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城乡小学生移情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吴晓红 《心理科学》1993,16(1):53-56
一、引言移情是指个体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能力。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因素,而情感因素又有两个方面:同情感,与利他的助人行为有关;自我感受,与自利的助人行为有关。本研究旨在从移情的情感因素入手,了解小学生移情情感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其结构变化,并考察是否存在男女差异及城镇乡的地区差异,以便为探索我国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积累资料,为有的放矢地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期待是个人基于过去经验和当前刺激而对未来事件的预料或预想,它是导致个体希望某种特殊事件出现的一种内部状态或态度.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其结果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预料或预想,期待自己的学习能够出现符合社会和自己要求的各种变化.这样的学习期待,无疑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学习期待构成因素的分析,揭示学习期待的性质,并阐述学习期待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学习活动的本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红 《心理学探新》1999,19(1):36-43
本文将传统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概念的定义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结果论、过程论和活动论,指出传统学习理论的混乱基本上是出于没有对学习活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并从学习活动的层次性、多侧面性、心理机制、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对学习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层次,具有五个不同的侧面,拥有两种作用不同的心理机制,最终得出学习活动的本质定义是:学习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的、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它使个体获得经验,并导致个体的已有的心理结构发生适应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消费决策中的羊群行为是消费市场上的一种典型现象.它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消费者模仿他人进行消费决策的行为.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逐步揭示了消费决策中羊群行为的产生根源.实验1研究表明,消费决策中的羊群行为是消费者利用一致性启发式或能力启发式加工信息的结果.实验2通过内隐联想测验进一步研究表明,个体使用两种启发式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大众和专家的刻板印象:他们总是认为大众和专家的决策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包慧 《四川心理科学》2014,(15):142-142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和通过考试,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和锻炼培养能力。英语的掌握是一个听说读写全面推进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一个学生主体全面参与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桑青松 《心理科学》2004,27(5):1239-1241
自我调节学习与自我效能感是当今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直接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文章在分析策略型学习者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基础上,认为增强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能超越的重要内容。自我调节学习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稀缺是由资源的真实缺乏或感知缺乏所引起的个体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状态。稀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个体的情感、认知、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不同类型的稀缺(以食物、产品、资金为代表的有形资源稀缺vs.以时间为代表的无形资源稀缺)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共性与差异?梳理文献发现, 有形资源稀缺会使个体产生珍惜性行为、补偿性行为和趋近性行为, 而无形资源稀缺只会使个体产生珍惜性和补偿性行为。未来研究应关注稀缺影响个体行为的边界条件, 以及时间稀缺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压力反应、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压力反应是个体应对应激源作用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表现, 而压力应对是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综合的压力适应过程。压力反应及其应对是压力与睡眠质量之间的重要变量。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压力反应与睡眠质量有直接的交互作用, 而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人格倾向等压力应对因素则能够改变压力与睡眠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9.
道德提升感,是指个体看到他人的道德行为时,欣赏他人的美德并感到自己的道德情操被提升,而产生的一种积极道德情绪。道德提升感具有情感、身体、认知和行为等四个成分。道德提升感可采用材料与情境进行诱发,采用标识词与量表进行测量。道德提升感的产生需要积极的内归因与积极的上行社会比较两个关键环节,还会受他人道德行为特点与个体自身特点的影响。道德提升感的产生还引起了脑神经、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反应。亲社会行为、积极的社会认知和对自身的积极作用是道德提升感所拥有的心理效应。未来对道德提升感的研究,可探讨它的神经与生理机制,探索它的扩展与建构效应,开展跨文化和本土化研究,并将它应用于道德教育中。  相似文献   

