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说明”的研究走向郑祥福(浙江师范大学)科学说明,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争论十分激烈的领域。从亨普尔和奥本海姆开始到现在,科学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关于科学说明的观点,彼此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之后,这个问题更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2.
1.方法论的本质主义和动态渐进主义力图跟上当前科学哲学工作的医学家和哲学家发现他们正面临关于科学和科学进展性质的根本性争论。我们能将这类进展说明和描述到什么程度还是个问题。哲学家在多大范围内能够做更多工作而不仅仅描述这种活动本身,以及他们在什么程度上能说科学应当如何发挥作用或取得进展也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引言道德哲学的本质本身在哲学上就极易引起争论,从这点上看,哲学的其他领域的本质则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哲学的一些其他分支,诸如科学哲学,涉及的是对专家们所做的假设进行界定和评价。科学家们提出并检验科学理论,而科学哲学家们则要问一问,“什么是科学理论?”“我们能确证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吗?”。哲学家们常常把证实的科学理论称作“一  相似文献   

4.
说明的语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说明有两个难题。第一是应描述它:什么时候某事物被说明?第二是应讲清:为什么(或在什么意义上)说明是件好事情。很可能,如果没有一个好理论,也根本没有说明(这一说明值得接受),但除此之外,说明还有什么优点呢?我认为,从哲学上对第一难题的探讨由于对第二难题的错误看法而完全被引入了歧途。 1.错误的观点首先我将对关于说明的3种观点提出质疑,因为这3种观点对我们  相似文献   

5.
1.关于哲学的“性质、方法和概念”,在最近一百五十年的哲学史上有过许多争论。元哲学讨论占去了哲学思考和反哲学思考的一大部分时间。这有时就被解释为“哲学的终结”(海德格尔语)或一种“神经病”(赖尔语)。除了这些评价之外,这些讨论对于阐明作为活动的哲学的性质,是富有成果的和必要的。这种元哲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说明什么是哲学问题这样一个问题。哲学家们的众所周知的不一致,也扩及到这个问题上来。但不管他们采取什么理论立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关于哲学家统治的一场解释争论。根据《理想国》的描述,假如哲学家接受正义的要求去统治城邦,就不得不放弃最幸福的哲学生活。如何理解或化解这一色拉叙马霍斯式的结论,成为了学者争论的基本动机。我们的分析表明,上述动机来自一种误解,以为服从城邦正义的要求而去统治,体现了样式在哲学家灵魂中造成的正义。实际上,按照《理想国》的论述,只有哲学生活才能体现那种正义;而服从城邦正义的要求,只能体现一种非哲学的正义。从这一角度我们才能够重新发现整个解释争论背后蕴含的真正问题。  相似文献   

7.
西方科学哲学向何处去?逻辑实证主义已成明日黄花,六十年代兴起的以库恩、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也大势已去。目前的局面是,科学哲学无一人敢斗胆问鼎,但美国哲学家尼克斯(T·Nickles)则说:“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和图尔敏的迷人的争论似乎要进入一个新阶段,劳丹和夏佩尔将成为中心人物。”一批新人正在崛起,我国有人将他们称为科学哲学中的新历史学派。达·夏佩尔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本文拟扼要地介绍他的几个基本哲学观点。达·夏佩尔(Dudley Shapere,1928.5—)是美国科学界一个活跃的哲学家,他先  相似文献   

8.
在心智哲学中,概念是指一类构成我们的命题态度、影响我们解决问题的实践的心理实体。哲学家们基本认同表征与概念能力是概念的两项功能。但是,两者中哪一项才是概念的首要功能,从而构成了概念学说的基础呢?本文回顾并分析了2004年福多与皮科克等哲学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争论,并指出这场争论反映了哲学家在说明概念功能时采用的两条研究路径:将概念视作思想要素的表征路径与将概念视作认识状态承载者的认知能力路径。  相似文献   

9.
论拉卡托斯的数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数学哲学家。他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以其著名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西方科学哲学中获得一席之地;他作为一个数学哲学家,以其独特的拟经验论,引起数学界的重视和争论。美国数学家R.赫斯(Hersh)说:“拉卡托斯写了一部漂亮的著作《证明与反驳》,……它是近几十年间数学哲学方  相似文献   

10.
一种社会理论,应该首先立足于社会整体的特性去说明社会现象,还是把社会整体的特性还原、归结为社会中个体的特性,最终用个体的特性去说明,这一直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激烈争论的难题之一。围绕这个难题,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整体论与个体论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英国哲学家苏珊·詹姆士的《社会说明的内容》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探讨这个问题的专著。作者试图澄清这个问题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上的混乱,站在一种经过修正的整体论立场上,调解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对峙的僵局。书中提出的观点,曾产生过一定  相似文献   

11.
当代分析哲学中的一种实用主义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罗蒂  李红 《世界哲学》2003,53(3):15-24
这篇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我所喜爱的科学哲学家法因(Arthur Fine)的观点。法因因其在当代哲学的中心问题——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中所坚持的立场而闻名。他认为,我们既不应该是实在论者也不应该是反实在论者,一切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都应被取消。在这个问题上,法因与我所青睐的语言哲学家戴维森、布兰顿(Robert Brandom)的观点一致。我认为在此取得的越来越多的一致标志着向一个新  相似文献   

12.
来自科学编史学理论的启示读《克丽奥眼中的科学》胡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本文以康德这一名言的意思为提示,拟说明科学编史学与科学哲学应该怎样相互学习。”这是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其《科学...  相似文献   

