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果法师离开我们已十周年了,但他慈祥的面貌一直辉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他的智慧启迪了我对怫学理论的探索。他为我们后一代佛教学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我有缘结识正果法师是在六十年代初中国佛学院在京成立之际。当时我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刚刚毕业的一个研究生,在北大讲授印度哲学史和印度佛教史,同时应聘为中国佛学院的教员,讲授印度哲学史课程。由于我每周要在法源寺佛学院住宿~、二天,因而有机会当面向法尊法师和正果法师讨教佛学、因明学等问题。我虽在北大系统地学习过印度哲学史,但对印度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分科—…  相似文献   

2.
印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那么神秘、陌生。我对印度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泰姬陵和电影《流浪者》上。在真主的默助下,去年底,我作为云南省教育代表团的成员之一,有幸访问了印度。可以说印度之行是我海外旅行中最难以忘怀的。 伊斯兰教在印度,曾一度贵为国教,现在仍然是印度第二大宗教。穆斯林人口达一亿多,他们 大多数人居住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等地。14世纪初,穆斯林几乎统治着整个印度。使许多印度教徒和其他教徒,纷纷皈信伊斯兰教。印度教是多神教,而伊斯兰教是认主独一。印度教奉行种姓制度,认为人生是不平等的,而伊斯兰教则提倡: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主张所有穆斯林都是兄弟。印度教徒相信轮回转世,而穆斯林相信世界末日的审判。穆斯林有吃  相似文献   

3.
一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印度佛教,从释迦佛初转法轮起,到信奉异教的一些民族侵入印度而衰灭(公元十二世纪末期)止,约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末后的二百年(波罗王朝晚期以后),印度佛教已濒临衰亡边缘。这一千五百年的印度佛教史,在中国的学者中,有的分为四个阶段,有的分为五个阶段或六个阶段,都各有根据,我对此并无异议。我为什么要讨论太虚法师对印度佛教一  相似文献   

4.
吠檀多 (Ved nta)哲学是现代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 ,从中世纪起一直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里起着主导作用 ,影响着占印度人口 75%的普通群众 (主要是印度教徒 )的精神世界 ,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同时 ,不成文地被印度统治集团奉作国家大事的指导思想。因此 ,要了解印度的上层建筑 (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和经济基础 (印度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 ,吠檀多哲学的研究是一把金钥匙。本文扼要地评介吠檀多学派的核心理论和它与佛教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激烈论争。吠檀多哲学家提出“我 tman”是永恒不灭的精神实在 ,认为在经验世界里 ,自然淘汰规律支配着所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现象。但永恒的“我” ,不受此限。佛教哲学家不承认有所谓永恒不灭之“我” ,针锋相对地提出“无我论an tman” ,认为任何事物 ,无论其为精神性的或物质性的 ,都不存在所谓的不灭之“我” ,或别的什么不死的主体。吠檀多的“有我论”和佛家的“无我论”的论争 ,正好说明印度意识形态在中世纪的发展趋势。从印度哲学史看 ,早在公元前 1 50 0年的吠陀时期 ,吠陀哲学家就创立了两个重要观念 ,即“有” (sat存在 )和“无” (asat非存在 )。到了吠陀终结的奥义书时期 (公元前 7、 8世纪 ) ,“有”发展为“永存”的观点 ,  相似文献   

5.
方广铝 《法音》2004,(1):7-11
人们常说,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我以为,这句话有四重含义。首先,佛教在印度产生后,历史上曾出现部派佛教(小乘)、大乘佛教、密教等三大派系。但后来,佛教在印度衰亡,三大派系都不复存在。而在中国,却保留了承袭印度部派佛教而来的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承袭印度大乘佛教而来的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水资源的短缺是21世纪全球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我渴了”这句话据说是耶稣被上钉十字架时所说的。前不久的印度之行让我更深刻地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人岂止因缺水而渴呢?当今社会,人们心灵的干渴以及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匮乏而导致的精神干渴,正是教会和社会所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一块神奇的土地──印度!印度的宗教非常复杂,80%的人信奉印度教,20%的人则信奉基督教、回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令我们惊讶的是,佛教的发源地居然少有信佛教的人)、拜火教。印度教…  相似文献   

7.
一印度哲学大会(The Indian Philosophical Congness)是印度全国哲学工作者的组织,1925年成立于加尔各答,尔后每年开会一次,到1985年,已整整六十个年头。因此,1985年12月19日至23日在南印度海德拉巴邦大学举行的会议既是印度哲学大会的年会,也是它诞生六十周年的纪念会。正因如此,这次会议的组织规模比以往宏大,程序仪式比以往隆重。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亲临大会,主持开幕式,并即席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应邀前来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了印度本国哲学工作者300余人外,还有美国、加拿大、东德、丹麦、新西兰、孟加拉国和中国等国家的哲学家。我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中国代表,受到特殊的礼遇。在外国来宾中,我被排在第一位,首先向大会致贺词。在  相似文献   

8.
我第二次来到了孟买,想到附近的象岛,由象岛想到阿旃陀,由阿旃陀想到桑奇,由桑奇想到那烂陀,由那烂陀想到菩提迦耶,一路想了下来,忆想联翩,应接不暇。我的联想和回忆又把我带回到30年前去了。那次,我们是乘印度空军的飞机从孟买飞到了一个地方,地名忘记了。然后从那里坐汽车奔波了大约半天整,天已经黑下来了,才到了阿旃陀。我们住在一个颇为古旧的旅馆里,晚饭吃的是印度饭。餐桌上摆着一大盘生辣椒。陪我们来的印度朋友看到我吃印度饼的时候,居然大  相似文献   

