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齐 《哲学动态》2003,(12):19-22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写于 1 787年 ,它是康德针对该书首版后所引起的诸种批评和讨论的回应 ,与“第一版序言”相比它针对性更强 ,所讨论的问题也更加明确深入。可以说 ,“第二版序言”不仅是整本书的“序言” ,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被视为是整个康德哲学的总纲。康德从理性领域中的知识如何能够踏上一条可靠的道路的问题入手 ,借鉴了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提出在形而上学领域中进行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的重要性。从这篇序言中 ,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康德所反对和批判的形而上学 ,以及他做出如是批判的理由 ,而且还能认识到…  相似文献   

2.
汉代思想研究,是我国学术界的薄弱环节,多年来在我国大陆的学术界还没有诞生一本汉代思想史专著。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金春峰同志的《汉代思想史》,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用翔实的史料,严谨的态度,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反思汉代思想,对汉代思想作了一番理性的审视。该书新论迭出,重新肯定了汉代思  相似文献   

3.
宗教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而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宗教学则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从1870年麦克斯·缪勒提出“宗教学”这一概念以来,西方宗教学才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实事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对宗教问题的关注早已开始。我国著名的宗教学家吕大吉先生撰的《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就以生动而明快的笔调勾勒了从古希腊哲学家到20世纪思想家和宗教学家的理性对信仰沉思的轨迹,特别揭示了具有理性启蒙性质的西方宗教学说是如何在古希腊的文化沃土中萌芽,如何在对上帝的怀疑中冲出基督…  相似文献   

4.
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表现。当后现代思潮逐渐席卷整个西方哲学的领域、纯粹的科学主义被解构之后,如何从“形式理性”和反理性主义的狭隘与片面中趟出一条科学理性进步的合理途径?郭贵春教授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正是对这一问题作出的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作者敏锐地注意到,随着哲学运动的语言学、解释学和修辞学转向,科学哲学的进步也表现出两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其一,它所提出、求解和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均在一定意义上与语境问题本质地相关;其二,通过…  相似文献   

5.
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类主观世界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它的内隐性和个体化特征是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现代非理性问题的研究基本倾向于:一是把它作为理性的补充,尤其表现在哲学认识论领域的研究中;一是把它作为同理性相对立的因素,这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表现尤甚。如何在尊重非理性因素的“独立品格”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美,在每个时代里有它固定的组成因素,在整个人类社会里也已经划下了它的领域,这些都源于人类对美的感知。这种感知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不自觉的、可以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但要把这种感知化为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并不断地对该形式进行拓展、分析、归纳、完善,那便是人类的理性超脱出了人性在发挥作用。中国是最早焕发出理性精神的文明国度,在于我们最早建立了伦理的思想。在这样的精神基础上,中国的美的历程无疑也是一部理性的历程。于美的形式中探索其内在的理性元素,有助于分析归纳出中国审美的个性、形成原因,以及中国理性精神积淀到今天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7.
8.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无疑是他最著名与最有魅力的著作之一。它被广泛地用作教科书, 目的在于把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引入一般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问题,引入康德的全部哲学观点中去,或者是引入他独特的思辨哲学学说中去。它常常被视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引论或续篇,与《纯粹理性批判》一起或代替该书供人研读。很多注释家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关系的一种简单类比,来解释《纯  相似文献   

9.
一.独断的辩证法与批判的辩证法我们在“方法问题”中已经确立的一切皆源于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赞同。但是,只要我们把这种赞同表达为在其他各种可能选择中的一种单纯的选择,那么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的诸结论依然是猜测性的。我们已经提出了有关方法的某些规则,然而,只有假设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真实的,这些规则才是有效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讨论的。如果人们确实想要构思一种  相似文献   

10.
11.
云居寺是中国佛教著名寺院,在佛教界与文化界颇有影响,也是学术界关注的寺院。云居寺之所以在中国佛教里面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它的悠久历史外,还有它的文化品位,这个品位是就云居寺里珍藏的上万块石经版与木经版,它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佛教文化留世的珍宝,这些经版不仅对我国的文化、哲  相似文献   

