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句子为中心,把句子作为英语学习的基本单位,利用课本,通过感知句子(背读句子)——认知句子(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句子(对长难句子的分析)——运用句子(用正确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达成提高英语的综合技能,坚持在句子中学习词汇,在句子中学习语法的原则,加强主观题的训练,切实打好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位高僧,为点化一个怨天尤人的小沙弥,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开导方式——带小沙弥去爬泰山。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诗圣杜甫的那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一定也记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样豪迈的句子。自然,我们一定也忘不了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引了这么多古诗文,目的就一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个站在最高处的人,放眼望去,天地万物尽收眼底。那种把天地万物踩在脚下的豪迈感,一定是激励我们不畏艰辛爬  相似文献   

4.
写文章不仅要注意句子成分与成分、分句与分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也就是说要注意正确地组合句群。有些语言片段,孤立地分析一个句子不一定能发现语病,但与上下文联系起来考察,毛病就显示出来了。例如: 1.然而,“志”是怎样得来的呢?①是天生的吗?②不。③古人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④“有心人”即教导人们要有恒心,要善于做长期艰巨的工作。⑤古时李时珍花了一生的精力,跋山涉水,走遍天涯海角,才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本草纲目》。⑥这段话共六个句子,就每个句子来说,都是通顺的,可是把这六个句子联系起来分析,就可发现第四、五、六句与第一、二三句不相衔接。开头两句围绕“志”的来  相似文献   

5.
智慧语丝     
正当欲望大于能力,人往往会力不从心,当能力大于欲望,自然可以怡然自得。只是对于大部分人,往往都是前者。——宗宁一个人如果想体会到生活中的浪漫情调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演员;而要想跳出自身之外,则必须能够对自己的行动抱着一种既超然物外又沉浸于其中的兴趣。——《月亮与六便士》  相似文献   

6.
句子理解加工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句子理解由于加工过程的迅速性而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难点, 近年因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而有所突破。目前研究的主要争论集中于句子加工的机制, 即在句子加工的时间进程中, 各种信息的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时间点上。该文试图对句子研究的主要理论派别及其争论和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句群是言语链条中一系列大于句子,小于段落的交际单位,它是一种超句子统一体。句群不是几个句子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也不是几个句子的简单相加。句群是由前后衔接连贯的,围绕着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进行表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合而成。句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题:“世界是事实的总和”(维特根斯坦,1.1。下引只注序号)①;得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7);而他在论述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世界———事实———思想———句子———真值函项———句子的普遍形式(参见王路)②。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解释,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而语言是由句子构成的。语言与世界相对应,句子与事实相对应,句子之间的关系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相对应。句子之间有逻辑关系,维特根斯坦揭示了这种关系,同时说明它们在世界中是可显示的,却不是可说的。…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一个走得筋疲力尽的旅行者来到了一棵树下,坐在树阴下休息。他不知道那是一棵具有非凡魔力的树。它的名字叫做"如意树"。坐在那硬邦邦的地上,他想,要是现在能躺在一张温暖柔软的床上,那该有多舒服啊!一念及此,还没等他缓过神来,顿时,一张柔软的床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不禁大吃一惊!愣了片刻之后,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爬上床去,舒舒服服地躺倒了。这时,他不禁又想,  相似文献   

10.
句子理解是阅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和任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其中,眼动分析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从句子理解的三个阶段(视觉信息的提取,句子中的词汇识别和句子整合),探讨了眼动分析技术在句子理解研究中的优势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未来使用眼动分析技术进行句子理解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不解之缘     
年近古稀之年的王继贤老先生站在画架前,神情专注地描摹他心中的佛像——菩萨、药师佛、度母、善财童子……这位曾经在中国电影美术界摸爬  相似文献   

