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傩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舞是傩的一个活动方式,高淳跳五猖作为傩舞的一种表现方式,继承了大量地傩的仪式传统和祭祀方式,与傩舞的祈福禳灾的目的一样。在高淳民间活动与祠山庙祭时,举行跳五猖主要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傩祭仪式的空间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举行傩祭时,将家宅的中堂转换成仪式空间,傩坛法师在其中悬挂神图、摆放神偶、奉献祭品、歌舞诵咒,通过仪式表演进行人神之间的沟通.仪式空间的设置及傩坛法师的法事操作,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仪式企图将神界与俗世及人与神、鬼之间关系置于秩序化状态,以实现愿主生命状态的象征性转换.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村的还傩愿是传承久远的民间宗教仪式,其酬神还愿的仪式环节是武陵少数民族地区傩文化的典型遗存。论文通过石灰窑村还傩愿仪式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记录了石灰窑村族群还傩愿的仪式过程及信仰心态,分析仪式融摄儒释道三教及土俗神信仰、地域性傩神崇拜的多元宗教元素,认为仪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过渡意涵,能够在族群的心理调适、社会整合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摆手活动祭祀神祗有一个不断整合演变的过程。其脉络是:最初是祭祀树神;第二阶段祭祀虎神;第三阶段祭祀八部大神;第四阶段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土司统治时期祭土司王,与此同时也祭祀土家族认同的文化英雄。  相似文献   

5.
平安清醮是一种由民众集资、延请道士主持的大型社区斋醮活动,其主旨是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地方平安。平安清醮约自明清以来形成习俗,世代延袭,影响广泛,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礼仪大事和宗教活动。傩仪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祭祀仪式。平安清醮与傩仪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以道教仪式为主,但在许多地方同时伴随有傩祭仪式及地方民间的娱神活动,傩礼中的很多因素已经融入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之中,反映了道教对民间傩巫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傩仪对道教也多所吸收,傩坛中充满了道教的气息,说明道教与傩祭在历史上是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是土家族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自潘光旦先生以降,学者着力甚多,成就斐然;就研究范式而言,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大体上遵循着"信仰—事象"范式、"文化—象征"范式到"国家—社会"范式的嬗递路径。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既有知识体系缺乏系统的梳理与借鉴,使得研究流于表象,甚而不乏舛误;2.对土家族民间信仰多元性的忽视;3.社会与文化整体理念的缺失;4.对民众主位知识的遮蔽;5.学术研究服务现实社会发展功能的缺位。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正傩坛戏,也称傩堂戏、傩戏、傩舞,贵州傩坛戏与道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傩是一种古老的祭礼。傩戏孕育于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直接脱胎于傩祭仪式,是多种宗教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产物。傩戏的神系、科仪等,都明显受到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吊脚楼作为咸丰县县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及宗教信仰观念等各方面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是研究咸丰县县土家族发展史和民风民俗最直接的证据。修建土家族吊脚楼过程中呈现的各种仪式活动,更是体现着咸丰县县土家族巫祭文化的特色,掌墨师作为建筑巫祭仪式的核心人物,不仅传承吊脚楼建筑技术,也传承古老的巫祭文化。  相似文献   

9.
师公是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组织者,他们游走于庙宇、家宅与田野,开展祭祀活动,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形塑产生重要影响。民间傩坛包含多宗教文化元素,祭祀对象以宗法性传统宗教和道教为主,仪式建构依托道教斋醮科仪与宗法性传统宗教祭祀礼仪,在中原傩文化的基础上又嵌入藏族传统宗教及其傩文化元素,傩坛中的黑神则是藏传佛教阎摩护法与六臂大黑天护法。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师公与傩仪,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国宗教文化多元通和特质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现有人口八百多万,主要分布在武陵山脉及邻近地带,大半在鄂西南和湘西北,小半在川东南和黔东北。土家族历史极为悠久,是古代巴人的遗裔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富有智慧的土家族人民不仅创造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仰作为其民族文化的源流和轴心,源远流长,内涵浑厚,积淀了土家族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集中而典型的反映了土家族人的民族性格。一、 信仰神系五花八门,反映了土家族聪慧如海、富于想象的民族性格。土家族民间信仰神系具有宗教文化的共同性,但在具体内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