12.
读《易传》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易传》产生的时代 《易大传》七篇,汉人以为孔子作。《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云:“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易传》作于孔子说,宋儒王景山、欧阳修已疑其非是。至晚清以来疑古学起,此说更遭否定。康有为认为《易传》为刘敬所伪作(见《新学伪经考》),顾颉刚谓《易传》之作,最早不过战国,迟则在西汉中叶(见《古史辨》第二册),高亨先生则以为作于战国时代(见《周易大传今注》)。按,康氏乃纯骋臆说,学人…  相似文献   

13.
读《医学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的证据>是由美国大众临床流行病学家罗伯特H·弗莱彻所编著.作者从现代医学应该是证据医学基点出发,强调应运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并从正常和异常的判定、诊断和治疗、预后及预防、病因的确定和抽样调查方法等许多方面,多角度深入阐述应该怎样找证据,如何判断证据的可靠性与可信度,证据是否客观,怎样避免偶然性和偏倚.使我感觉到,作者的认识已上升到哲学上的方法论、实在论和真理观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齐振海教授主编的《认识论新论》(以下简称《新论》),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论》以当代的科学知识为依据,对认识论进行了新的开拓和探索。这部书是在齐振海教授讲课的讲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基本上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认识论研究的新水平和新成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联系人和自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讨论当中,魏晋时期的清谈是一个容易引起误会和争吵的论题。不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具有何种思想倾向的中国人,只要向他提一下魏晋清谈,便会引起强烈的反应,对方或是持轻蔑的态度,说清谈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适足以误国误民j或是表露出浓厚的兴趣,甚至尝试着要对何晏及王迅等人的谈风加以摹仿。大概是由于在价值判断方面分歧较多,不易把握,学界长期未能产生一部关于清谈的研究专书。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学者唐翼明先生的努力便有了重要的意义,他写了一部题为《魏晋清谈》的书,近H十万字,在一九九二年由…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1,(11)
一真是有缘,数十年后又读到了《狮子吼》! 那是抗日战争的艰难年代,有个粗糙发黑的纸张上印着黑色铅字、读起来很吃力,装潢、样式自然更不吸引人的杂志,但是在佛陀四众弟子甚至社会各阶层颇为畅销,因为它不仅有糜集在桂林的文化名人如田汉、夏衍等撰写文章,而且有它的主编暮笳用细腻的笔触,热情地歌颂抗日僧青年的小说连载。我年龄虽小,当时也被这种情感充沛,寓佛法于爱国的具体事理的月刊所吸引,成了《狮子吼》的一名读者。“五夜阵风狮子吼,四邻鞭爆海潮音。大声沸涌新年瑞,交炽人天祝瑞心。”这是当年太虚大师对《狮子吼》的赞扬,他把  相似文献   

17.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问世于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对早期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关于这一点,前人著述备矣。本文试图论述《太平经》中的一些思想,为道教教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道教的基本信仰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 我们知道,道教的教义,上及老庄,中述神仙,下及符籙,其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对于宇宙的看法,即道教是如何认识宇宙生成的,如何解释物质的本原。(2)对于社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件用隶书抄写的《周易》,字迹整齐而秀丽,书写风格与帛书《老子》(乙本)、《相马经》、《五星占》相同,估计抄写者是同一个人。《五星占》记载行星天象,截止于汉文帝三年,所以,这件《周易》的抄写年代也应该在其前后。张政烺先生认为此卷抄写于汉文帝初年,约当公元前180—170年。帛书《周易》与现今通行本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继续深入研究《周易》提供了  相似文献   

19.
方广錩 《法音》2007,(5):44-46
六卷本的《方立天文集》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与方立天先生相识二十余年,他的新著我往往先睹为快。有所收获、有所感触便写下感想。故读了他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后,也写了一篇书评,  相似文献   

20.
惠能得法衣后是逃亡、遁隐的生活,而使他重露头角的一件事是“风幡之争”。这件事按《法宝记》的记载如下: “时印宗问众人:‘汝总见风吹幡于上头,幡动否?’众言见动,或言见风动,或言见幡动;不是幡动,是风动。如是问难不定。惠能于座下立答:‘法师,自是众人妄想动与不动,非风幡动,法本无有动与不动。’法师闻说,惊愕茫然。”对这件事的争论及解释很多。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提到此事认为,惠能是运用了僧肇《物不迁论》中的道理。这种解释是否合适,笔者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