪潮。洛提出了一种先验的严肃本质主义,他认为我们可以凭借对给定事物的真实定义的理解而把握到该事物的本质,然后再依据桥律(□xP→□P)我们就可获得模态知识。我们认为,面对自然类事物的模态探讨时,运用纯粹的先验方法总会顾此而失彼,而采用一种混合式的分析进路将会是未来探讨如何获得模态知识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9.
章忠民 《哲学研究》2013,(1):81-86,107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出于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把握的要求,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不断生发出对自身与世界、与社会、与自我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之确信的强烈需求,这表现在哲学上就形成了所谓对确定性的寻求。然而,在西方哲学史中对于绝对确定性的极端寻求,在现象与实在之间造成了不可  相似文献   

10.
"道德难题"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哲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它是关于如何为道德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特征提供一个一致性解释的元伦理学理论的问题。动机内在主义方案是解决道德难题的诸多路径之一。"无道德者""意志力薄弱"等反例使得简单内在主义方案极具争议。"意志上的不可能"(volitional impossibility)案例彻底证明现有的内在主义方案,简单内在主义和条件内在主义,都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刘叶涛  张家龙 《哲学研究》2012,(2):73-79,129
<正>现代分析哲学家致力于意义的分析,力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使哲学科学化。以罗素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前期分析哲学家拒斥一切形而上学,所有导致本质主义的学说均被他们宣布为虚妄。但到  相似文献   

12.
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尔 (JohnSearle)是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按他自己的说法 ,“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 (Searle ,1 983,p .vii)。塞尔的研究方向被认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方向 ,因为他在心灵哲学中主张精神现象的实在性。他同时也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使用者大脑中的精神事件以内在的方式决定的 ,所以塞尔的研究方向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主义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集中讨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具体策略是对比讨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是如何分别处理特指性问…  相似文献   

13.
“人”自古至今是一切的目的,是一切行业的终向,伦理神学中:人是所有探讨行为判断的前提,人的基本抉择是伦理生活的中心,人成为一切的中心。从天主教信仰角度看:“人是天主的肖像”这就决定了人的尊贵性、人的意义,人是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关系性,有道德、意识、自由的社会存有物、历史存有物、世界存有物。  相似文献   

14.
姜延军 《学海》2002,1(2):169-174
本质主义代表着一种寻求确定真理的古老科学理想。翻开人类认识史 ,几乎在每一个历史时段都可以看到这一原则的印迹。虽然随着其追求绝对、确定、终极所导致的现实弊端的不断暴露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此原则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 ,但这种反思主要是在后现代主义阵营进行的。波普则立足于现代性理论对此原则作了深刻的终结性的批判。本文试图从本质主义的角度对哲学史作一梳理 ,并以此确立波普反本质主义思想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进而得出有益于我们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家族相似”(《哲学研究》§67,下引该书只注节数或页数)。“家族相似”说的是同一个家族的成员一般来说都有相似之处,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的形体相似,这一个成员再与另外一个成员步姿相似,后者与再另外的成员是眼睛长得一样等,但是这种关系并不一定传递,完全可能在两个家族成员之间根本找不到任何共同之处。因此,虽然是同一个家族,并没有一个对所有成员都具有的“共同之处”,家族成员之间是靠相似的一个链条来建立联系的(§66)。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想要说明,…  相似文献   

16.
动机性理由被用于解释行为的产生,而规范性理由则用于确证行为的合理性。内在主义认为规范性理由也应该能够解释行为的产生,因此是一种与行为人心理状态有关的内在理由。外在主义则否认这一观点,从而将之视为外在理由。内在理由需要以行为人自身的心理状态为基础,这很容易使得规范性理由成为一种相对理由。史密斯的"充分理性人"论证和施罗德的"假言主义"论证虽然力图克服这种相对主义难题,但是它们自身却又面临着困境。对行为人自身心理状态的合理性的考察意味着"规范性理由"本身应该具有一种公共面向,而这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欲望、意愿等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它仍然是一种内在理由。道德生活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培养个体去拥有共同体所普遍认可的心理状态,最终把当初具有外在面向的规范性理由转化为内在理由。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文艺学教科书隐含着符号权力,并以本质主义倾向的面貌呈现出来.新时期以后,文艺学教材权力维度淡出,知识含义凸现,因而其本质主义倾向遭到了批判.本文主要围绕南帆、王一川和陶东风所编撰的文艺学教材,对其反本质主义的建构方法的得失,进行了批评,并对未来可能的反本质主义的教材,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康吉莱姆把生物规范性看作有机体在病态状态下创造新的功能性规范的能力。从康吉莱姆的这一定义出发,可进一步分析皮亚杰如何从儿童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规则意识的起源,以及儿童道德规则意识在不同年龄段的演化。通过分析托马塞洛如何从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视角,比较文化因素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儿童个体发育中的不同作用,则可发现语言的建构作用对于人类规范性意识发展的基础作用。把康吉莱姆和皮亚杰的理论联系起来,并以儿童创造和改变规范的心理学研究为例,是揭示规范性概念的理论内涵的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家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当代西方哲学家来说,这一问题主要是我们的真判断、包括真的规范性判断的本体论基础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性判断的本体论基础归根结底是非规范性事实或自然事实,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规范性判断是关于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判断,浊概念所代表的事实、制度性事实和规范性事实归根结底依赖于非规范性的自然事实,规范性属性或事实随附于非规范性属性或事实,且这种随附性关系,无论是一般性的还是具体的,都是先天可知的.因此,非规范性的自然事实确实是我们的真规范性判断的本体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反本质主义文论在方法论上建基于福柯的系谱学理论,颠覆了独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和知识生产模式,但它一味强调文学本质的易变性、异质性和零碎性,带有相对主义的弊病,因此,必须走向一种持论比较客观、全面的透视主义方法。这种新方法既承认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的多变性,又强调其稳定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