9.
来印度工作后,我同三部分人打交道多。一是政府官员,二是企业界人士,三是知识分子。印度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对弱者的关注,对学问的执著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固守独立的人格 使我感受最深刻的,当然是我经常接触的一批印度知识分子朋友,他们都有着不见风使舵、不昧良心、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可贵人格。印中友协副主席兼卡纳塔克邦印中友协秘书长巴斯克兰先生,一辈子始终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他因致力于印中友好事业,  相似文献   

10.
早期印度佛教中的蕴与我魏洪峰本文详细地回顾了早期印度佛教中“蕴”与“我”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并对它们在不同阶段、在各部派佛教中的哲学意涵做了诠释和区别。作者通过对佛教基本概念的起源、演化过程及原因的探讨,以及与中国化佛教各派别中相应概念的比较和区...  相似文献   

11.
印度伦理学     
Ⅰ人、神、人生的四个目的我所谓的印度伦理学,是指在哲学、宗教和文化的整个印度传统中所阐明的伦理观点;这个传统代表着《吠陀》、《奥义书》、《薄伽梵歌》,并包括耆那教和佛教在内的古典印度哲学流派。本文打算既从实践上又从理论上来考察印度伦理学的、可称之为“精神功利主义”的基本价值;同时,还将当代印度伦理思想作为传统印度伦理学的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诞生不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云居寺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有一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陪着尼赫鲁来到被日寇炸平的云居寺,参观发掘出来的辽、金两代的石经。尼赫鲁看了旷世珍宝,感慨地说:“总理阁下,我们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有西天天竺古国之称。贵国唐代敕封的唐僧,曾来西天拜佛,取回真经万卷,弘扬佛教。现在我来到中国号称小西天的云居寺,目睹这些刻在石板上的石经,说不定有些经卷在印度已经失传。请允许我和阁下商量,印度愿以同等重量的黄金,换两块同等重量的石经,运回印度…  相似文献   

13.
这些日子我們在报上看到,原西藏地方政府及其上层反动分子竟违背西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发动背叛祖国的武装叛乱,到处燒杀搶掠,无恶不作。我們对这些叛乱分子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愤恨。同时見到我人民解放軍在藏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几天的功夫就基本上平息了叛乱,安定了被难地区的人民生活。我們又对展現在藏族人民面前的美好前景非常高兴。但是当殘余叛匪劫持达赖喇嘛窜往印度后,紧接着在印度方面出现了一种极不正常的阴森森的空气,那些印度扩張主义分子就更加肆无忌憚地攻击我国,干涉我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3月16日,印度孟买国家表演艺术中心隆重举行了"中国佛教文化遗产图片展"。此次图片展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印度孟买国家表演艺术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印度音乐家协会等单位承办,并得到了中国驻孟买总领馆、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的积极支持。出席图片展开幕式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我  相似文献   

15.
灯喜(Dipak Nandy)的论文“古代印度唯物主义”(载于《今日马克思主义》1962年2月号)分析了恰托帕驮耶(D.P.Chattopadhyaya)的《顺世学派。古代印度唯物主义研究》(Lokayata.A Study in Ancient Indian Materialism);他的分析是有力的,引起人们的兴趣。我很赞成灯喜给恰托帕驮耶的这部书以高度评价。同时,在我这方面,我想详谈一  相似文献   

16.
谜,纷至沓来一踏上印度的大地,谜就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到我面前。在班加罗尔机场,代表官方接待我的礼宾官迪尔先生竟然是—个走路一拐一拐的残疾人。迪尔先生主动告诉我,印度法律规定:有多少残疾人,公务员中就必须为他们保留相应比例的名额;他是获得硕士学位后,通过考试成为礼宾官员的。  相似文献   

17.
人生的隧道     
记得非常非常清楚,那一天早上,在印度的新德里,旭日透过薄薄的窗帘,在旅舍的桌面上铺陈出一片金黄的温柔。桌上搁着一面大大圆圆好像锣鼓一样的印度煎饼,我一边慢慢地以手撕食,  相似文献   

18.
非常印度     
印度于我,是一则悠远的梦,缘于它多变又极其不变……;也缘于有人说: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眼睛看到不同的印度。春寒料峭,一波波冷锋连续发威,窗外仍是细雨霏霏,困久的心想出去看山、听瀑、会见溪河。靠河之岸,雾任风怎吹也不散,恣意化成寒烟罩着,我兀自迎着风雨,冷然独行,思绪如云一缕一缕飞起,想起印度之行,忆起那衣衫褴褛,然满脸尽是真挚笑靥的印度孩童。想:这么寒的天,冷吧! 印度于我,是一则悠远的梦,缘于它多变又极其不变;缘于它众说  相似文献   

19.
去年十二月,本刊登载了苏联科学院阿尼凯也夫的文章,题目是“再论古代印度唯物主义”。这篇文章是推荐D.P.恰托帕驮耶的书《顺世学派》(Lokayata,1959)的。所有他对这本好书的赞扬,我都是衷心同意的。我特别欢迎这一段: “当然,哲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一般规律,在印度的土地上有许多特征。其中最  相似文献   

20.
(天亚社印度希盖什讯)印度一些天主教修生接触印度教灵修后,发现有助他们寻找天主,服务人类。在德里的光启神学院就读的耶稣会修生吉尔伯·巴拉说,往访印度教朝圣中心’有助我度克苦生活,了解印度教的灵修传统”。他是29位前往北部里希盖什(智者居所)和霍里瓦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