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电影诱发被试的情绪,利用两个实验探讨了情绪和认知方式对个体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一采用选择任务,实验二采用估计任务,研究发现:(1)愉快情绪状态下的被试建议采纳程度高于愤怒的被试,场依存型被试建议采纳程度高于场独立型被试,女性比起男性更易采纳他人建议;(2)在估计任务中,无论场依存者还是场独立者,在愤怒状态下建议采纳程度无显著差异,且均低于愉快状态下。  相似文献   

2.
潘星逵   《心理科学进展》1985,3(4):10-12
1982年第9期的《美国心理学家》刊载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来分校的理查德·S·拉查拉斯(Lazarus, Richard S.)关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文章。这篇文章(下简称“拉文”)反映出以拉查拉斯为一方、以扎容克(Zajonc, R. B.)为另一方的西方心理学家对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不同看法。前者认为“认知活动不仅是情绪的充分条件,也是情绪的必要条件”,换言之,离开认知活动的情绪是不存在的。后者则主张,“在我们确切地知道某  相似文献   

3.
情绪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活动,也是心理学家研究地较多的心理领域。情绪的生理取向探讨了个体生理机制与情绪活动变化的关系;认知取向强调了认知在情绪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行为取向通过研究情绪的外显行为反应以确定情绪。本文从情绪的这三个取向来介绍了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知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1935年德国心理学家苛夫卡(K·Koffka)曾提出:“事物为什么会被看成它现在的样子?”这个问题不仅曾经困惑过许多古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而且也困惑着当代许多心理学家,其中包括一些研究知觉问题的心理学家。一、知觉中的直接理论与认知理论二次大战后,知觉研究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方向,即直接理论与现代认知理论。吉布生(J·J·Gibson)是本世纪研究知觉问题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的一生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知觉专著,如《对视觉世界的知觉》(1950)、《作为知觉系统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5.
孟昭兰 《心理学报》1988,21(2):8-16
本文就(1)情绪的一般唤醒和具体情绪分化、(2)不同享乐色调情绪状态对认知操作的作用、(3)怒情绪的作用、(4)作为情绪的兴趣的作用、(5)情绪以体验形式起作用等五个问题,在总结情绪与认知操作的系列实验基础上,讨论了情绪的组织性功能;认为不同享乐色调的情绪对认知操作起着性质不同的组织作用或瓦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元认知思想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程素萍 《心理科学》2002,25(3):377-378
元认知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弗来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它通常被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活动。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尽管元认知术语使用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元认知实质的思想却渊源流长。纵观其历史演变,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宋钧   《心理科学进展》1985,3(2):35-39
在国外的阅读心理文献里,常常可以见到“阅读无能”(dyslexia)这样一个术语,外国心理学家来华访问也常问到中国儿童这方面的情况。本文想对这个概念作简单介绍。美国心理学家E. J. Gibson认为,“阅读无能”是指对阅读技能的掌握落后于年龄常模,而落后的原因又不是由于智力落后,重大的脑损伤或严重的情绪不稳定。要充分了解“阅读无能”就是知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知道在阅读无能儿童的认知和知觉的活动中有哪些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团体心理咨询在解决教师情绪问题和改善教师情绪状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试:河北省武安市26名小学教师.方法: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进行八次团体心理咨询,在干预后要求团体成员对干预活动及情绪状态的变化进行主观评价,并采用16PF问卷进行前后测,以C(稳定性)、I(敏感性)、O(忧虑性)、Q4(紧张性)四个人格维度作为情绪指标.结果:1.测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得分在敏感性、紧张性两个人格维度上差异显著,在忧虑性人格维度上临界显著.在稳定性、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四个人格因素上,实验组前后测结果差异显著.2.主观评价结果: 教师对团体游戏最感兴趣,对自我探索活动感受最深,从认知活动中获益最大.结论:1. 团体心理咨询对教师情绪干预有效;2.团体咨询中的认知学习是教师情绪改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大量研究表明情绪状态会影响认知灵活性。本研究运用情绪影片片段作为情绪诱发的手段,以68名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线索-提示任务范式考察了不同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对认知灵活性重要成分之一注意定向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有效提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对于无效提示,积极情绪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消极情绪;而且,积极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不显著,但消极情绪下表现出显著的线索有效性效应。实验结果说明,积极情绪有助于注意定向的转换,消极情绪延缓了注意定向的转换。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积极情绪扩展认知范围,而消极情绪缩窄认知范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首先对初二学生进行智力测查,然后随机抽取优、中、中下三种智力水平的学生各30名,组成三个智力等组。让这三组分别在喜悦、悲伤、中性三种情绪状态下进行感知、推理作业的认知操作。结果发现:三种智力水平组被试的认知操作成绩差异达到极显着性水平,不同的情绪状态不能影响这三个智力水平组成绩的等级排序;三种情绪状态组被试的认知操作成绩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感知、推理两类认知作业的成绩差异达到极显着性水平,智力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推理作业完成的影响大于对感知作业完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不同评价倾向的情绪对个体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1采用视频片段诱发被试的恐惧和愤怒情绪,实验2则采用视频片段诱发悲伤和厌恶情绪,根据JAS范式,两个实验均采用硬币估计任务来衡量建议采纳程度.结果 表明:(1)不同情绪对建议采纳程度的影响不同,恐惧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建议采纳程度要高于愤怒情绪和中性情绪状态下的...  相似文献   

