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河北大学黄云明教授的《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从哲学高度特别是劳动哲学视角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系统阐释,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该著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同于或超越传统哲学的地方在于以劳动为核心范畴。马克思的哲学可以统称为劳动哲学。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是一个包括劳动本体论、劳动方法论、劳动自然观、劳动历史观、劳动价值观等丰富内容的哲学体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是其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所有权最终导致了对所有权的否定,这是自由主义劳动所有权理论的悖谬之处,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起点。正是通过劳动所有权批判,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从近代政治哲学有关劳动所有权问题转化为资本所有权问题,即从"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研究。就此而言,马克思政治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就不是基于某种需要的"外在嫁接",而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内生关系",正是基于劳动所有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构筑着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石。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政治哲学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问题,这是一个大写的"资本论"或者大写的"法哲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构成了大写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伦理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包含着体面劳动的思想要素.体面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现实实践形态.马克思体面劳动观体现为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有劳动才体面,劳动者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三大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体面劳动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伦理批判:一方面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体面劳动的实践;另一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劳动者因劳动不体面,无劳动更不体面,从事的劳动是不体面的劳动.现代社会实践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伦理要求是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劳动者有劳动且能体面地劳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不仅深受英、法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历史学派以及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影响,诸如经济伦理的视角、方法以及劳动、异化、拜物教等问题,马克思都对其有着分析、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实践哲学面临了从劳动逻辑向实践逻辑提升和转换的需要,以拯救易被化约于"劳动"之中的伦理—政治型"实践"范畴的独立地位。但这项工作必须自觉区别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实践"与"劳动"二分立场。马克思劳动概念中蕴含了属于它自身的伦理规范内涵,需要将这一伦理规范内涵释放出来,以完成向伦理—政治型实践范畴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7.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杨楹,李志强//哲学研究,2006.8论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视野/张文喜//学术月刊,2006.8论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劳动时间观念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胡绪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实现的创新/王金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经济学-哲学基础/蒋红//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胡潇//哲学研究,2006.8论作为人类类本质的理想———对马克思文本中一个命题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马克思哲学是不是唯物主义哲学?承认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这是研究马克思哲学不可怀疑的前提。为什么不可怀疑? 因为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文本为准绳,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明确地称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例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明确把自己的哲学称为 "新唯物主义",以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 "旧唯物主义"相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个人权利、资本人格和有限政府为核心建构起资产阶级统治的一般理论框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三个政治哲学命题:"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命题,以"阶级解放原则"取代"个人权利原则",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政治哲学的内在原则;"消灭私有制"命题,以劳动取代资本,复归劳动及劳动者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主体地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命题,用"自由人联合体"重构了个人原则与共同体原则辩证统一的共产主义理想。通过这三个命题,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原则的改写、政治哲学主体的倒转和政治哲学理想的重构,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稿》较之马克思的其它著作有较为丰富的伦理思想,但其仍不是一本伦理学专著。综观《手稿》,其伦理思想,似可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异化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人本价值导向;二是人论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三是关于经济伦理或对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批判;四是其它伦理学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与资产阶级学者不同的是,马克思首先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而深入到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不仅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和理论武器,而且为创立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所揭示的人与人的关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且包括伦理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践第一,就意味着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坚持实践第一与坚持以人为本和弘扬人文精神是统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实现科学发展观也是统一的。由此可见,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出发点。