12.
依依和丝丝是两只蚂蚁,它们都想翻越前面的一堵墙,去寻找墙那面美味的食物。这段墙长有百米,高有近20米,不过这堵墙每隔10米有一个小通道。蚂蚁依依有着强壮的身躯,它一来到墙脚就想:“我有的是力气,只要一鼓作气翻越过去,便会得到可口的食物。”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辛苦地、努力地……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他所著《维小纳小组——新实证主义的起源》一书的英译本(纽约,1953年)中的一小节(第30—41页)。在这节的前一部分中,作者阐述了“意义”和“无意义”的含义,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是根据它的证实方法决定的”;一个句子的意义就在于它本身的可供证实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必须是有关经验事实的,或者是最后可以还原为经验内容的。克拉夫特认为,“原则上超经验的句子,就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意味着要掌握经验科学所达不到的那种知识,要掌握超越经验科学的那种知识”。因此,形而上学的句子(指哲学命题)都是无意义的假陈述。这样,他就把全部哲学、把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一笔勾销了。此外,克拉夫特还否认数学和逻辑的客观基础,认为“它们只是规则罢了”。意义与无意义问题在维也纳学派内外曾经引起一场争论。之后,逻辑实证论者开始从语法分析过渡到语义分析,企图把二者结合起来。本节后一部分的意图就是如此。他从语义方面对语言进行符号分析,修正和发展了“意义”和“无意义”达两个概念,得出了如下结论:“意义是简单地由词汇和语言的——合乎逻辑的!——语法决定的”,“一个句子究竟有无意义依存于某一种语言在语义上和句法上所约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14.
中班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对什么都想摸、问、看、动。比如小朋友的新汽车为什么会开得这么快,人们常用“淘气”一词说明孩子们顽皮、聪明、多动、活泼、恶作剧等种种表现。笔者所带班级就有这么几个孩子,淘气淘得可爱、让你不忍心去责怪他。  相似文献   

15.
关于道德建设法律化制度化依据的几点思考张维在“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的争论中,双方都无法否认现在社会道德状况是在坡下徘徊。滑,自然是下去了;不在坡下,又爬什么坡?虽然我们并不赞成简单地用一个滑字或一个爬字就能概括整个社会道德状况。全面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6.
句法歧义消解与句子理解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引言 句法分析是句子理解的一个基本过程,它操作的速度非常快,操作的结果只能瞬间保留,因此,直接观察有一定困难。然而,研究者可以通过探讨句法歧义消解机制间接研究句法分析过程[1]。近年来,句法歧义消解已经逐渐成为探讨句子加工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2-9]。本文首先对当前几种典型的有关句法歧义消解与句子加工的理论进行评述,然后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的实验证据。1句法歧义消解的理论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句子理解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基本的实验发现上,第一,即使句子的结构暂时有歧义,人们也能立即作出一个特定的分…  相似文献   

17.
论意义     
1.野外语言学家的入门引导 古代印度哲学家争论意义的首要载体是句子还是词.赞同词的论证说,词的数量有限,能够被一劳永逸地学会.句子的数量是无限的;我们只有学会如何按需要从预先学会的词构造句子,才能完全把握它们.然而尽管情况如此,仍然可以说词的意义就在于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我们学习作为整体的短句,我们从这些句子中构成词的用法来学习这些词,而且我们由这样学会的词构造其他句子.于是,探索清晰而实际的意义概念应该首先检验句子.一种语言中一个句子的意义是这个句子与它的另一种语言译句共同分享的东西,因此过去我提出原始翻译的思想实验供大家考虑,它导致一种否定的结论,即翻译是不确定的这样一个论题.一些批评家说,这个论题  相似文献   

18.
正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  相似文献   

19.
句子和语段理解中代词加工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句子和语段理解中代词加工的研究缪小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代词是一种常用的词类,是言语发出者把句子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句子联系起来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代词本身无确定的意义,在句子或语段中听到或看见一个代词时,言语的接受者必须搜索它的先行词,确定它的所...  相似文献   

20.
先看例子: 1、我是这么想的,不知道你的意思怎么样? (见1990年第5期《语文知识》53页) 2、我心乱如麻,不知这辈子还能不能解开这些结? (见1990年5月25日《中国妇女报》) 文章的作者把这样的句子都看成是疑问句了,其实,这类句子不是疑问句。说话者虽然对问题不清楚,心中有“疑”,但并没有把问题拿出来向任何人发问,也不是对别人的反问,他们只是在向人们叙述自已有这么个问题,所以这类句子应当是陈述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