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冷英  莫雷  吴俊 《心理学报》2008,40(7):788-799
探讨文本阅读中读者追随目标焦点信息建构情境模型的过程。实验1采用“目标启动+目标整合”的方式,探讨读者在显性焦点情况下的阅读是否会追随目标信息更新情境模型。实验2采用“目标启动+目标未整合”的方式,探讨显性焦点下对目标信息进行的追随建构,是发生在目标焦点整合后还是在阅读进程中即时进行。实验2a运用动窗技术,实验2b则采用眼动技术来探讨这个问题。实验结果总的表明,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追随目标焦点信息建构情境模型,并且这种建构是即时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选取138名大学生被试,采用移动窗口实时阅读技术和探测技术,探讨文本理解过程中长时记忆的目标信息激活的机制。实验1探讨在中文条件下目标焦点是否也启动长时记忆中目标信息的整合。结果表明在目标实现的条件下,目标句1可以作为目标启动句,激活进入长时记忆中的目标信息。实验2和3探讨长时记忆中目标信息的激活是自然实现的还是需要目标愈合信号启动激活,实验结果表明长时记忆中目标信息的激活需要目标愈合信号的启动。该研究结果总的表明:阅读过程长时记忆中目标信息的激活不需要与当前阅读信息发生共振,目标愈合情境是影响长时记忆目标信息通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的条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王瑞明  莫雷 《心理学报》2004,36(1):15-23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深入探讨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发生的条件。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实验自变量是主人公特征与其目标句行为的关系,在实验一中有三个水平,一致、协调一致和恢复一致;在实验二中有两个水平,协调一致和恢复一致。实验一采用ANOVA对三种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信息必须与先前的协调性信息有局部的不一致或不吻合是引发协调性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实验二采用t检验分别对出现于不同位置的两个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协调性整合的结 果不仅维持了文本的连贯,而且将相关的信息建构成整体的信息块,文本阅读过程是一个包含流畅性阅读和以协调性整合为重要形式之一的整合性阅读的双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本阅读中背景信息的加工过程:激活与整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瑞明  莫雷  吴俊  崔磊 《心理学报》2007,39(4):589-601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和眼动技术探讨了文本阅读中当前信息跟背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92名。实验1使用移动窗口技术,计算机屏幕上每次只呈现一个句子,让被试自己按键逐句进行阅读,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探测词的再认反应时间和不同实验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来探讨文本阅读中信息加工的具体过程。实验2使用眼动技术在一种更自然的情境中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眼动指标的差异来进一步探讨文本阅读中信息加工的具体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背景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激活和整合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激活是整合发生的前提,有整合必先发生激活,但激活发生后并不一定会发生整合;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阅读时间的延长主要发生在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5.
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瑞明  莫雷  李利  金花 《心理学报》2008,40(11):1165-1177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和自我报告法探讨了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发生的具体机制。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114名。实验1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探讨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只有语义相关上的局部不一致但没有事件相关时能否发生协调性整合。实验2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间探讨文本阅读过程中单纯语义相关没有事件相关时,目标句阅读是否会自动激活跟其有关的背景信息。实验3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和被试的自我报告指标探讨协调性整合是否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即探讨被试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能否意识到这种信息整合方式。总的实验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有语义相关时可以引发信息激活,但只有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有事件相关时才会发生信息整合;另外,协调性整合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不能意识到这种信息整合方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了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实验材料按照特征描述与目标行为 的关系总体上分为可能、不可能和重新可能三个版本。实验1主要探讨了文章开始部分有明显的焦点信息时情境模 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检验了更新追随假设的合理性;实验2主要探讨了文章开始部分没有明显的焦点信息时情境 模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检验了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的合理性;实验3使用再认探测任务,进一步检验了更新追 随假设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的建构和更新是一个双加工过程,在 自然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所阅读的信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加工活动,既会有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所支持的 协调性整合,也会有建构主义的更新追随假设所支持的焦点整合  相似文献   

7.
采用移动窗口和记录探测句阅读时间的实时阅读技术, 对情境模型中目标状态与时间信息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运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进行了三个实验, 实验发现(1)在顺序发生的事件结构中, 未达成目标作为持续追踪的焦点, 使得时间转换增大的条件下, 也不会对信息的整合产生影响; 而对时间距离的表征不仅起到了提高速度的作用, 而且也没有产生时间距离的远近效应。(2)同样是在顺序语篇中, 无目标和目标达成条件下, 随着时间转换的增大, 则出现了时间转换的大小效应, 也出现了时间距离的远近效应。(3)在回溯事件的建构中, 读者把回溯事件表征为时间距离的背景信息, 目标促进了信息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雷  王瑞明  冷英 《心理学报》2012,44(5):569-584
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领域, 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等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自然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目标策略驱动的过程, 还是被动的、消极的、自动的过程。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心理学界有关文本阅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提出并对文本阅读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整合。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文本的自然阅读过程是连贯阅读与焦点阅读的双加工过程。文本阅读中读者所阅读的材料特点不同, 引发的阅读信息加工活动也不同, 而不同性质的阅读过程, 又会引发不同的推理整合, 从而会建构不同类型的文本表征。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并获得了很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当然,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 其中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在未来的文本阅读研究领域, 有很多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
冷英  莫雷 《心理科学》2006,29(5):1119-1122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和探测词再认技术,探讨文本阅读过程中长时记忆中目标信息的即时性通达。实验1探讨当原目标尚未实现,新目标处于活跃状态,进入长时记忆的未实现的原目标是否对当前阅读产生影响。实验2探讨当原目标已经实现,新目标处于活跃状态,进入长时记忆的已实现的原目标是否对当前阅读产生影响。本实验结果初步证明,在含有目标信息的文本阅读中,未实现的原目标信息和已实现的目标信息都处于活跃状态,一旦出现与原目标焦点有关的信息,就会被通达与当前的信息进行整合,只是已实现的目标信息比未实现的目标信息通达的程度低。  相似文献   