这正是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恩列斯毛邓哲学思想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 /罗骞 //江苏社会科学,2005. 1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 /任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05. 1以马克思的学术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致汉语马克思的第二个世纪 /徐长福 //现代哲学, 2005. 1马克思颠覆形而上学的思想历程———兼对后现代哲学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高绍君,胡满英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1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地位 /李三虎 //哲学研究, 2005. 2从“生活决定意识”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性质 /王德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探索历史唯物主义和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程中,对象化概念的词频、用法几经变化,对于马克思的理论逻辑转折和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本词频统计,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人本学来源和在1844年马克思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复调内涵,继而阐明了其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重新出场对马克思透视资本逻辑的意义。对象化概念的经济学转用,不仅促成马克思超越人本学异化批判逻辑,而且使马克思后来在哲学层面贯彻劳动价值论,导引出"对象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现实颠倒,从而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为其经济学成果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基础既不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逻辑,也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而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脱离了这一点,将无法准确理解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然而,在机器大生产的定位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又存在重要差异。在前一著作中,马克思并没有建立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而是基于直接劳动来阐述机器大生产的哲学效应,并由此论证了资本主义崩溃和劳动解放的可能性,这整个逻辑还存在重要缺陷。而《资本论》则全面克服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不足,建立了科学的机器大生产理论。也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诠释了劳动解放的双重内涵,不仅揭示了劳动从资本关系中解放出来的现实基础,而且也诠释了劳动从手段变为目的的可能性,厘清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辩证关系,颠覆了贬低劳动或仅仅将劳动理解为手段的西方哲学-经济学传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政治哲学具有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及其现代西方政治哲学所间离的思想特质和理论建构。从古希腊"人是政治动物"的启示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在卢梭对私有制的批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概念阐明工人的解放包含人的普遍解放;与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论战中,马克思论证了古代公社的政治价值;在对空想主义体系的批判上,马克思以巴黎公社的经验为基础,确立了未来社会组织形式即现代公社的原则和方法,走出一条可实践的人的解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巴黎手稿》对《精神现象学》的独特诠释,标志着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创造性重构。随着黑格尔的精神形态变迁史被阐释为人的劳动生成史,其劳动概念则被把捉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或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然而,考诸文献,这一重构显然有意无意地"误解"了黑格尔。当涉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时,科耶夫、马尔库塞与泰勒虽然解读路径各异,却都或多或少承继了这一重构及其"误解"。因此有必要重思这一重构,并揭示其间的哲学意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批判性分析"最低的层次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美、其次是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最高层次的是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这一所谓"劳动生产美"的"三个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劳动生产美"的"三个环节论":第一环节是,马克思从实践本体论的高度确认劳动是理解美的基础,提出"劳动生产美"这个命题;第二环节是,马克思严肃指出异化劳动不仅不能生产美,而且还会导致对美的否定,从而守护了"劳动生产美"这个命题;第三环节是,马克思深情期盼共产主义将恢复劳动的自由并使"劳动生产美"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8.
霍耐特劳动批判的路径是规范重构。规范重构是内在批判方法的要求。这意味着从"前理论"的劳动经验中重构出普遍规范,以此作为劳动批判的基础与原则。霍耐特认为,劳动批判之所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主要是因为传统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的劳动经验。因此,具有当代意义的劳动批判必须重构批判的规范基础。这一重构大体上包含三个环节:第一,马克思奠定了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但在马克思那里,规范性与经验性之间就存在着鸿沟。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规范意义越来越淡薄。在理论上,劳动被理解为工具理性行为,其规范维度逐渐式微。第三,借助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和涂尔干的劳动分工理论,霍耐特以承认重构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霍耐特对劳动批判的规范重构打开了劳动批判的可能性,但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角度来看,以承认批判劳动,所追求的无非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相互承认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伦理思想是其伦理思想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的法哲学思想,发现了道德与利益的密切关系,明确了道德的现实基础,确立了以是否符合广大贫苦劳动者的利益作为道德判断标准的价值立场,也为马克思伦理思想特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埋下了其以后探讨一切道德问题的"种子"。  相似文献   

20.
主要由于马克思提出生产力理论的原初语境的限制,以及与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伴随的知识理性主义的主导,长期以来,生产力何以可能这一前提性、根源性问题被遗忘和遮蔽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原始文化从劳动中产生并与劳动结合,起着独特且不可缺少的生产力功能,是从自然生产力向人类劳动生产力转变和跃升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从而开辟了人类劳动生产力的道路,为其历史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原始文化,就不能体现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也就不会产生人类特有的劳动生产力。对此,我们应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文化与历史相结合的博大视野推进生产力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