10.
学习障碍儿童的基本能力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调查了184名学习障碍儿童的主要行为特征,运用因素分析方法获得了七个因素的简单结构.这七个因素分别被命名为:视知觉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理解能力、行为问题、运动能力和感觉-动作能力,说明了这些基本学习能力的不足以及发生行为问题是导致儿童产生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此外,除了行为问题之外,其它六种能力均无显着性的性别差异;所有七个方面的年龄差异均不显着,说明本样本中3到14岁儿童的学习障碍均有可能是由于这七种能力的不足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工作旺盛感是个体在工作中同时体验到活力和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成长与进步的标尺。旺盛感的社会嵌入模型和个人成长整合模型为旺盛感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反映出个体的自我决定和自我适应机制,并揭示出旺盛感的重要前因和结果。影响工作旺盛感的前因变量包括情境特征和工作资源,而旺盛感结果变量则包括员工绩效、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健康、创新和适应行为等。开展工作旺盛感的研究有利于组织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该领域较新,其理论和实证研究亟待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道德自律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个体人格上的典型表现,是个体对社会共同生活经验中的善恶观点的独立辨识与自我约束的统一.它的基础是道德需要的发生与发展.道德需要是个体需要,是道德个体承担道德使命的动机来源.而道德需要又是存在于价值运动个体化的全过程中.由于价值运动个体化在性质、水平、方向等方面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这使得社会个体的道德需要不可能在社会规模上获得完全的一致性.其中,最典型的是两个相反方向的个体化现象: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相似文献   

13.
卢仲衡   《心理科学进展》1989,7(2):71-79
(四)、自学辅导教学与常规教学对于遗忘问题的比较研究 1.问题发现阶段学习是由经验而引起的一种行为的变化;记忆是学习的结果,是行为变化的保持;遗忘是对学过的东西不能保持或回忆,保持的遗忘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什么叫做遗忘呢?已形成的暂时联系(已习得的知识经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就叫做遗忘。关于自学是否容易遗忘的问题,在国内外都有反应。在国  相似文献   

14.
儿童冒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冒险行为是个体面对风险情境时的行为意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儿童的冒险行为受到个体、家庭、社会-情境三个方面的影响。个体因素方面,儿童的性别和年龄会影响他们对风险的知觉、对受伤风险的估计和对行为后果的归因;认知决策能力和预期情绪体验则影响到儿童对风险情境的判断。家庭因素方面,父母和兄姐是影响儿童冒险行为的重要他人,父母的态度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冒险行为,而兄姐的言语和行为会改变他们的风险决策。从社会-情境的角度来看,风险情境会对儿童的冒险决策带来压力,有同伴在场时会促使儿童更倾向于参与冒险。综合分析并探讨冒险行为的各个影响因素及其产生机制,对提出合理干预措施,减少儿童因冒险行为而导致的意外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不当或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相似文献   

16.
蒋燕玲  杨红升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42-2152
不同群体间普遍存在着语言偏见, 表现为人们倾向于使用抽象度较高的词语对内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进行描述, 而对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则使用抽象度较低的词语进行描述。社会认同需要和认知预期倾向是它产生的两大心理机制, 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交情境、群体和个体等方面, 同时它会对群体刻板印象及语言主体间的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语言偏见的其他表现形式、研究方法及本土化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标定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解释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早期的研究者提出个体具有的目标定向分为学习目标定向和绩效目标定向两类,并将目标定向视为单因素结构。此后,Button等人通过实证研究,首次用数量化结果否定了目标定向的单因素论,证明学习定向和绩效定向是两个不同的维度。近期VandeWalle提出了目标定向三因素论,认为除学习目标定向外,绩效目标  相似文献   

18.
适应是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映,如对光等物理刺激变化的适应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变化适应等。J.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由于人是社会的人,因此个体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环境;由于人有意识,因此人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与外部世界取得平衡,而且要取得内部心理世界的平衡,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刚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一年级大学生,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其心理也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认识大一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进行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概括起来看,大一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任俊  高肖肖 《心理科学》2013,36(4):978-983
道德情绪对个体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唤起个体的不道德情绪(或道德情绪),然后分别对其进行字词偏好、物品选择和颜色喜好等测验,来探讨东方人在不道德情绪状态下会产生什么行为。结果发现:处于不道德情绪状态下的个体,对含有掩饰意义的行为动作、物品具有心理和行为上的接近性,且经过掩饰行为(整理动作)之后,这些个体对白色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好,而无整理动作(休息)的个体则更偏爱黑色。这表明,不同于西方个体的道德洁净行为,东方人身上出现的是一种道德掩饰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