10.
句子完成与时间缓冲对信息整合的启动作用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莫雷  赵冬梅 《心理学报》2003,35(3):323-332
探讨句子完成和时间缓冲因素在阅读过程启动背景信息整合的作用。包括3个实验,被试是华南师范大学198名一年级本科生。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要求被试阅读14篇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的文章,然后对不同条件下目标句阅读时间或探测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1重复Guzman和Klin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单纯的句子完成因素是否能即时启动整合。结果表明,在单纯的句子完成条件下,一致版本和不一致版本的目标句阅读时间和探测反应时有显著差异,说明目标句阅读时已经即时启动了背景信息的整合。实验2探讨Guman和Klin关于缓冲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的研究是否混合了句子完成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当在目标句后面增加连接词时,会产生句子完成的暗示,从而可以即时启动整合,Guzman和Klin关于缓冲可以启动整合的结果是值得商榷的。实验3从Guzman和Klin的研究设计中分离出句子完成因素,探讨单纯的时间缓冲是否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结果表明,单纯的缓冲不能即时启动整合。研究的结果初步证明,句子完成是启动信息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单纯的时间缓冲不能起到这种即时启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本阅读过程中目标焦点的预期推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英  莫雷 《应用心理学》2006,12(1):23-29
探讨文本阅读过程中目标焦点是否引起即时的预期推理。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让被试阅读16篇含有目标信息的记叙文。实验1和实验2探讨已进入长时记忆中的尚未实现的目标是否作为阅读的焦点对阅读目标行为进行预期推理。实验3探讨已经实现的目标是否作为阅读的焦点对阅读目标行为产生预期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对目标的预期推理是可以即时发生的,在目标未实现的情况下,读者会对目标信息进行预期推理;在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况下,读者对有关目标的信息不产生预期推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四个实验考察句子边界对整体连贯性的影响。实验运用不一致程序(inconsistent paradigm)进行。实验一结果发现,当目标行1(target line)不是一个完整句子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2(post-target line)后才会意识到目标行1中的不一致。实验二结果发现,当目标行1是一个完整句子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就可立刻意识到其中的不一致,但探测词的反应时在两种条件下则并没有明显差异。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句子边界作为一种信号,提示读者在阅读下一句子前要完成当前句子的整合加工。实验三结果发现,目标行1以一个无关词(如然后)结束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也可立刻注意到其中的不一致,这表明句号对背景信息的整合不是必需的。实验四考察了分号的作用,结果显示: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冲突。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推测句号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影响,而其它句子边界(如:分号)的作用则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plausible preview word can facilitate the processing of a target word as compared to an implausible preview word (a plausibility preview benefit effect) when reading Chinese (Yang, Wang, Tong, & Rayner, 2012; Yang, 2013).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this effect, it is possible that readers processed the meaning of the plausible preview word and did not actually encode the target word (given that the parafoveal preview word lies close to the fovea). The current experiment examined this possibility with three conditions wherein readers received a preview of a target word that was either (1) identical to the target word (identical preview), (2) a plausible continuation of the pre-target text, but the post-target text in the sentence was incompatible with it (initially plausible preview), or (3) not a plausible continuation of the pre-target text, nor compatible with the post-target text (implausible preview). Gaze durations on target words were longer in the initially plausible condition than the identical condition. Overall, the results showed a typical preview benefit, but also implied that readers did not encode the initially plausible preview. Also, a plausibility preview benefit was replicated: gaze durations were longer with implausible previews than the initially plausible ones. Furthermore, late eye movement measures did not reve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itially plausible and the implausible preview conditions, which argues against the possibility of misreading the plausible preview word as the target word. In sum,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plausible preview word provides benefit in processing the target word as compared to an implausible preview word, and this benefit is only present in early but not late eye movement measures.  相似文献   

14.
目标包含结构的文本阅读中目标信息的激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英  莫雷  吴俊  王穗苹 《心理学报》2007,39(1):27-34
探讨读者在阅读目标包含结构的文本时,目标信息的恢复激活的条件。运用移动窗口技术,采用3(已经实现、尚未实现与控制条件)×3(强目标愈合信号、弱目标愈合信号与无目标愈合信号)的实验设计。结果是子目标实现与否有主效应,目标愈合信号有主效应,目标实现条件和目标愈合信号有交互作用。结论是在目标包含结构的文本阅读中,目标信息表现出恢复激活的方式,目标愈合信号是目标信息恢复的必要条件,弱的目标愈合信号就可以激活长时记忆中已实现的目标信息,而较强的目标愈合信号才能激活长时记忆中尚未实现的目标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