12.
鲁忠义  马红霞 《心理学报》2011,43(7):763-77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了情境模型加工中主角情绪与时间转换因素对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显示, 关键句的阅读时间模式为:放松-放松=担心-放松<放松-担心=担心-担心。实验2采用4×2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在担心-担心模式下大的时间转换比小的时间转换的阅读时间长, 而时间转换因素对于主角情绪状态是担心-放松、放松-放松和放松-担心模式的加工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读者在阅读语篇时实时追踪主角的情绪状态, 出现了部分的情绪转换效应。阅读中读者体验到的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情境模型的建构, 相反, 体验到的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妨碍情境模型的建构。时间转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主角情绪状态的加工, 主角担心-担心的情绪状态在大的时间转换条件下, 前后两种相同的消极情绪可能会产生一种叠加效应, 使读者的情境模型加工更加困难; 而在小的时间转换条件下, 读者对从放松转向担心的情绪状态的加工会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谈判者本身的情绪以及谈判对手的情绪两个方面着手,以224名被试和两个实验室实验考察电子化谈判中情绪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结果发现在电子化谈判中:(1)谈判者自身的情绪状态对谈判结果的影响显著;(2)谈判者的情绪是否与谈判对手有关,对谈判结果的影响不显著;(3)谈判对手的情绪状态,对谈判者的谈判结果影响显著;(4)谈判对手的情绪是否真实,对谈判者谈判结果的影响不显著;(5)谈判对手情绪和情绪的真实性这二者在谈判者的谈判结果上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以认知负荷为调节,探讨了不同的情绪体验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情况。采用2(认知负荷:低负荷;高负荷)×3(情绪刺激图片:愉快、厌恶、中性)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对57名被试进行了单独实验。结果发现:(1)在低认知负荷上,被试在不同情绪体验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但在高认知负荷任务上,与中性情绪体验相比,被试在愉快情绪体验下的反应时显著增长,而在厌恶情绪体验下的反应时显著变短;(2)在低认知负荷上,被试在不同情绪体验下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但在高认知负荷任务上,与中性情绪体验相比,被试在愉快情绪体验下的正确率显著提高,而在厌恶情绪体验下的正确率显著降低。该结果表明,在低认知负荷上,情绪体验对工作记忆的刷新功能不产生影响;在高认知负荷上,情绪体验对工作记忆的刷新功能影响显著,其中愉快体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代的情绪研究主要分为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生理主义)两个阵营。认知主义认为,某种形式的认知(如判断或信念)就是情绪本身,或者是情绪的本质性要素。而生理主义认为,情绪是特定的生理活动或行为本身,或对这些活动与行为的感觉;情绪可以独立于甚至先于认知发生。当代理论家普遍认识到詹姆斯是生理主义的理论先驱,而当代认知主义正是在对詹姆斯理论的批评中不断成长。鲜有研究者看到,尽管斯通普夫通常被归于现象学一脉,但他与詹姆斯有着密切交往,而且早就直接回应过詹姆斯,并发展出认知主义情绪理论。斯通普夫认为,情绪是意向性地朝向被判断的事态的被动感觉状态。我们可以在当代认知主义和生理主义的框架内考量斯通普夫与詹姆斯的争论,这将对我们有深刻启发。从方法论上,情绪研究应该重视概念分析与经验研究的反思平衡;从实质上,根据对情绪中的认知和其他成分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主义和反认知主义,而斯通普夫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近年来西方归因理论日益受到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在心理学报刊和心理学教学工作中时而有人提出美国归因理论为什么只着重研究能力、努力(内部)和任务难度、运气(外部)等四个原因,并对美国当代著名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只研究这四个原因提出质疑。关于这个问题韦纳在其近著《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一书中已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认知重评和分心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负性情绪体验和脑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重评后被试的负性情绪体验强度和LPP波幅(300~1300ms)比简单注视条件下低;分心后被试的负性情绪体验强度比简单注视条件下低,但LPP波幅显示比简单注视条件下高。这说明认知重评和分心对负性情绪体验和脑电活动的影响不同,负性刺激再次呈现时认知重评优于分心策略的调节。该研究为认知重评和分心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了自然环境对自我控制表现的影响。通过两个实验,测量被试观看自然环境图片前后情绪状态的变化,考察自然环境对认知与运动自我控制任务表现的影响,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认知自我损耗状态下,自然环境可通过缓解紧张情绪改善认知自我控制的表现,但自然环境干预并未恢复运动自我损耗条件下的运动自我控制表现。本文为自然环境的减压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为短时快速改善认知自我控制表现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史滋福  周禹希  刘妹 《心理科学》2012,35(4):988-992
本研究以24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问题类型和情绪状态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问题类型对贝叶斯推理有影响;(2)情绪状态对贝叶斯推理有影响;(3)问题类型与情绪状态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具体地,在经典乳癌问题中,被试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比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做出更高的概率估计,而在中彩问题中,被试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比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概率估计更高。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情绪对不同状态焦虑被试认知抑制的影响。采用减法运算诱发被试的状态焦虑,在Stroop任务之前呈现正性、负性和中性图片,考察情绪对高、低状态焦虑被试认知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状态焦虑问卷上的得分在减法运算后显著提高;正性情绪加快了高、低状态焦虑被试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不一致条件下,正性和负性情绪导致高、低状态焦虑被试的反应时均增长,表现出了正性和负性情绪对高、低状态焦虑被试认知抑制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