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写于 1 787年 ,它是康德针对该书首版后所引起的诸种批评和讨论的回应 ,与“第一版序言”相比它针对性更强 ,所讨论的问题也更加明确深入。可以说 ,“第二版序言”不仅是整本书的“序言” ,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被视为是整个康德哲学的总纲。康德从理性领域中的知识如何能够踏上一条可靠的道路的问题入手 ,借鉴了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提出在形而上学领域中进行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的重要性。从这篇序言中 ,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康德所反对和批判的形而上学 ,以及他做出如是批判的理由 ,而且还能认识到… 相似文献
2.
汉代思想研究,是我国学术界的薄弱环节,多年来在我国大陆的学术界还没有诞生一本汉代思想史专著。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金春峰同志的《汉代思想史》,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用翔实的史料,严谨的态度,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反思汉代思想,对汉代思想作了一番理性的审视。该书新论迭出,重新肯定了汉代思 相似文献
3.
宗教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而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宗教学则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从1870年麦克斯·缪勒提出“宗教学”这一概念以来,西方宗教学才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实事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对宗教问题的关注早已开始。我国著名的宗教学家吕大吉先生撰的《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就以生动而明快的笔调勾勒了从古希腊哲学家到20世纪思想家和宗教学家的理性对信仰沉思的轨迹,特别揭示了具有理性启蒙性质的西方宗教学说是如何在古希腊的文化沃土中萌芽,如何在对上帝的怀疑中冲出基督… 相似文献
4.
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表现。当后现代思潮逐渐席卷整个西方哲学的领域、纯粹的科学主义被解构之后,如何从“形式理性”和反理性主义的狭隘与片面中趟出一条科学理性进步的合理途径?郭贵春教授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正是对这一问题作出的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作者敏锐地注意到,随着哲学运动的语言学、解释学和修辞学转向,科学哲学的进步也表现出两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其一,它所提出、求解和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均在一定意义上与语境问题本质地相关;其二,通过… 相似文献
5.
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类主观世界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它的内隐性和个体化特征是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现代非理性问题的研究基本倾向于:一是把它作为理性的补充,尤其表现在哲学认识论领域的研究中;一是把它作为同理性相对立的因素,这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表现尤甚。如何在尊重非理性因素的“独立品格”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美,在每个时代里有它固定的组成因素,在整个人类社会里也已经划下了它的领域,这些都源于人类对美的感知。这种感知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不自觉的、可以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但要把这种感知化为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并不断地对该形式进行拓展、分析、归纳、完善,那便是人类的理性超脱出了人性在发挥作用。中国是最早焕发出理性精神的文明国度,在于我们最早建立了伦理的思想。在这样的精神基础上,中国的美的历程无疑也是一部理性的历程。于美的形式中探索其内在的理性元素,有助于分析归纳出中国审美的个性、形成原因,以及中国理性精神积淀到今天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无疑是他最著名与最有魅力的著作之一。它被广泛地用作教科书, 目的在于把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引入一般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问题,引入康德的全部哲学观点中去,或者是引入他独特的思辨哲学学说中去。它常常被视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引论或续篇,与《纯粹理性批判》一起或代替该书供人研读。很多注释家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关系的一种简单类比,来解释《纯 相似文献
9.
一.独断的辩证法与批判的辩证法我们在“方法问题”中已经确立的一切皆源于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赞同。但是,只要我们把这种赞同表达为在其他各种可能选择中的一种单纯的选择,那么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的诸结论依然是猜测性的。我们已经提出了有关方法的某些规则,然而,只有假设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真实的,这些规则才是有效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讨论的。如果人们确实想要构思一种 相似文献
11.
12.
13.
读《医学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年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26(5):79-79
<医学的证据>是由美国大众临床流行病学家罗伯特H·弗莱彻所编著.作者从现代医学应该是证据医学基点出发,强调应运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并从正常和异常的判定、诊断和治疗、预后及预防、病因的确定和抽样调查方法等许多方面,多角度深入阐述应该怎样找证据,如何判断证据的可靠性与可信度,证据是否客观,怎样避免偶然性和偏倚.使我感觉到,作者的认识已上升到哲学上的方法论、实在论和真理观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