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公民道德不应该只是写在文件中或挂在口头上的口号,它需要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其中道德的实践载体自然必不可少,而选择何种实践载体就是公民道德是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我们认为,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按照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要求的高低程度,可以区分出三个层次的公民道德,即公共道德、社会角色道德和公民美德,相对应地,就有三类载体和三种运行机制。在公民美德层次上,是"导之以德";在社会角色道德层次上,是"齐之于礼";在公共道德层次上是"绳之于法"。如果我们对此没有理论自觉,就会造成公民道德实施的困扰甚至失效。  相似文献   

2.
"公民"与"道德"之间的同一性及其生成的"公民道德",有待由"发生"到"诞生"的理念革命。"公民"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承认,"公民道德"的真谛是通过道德生命的生长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公"之"民"或"道德之‘民’"。道德之"民"的诞生经历了"伦理上的造诣"—"道德世界观"—"道德主体"的辩证过程,展现为"伦理人"—"道德人"—"成人"的有机生命进程。"德"或道德在本性上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伦理是人类的家园,伦理家园的守望迎来"精神"的日出。伦理造诣—伦理家园—伦理精神是"伦理人"诞生的三部曲。"道德世界观"是道德世界的自我意识,以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即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义与利、理与欲、归根结底公与私的对立及其自觉为前提;但是道德世界观的本质是二者之间"被预定的和谐",关键在于必须透过道德行动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现实中对立—信念中预定和谐—通过行动实现和谐,是"道德人"诞生的生命节律。"道德人"的发展,是道德主体的生成。道德主体经过"良心—善—道德世界"的诞生过程,良心扬弃道德世界观的"二律背反",但内在"一个人的心"与"所有人的心"的矛盾;"善"是特殊意志与普遍意志的统一,但具有抽象性;道德主体扬弃良心与善中的矛盾与分裂,"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追求并达到"成人"境界。"公民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既是"公民"与"道德"同一的道德主体的创造,更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同一的人的世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步入公民社会.公共生活伦理应当成为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心.公民自治既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道德的重要特征.因此公民社会里公共领域的道德建设也应从公民道德自治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公民社会的另一个特征是公民自愿组织的出现与存在.这些组织具有特定的伦理功能.这些功能表明这些组织既是公民道德实现自治的平台,也是我国公共生活领域公民伦理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科学把握当代中国"道德国情",探讨人类道德发展前景,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了"伦理共识与人类道德发展"国际会议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与研究报告"发布会,300多位来自国内外哲学伦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成果发布,携手寻求伦理共识与人类道德发展的新思想、新路径。会议设置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与研  相似文献   