13.
也论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兼与吴彤教授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拜读了吴彤教授在《哲学动态》 2 0 0 3年第 6期上发表的“论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一文 (以下简称“吴文”)后 ,我们很受启发 ,并认为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因为它直接引发了对什么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这一问题的重新反思。但是 ,我们同时也认为 ,“吴文”仅凭国内外几份科学哲学研究方面的刊物刊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类论文的比率 ,以及摘取部分学者强调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重要性的言词 ,就笼统而简单地把科学哲学研究的主流定位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的观点 ,值得商榷。一 科学哲学的研究传统在科学研究的进程中 ,任何一门学科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审美本性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了。这场争论已经不只是在专题著作和小册子里进行。五种杂志——《哲学问题》、《哲学科学》、《文学问题》、《十月》和《艺术》——都给参加争论的人提供了篇幅。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参加到这场论战中来,——不仅有美学专家,而且有哲学家、文艺学家、作家、新闻工作者。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美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而大家也都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出一臂之力。现在可以说,战场上的情况已经完全清楚了:在美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每一个新战士都站在其中一种观点的旗帜下,剑拔弩张地、猛烈地攻击着另一种观点。“自然派”和“社会派”之间的战斗已经延续六年之久了,但是,我国的美学科学比  相似文献   

15.
哲学·科学·宗教——罗素答W.魏亚特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什么是哲学?答: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世上没有两个哲学家会作出同样的回答。我认为,哲学是由对一些人们还没有精确认识的问题所作的各种思考构成的。问:哲学和科学有何区别?答:广义地讲,科学研究我们所认识的东西,而哲学则研究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这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也正因此故,随着知识的进步,各种问题会不断地从哲学领域转向科学领域。问:哲学有什么用处?答:哲学实际上有两个用处。其一是对那些不能加以科学地认识的东西,保持活跃的思考,因为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60年代,亨利希重提自身意识问题,他通过批判传统反思理论而试图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亨利希的工作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也反映出了"自身意识"理论本身所包含的困难。本文试图以亨利希和另一位当代德国哲学家图根德哈特关于自身意识问题的争论为线索,来展示自身意识理论在当代哲学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它本身所包含的困难,而我们之所以以亨利希和图根德哈特以及相关哲学家的争论为线索,是因为,我们认为,这场争论集中体现了在自身意识和主体性问题上存在着的方法论的对立立场,因而,详细地剖析这场争论,有利于自身意识理论乃至现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保加利亚科学院荣誉院长托·巴甫洛夫在今年第1期《九月》杂志(文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以争论的和不可以争论的》文章,批判一些保加利亚哲学家和艺术家,说他们是“革新派”,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已经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观点。一、批判阿·波利卡罗夫等对当代各部门科学的新成就给予了过高的估价,从而轻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物质的哲学定义;一些年青哲学家走得更远,从而导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修正。如日·热列夫等人说,“客观实在是物质的非本质的特性,物质只是作为人的意识的客体才获得这种特性”;“不应教条地理解列宁关于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定义,因为这不是对所有时代都有效的教科书定义”等。巴甫洛夫认为这是关于物质的哲学概念的“修正主义观点”,是“修正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的整个哲学思想基础的基础,是修正列宁的反映论”。二、批判多·斯巴索夫、阿·加夫里洛夫等人为了“革新”和“创造”,同新实在论者、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托·巴甫洛夫等人宣布为“模写实在论”代表。他们把认识说成是“物质的人对物质的世界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否认观念是客观实在事物的主观映象,因而实际上他们也同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概念同事物本身混在一起。三、批判边·丹切夫等人是美学革新家”。丹切夫等人认为艺术的思想性是“艺术家(对事物)的主观态度的表现”。这“实际上就从艺术形象中抽掉了一切有认识意义的内容,因而也就抽掉了任何思想性。”托·巴甫洛夫文章发表后,被他批判的哲学家之一多·斯巴索夫在《人民文化》报上发表文章反击,接着该报又接连发表了托·巴甫洛夫、基·瓦西列夫、包·参科夫等人的三篇争论文章,《哲学思想》今年第3期又发表了米·扬科夫的争论文章。这些文章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事物的最普遍的结构及共规律性应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一部分人(多·斯巴索夫、基·瓦西列夫)认为应作为哲学的对象;而另一部分人(托·巴甫洛夫、包·参科夫、米·扬科夫)则认为应作部门科学的对象。因限于篇幅,本刊特将托·巴甫洛夫的文章详细摘译介绍,还将持相反意见的多·斯巴索夫和基·瓦西列夫的两篇短文全部译出,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是现代哲学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反复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了解辩证法的深刻理论内涵以及关于辩证法的争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建构当代哲学理论,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20世纪人的存在境遇和人类文化精神的发展。在20世纪哲学界关于辩证法的争论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南斯拉夫实践派对辩证法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影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基本哲学立场上都属于人本主义范畴,例如,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哲学、布达佩斯学派的激进哲学、波兰哲学家沙夫的人的哲学、捷克哲学家科西克的具体…  相似文献   

19.
法兰西斯·培根虽然作为近代科学起源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久享相当的声誉,可是,他作为一个科学的哲学家的重要性还常常被人怀疑。例如:近代的哲学家,已故的 M.R.柯亨就批评培根没有认识假设在科学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别人也有类似的批评。但也不是所有哲学家都这样苛评的。C.J.杜卡斯就发现培根已经预见到许多科学哲学的流行观点。因此,培根在科学的哲学方面是不是一个重要的革新家,仍然是个争论的问题。培根享有的声誉是建立在被广泛接受的如下一个信念上的:培根如他自己所坚持  相似文献   

20.
科学是范畴的体系。哲学范畴像其他一切科学范畴一样,应该清晰明白,确定而不含混,这是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一再强调的,也是哲学认识世界、说明世界所必备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是集历史上一切优秀哲学成果之大成,按其本性和要求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应该是最严密、最精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