5.
论友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友善的本义是指像朋友一样善良。作为公民道德规范的友善 ,本质上是指友好善良的公民伦理关系和公民秩序。公民关系和公民秩序应该友善 ,是因为 ,我们的良序社会及其公共领域 ,都是伦理性的合作体系。友善规范具有规范、创造、整合功能。友善规范是抽象的 ,它的实施需要细分为更具体的义务 ,即善益待人、和气待人、诚实待人、宽厚以待人、平等相待。友善也是公民的一种主要道德品质 ,公民由之在公共领域做出友善的事情和行为友善。当前公民对于友善患有三症 ,即友善情感上的冷默症、友善行为上的推卸症、友善结果上的恐惧症。克服这三种症状 ,需要伦理、道德、管理等相结合 ,从伦理上建设公民关系和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6.
公共道德简单说来就是指公共生活中的道德.由于中西文化在公私问题上都曾存在的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的混合问题,因而对公共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的理解和研究也就变得异常困难.制度伦理研究制度的正义问题,是我们研究公共道德的第一个基本理论维度;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公民道德则包括日常生活中公民对制度规则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以及对他者(陌生人)应有的态度、行为两个基本的层面,是我们研究公共道德的第二个基本理论维度.道德理论研究的这两个维度,也是我们推进伴随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道德文化建设的两条基本路径.我们有必要把道德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公共道德的培育上来.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劳模精神是对新时代劳动模范的精神表征,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更是一种崇高理想信念在职业领域的践行和体现。新时代劳模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自由自觉劳动的美德情怀,彰显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道德情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道德意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道德境界,因而具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个人价值观、增益社会价值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斯洛特试图超越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立足性别差异的道德视界,从英国情感主义道德传统和近年来道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汲取灵感,发展出一种基于人类普遍"移情"的关怀伦理,由此探索一种可兼具解释个体道德与公共道德的总体伦理学方法。他确立起"移情"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普遍价值,试图证明无论行为者的道德义务或公共道德事务均应以"移情"为基础。基于此,斯洛特将移情关怀伦理视为一种较之理性主义更适合道德领域的新道德情感主义。尽管这种移情关怀伦理的确在道德领域具有普遍性,但本文认为,这种普遍性并不表示它可以解释所有的道德问题,亦难以兼及所有行为规范,更不足以取代理性成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9.
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即公民道德建设要以多数人的现实道德状况为出发点;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以培养公民成为自觉的道德主体,充分发挥公民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使公民道德建设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在法哲学中关于"道德-伦理"思想的建构,既是基于人类伦理道德的梳理和建设,更是基于当时德意志民族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历史演进中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所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路以及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从黑格尔的"道德-伦理"思想中反观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阙如,可以提醒我们并警惕主观与客观、个人集体与国家、伦理与法律之间的三重断裂,特别是从道德与伦理既实现区分、又有机统一之中,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当下的道德现实警示我们,底线伦理正在呈现"后退"之势。同时,由于社会超速世俗化和市场化所致,却又"缺乏"信念伦理。若无坚实而清晰的信念伦理的支撑,底线伦理的"后退"就难以避免,最终也将无法维系和坚持。信念伦理是一种特殊的道德类型学,狭义的信念伦理是指在一般伦理领域内,与(传统的)美德伦理、规范伦理、现代分析伦理(或"元伦理学")相较而立的伦理(学)类型。它以信仰或信念为终极道德目的和最高行为规范,以道德或伦理的理想价值(或韦伯意义上的"目的性价值")为终极道德伦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借助于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想范型、道德先贤、道德典范或道德先进的范例化(examplification)或道德类型学(moral typology)研究,阐发、论证和确立一整套基本道德伦理规范和伦理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2.
李冬梅 《学海》2012,(3):155-159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虽然被阳明后学的学者们广为解读并阐释,但依然是作为一个道德形上学的概念而存在的,伦理学的内涵非常丰富。这主要表现在:良知主体的先天性、良知即道德至善和作为是非判断的伦理准则而存在。阳明后学这一"良知"思想的伦理学属性,在确保了良知作为道德主体之德性之根后,还决定了道德主体的道德实践与道德修养工夫必须依良知而行,"良知"是道德主体之道德行为之所以发生和能否发生的主宰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公民道德等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这需要从以儒家伦理文化中吸取资源。因为,从文化的角度看,道德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而新的道德也离不开历史的基础。然而,这种吸取是有条件的,一方面需要对儒家伦理进行精华与糟粕的辨析,另一方面,需要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时代特征,既厘清儒家伦理和公民道德之间的区别,又探寻两者的关联,在此前提下提炼可供吸取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君子公民”理论作为一种儒家现代化的“身份转型”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需要厘清其权利基础和道德边界,亦即正确处理权利与道德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辩护是:君子公民是道德主体与权利主体的双向互补,借鉴罗尔斯所刻画的两种道德能力,可以化解其双主体的内在冲突。一方面,君子公民的行动逻辑仍然基于权利主体,其基本行为规范与公民道德体系是相容的;另一方面,君子公民又是一个道德主体,他不局限于以权利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追求个人的美德与群体的共同善,通过道德自律寻求内在超越,从而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敬业”在我国古代《礼记·学记》中就以“敬业乐群”明确的提了出来。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敬业”是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道德,“奉献”为克己奉公、服务社会,助人为乐,造福于人类。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敬业”、“奉献”作为公民道德规范,用来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出公民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6.
泰州学派"下达伦理"是孔子"下学而上达"之语的变出,其意主要是指良知在日用道德实践中自然而真实的呈现。它展露为三个道德维度:道德实践主体的下移、圣凡一致的本质是道德平等、在百姓日用中展现道德作为。"下达伦理"是传统儒学中民学、乡学内涵的具体展开,拓宽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理论意域。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10月26—27日,由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暨"道德发展智库月"系列论坛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行。论坛组织了"伦理型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新中国70年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轨迹与文化规律"第二届长江学者智库论坛、"新中国70年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及其前沿理论"首届杰出青年学者智库论坛三大主题活动。来自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韩国和中国的两百多名学者与会,围绕"伦理道德"与"文化战略"两大关键词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8.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本性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因此,陆九渊"心即理"的命题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该拒斥"道德相对主义"这一称号,但必须承认道德具有相对性。道德总是特定文化中的道德。全球化不可能消弭多种文化的差异而发展出一种全球同质的文化。道德源自共同生活的需要和对理想生活的需要,而非源自任何逻辑。在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既有相对统一的公共道德,又有无法统一的、多样化的个人道德。良好社会秩序只能建立在公共道德和法制的基础上。公共道德的权威与法律的权威是互相依赖的。一个社会的道德与法律是否有权威,依赖于该社会有多少人有公德。  相似文献   

20.
赵浩 《道德与文明》2020,(3):158-160
2019年10月26日至27日东南大学举办了"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暨道德发展智库月系列论坛,此次论坛由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组委会、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一、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伦理型文化战略樊和平教授代表东大伦理团队作了题为"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伦理型文化战略"的成果发布,基于道德国情调查数据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