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旨在考察应对方式、元情绪在不同类型调节聚焦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调节聚焦量表、特质性元情绪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安徽省四所初高中89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调节聚焦、应对方式和元情绪能显著预测心理复原力。(2)促进聚焦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还能够通过元情绪、积极应对以及消极应对间接预测心理复原力。(3)防御聚焦能够通过消极应对、元情绪以及积极应对间接预测心理复原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元情绪与应对方式能够解释青少年调节聚焦与心理复原力关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不同复原类型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从困境或生活威胁性情境中维持身心功能健康的能力。为探讨不同复原类型中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人格差异,该研究使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大学生心理复原量表对165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复原力,性别、年级的主效应及其交互效应不显著;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可分为复原强型、中间型和弱型3类;3)在不同复原类型组贫困大学生中,预测心理复原力的特质和次级人格因子有所不同。心理复原的个体差异部分来自人格。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念冥想可调节个体的负性情绪、促进个体正性情绪,对于心身疾病具有显著的干预效用.正念冥想的再感知模型、正念应对模型、推动性上升螺旋模型以及正念情绪调节模型都强调了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正念冥想可促进左侧前额叶脑区激活增强,涉及的脑区主要包括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正念特质是通过改善前额叶对边缘系统反应的调节来实现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还有可能体现为通过冥想训练分离联结在一起的两种自我参照神经机制,从而加强体验性神经机制.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正念冥想训练还可以改变与情绪加工相关的大脑结构.进一步澄清冥想训练与大脑偏侧化的关系和不同类型被试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情绪加工与认知控制的脑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患者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是导致抑郁的一个主要认知因素, 是抑郁症的一个稳定特质。这种偏向与对负性情绪刺激自下而上的情绪加工增强有关, 表现为杏仁核和梭状回等脑区过度激活; 也与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功能不足有关, 表现为背外侧前额皮质、前扣带回等脑区活性不足。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抑郁症情绪加工与认知控制脑机制的一个理论假说, 即抑郁症的产生是由于抑郁症患者情绪加工脑区过度激活与认知控制脑区功能降低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恶性循环所介导。目前证明此理论假说在研究内容、研究材料、研究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内—外倾人格(即外倾性)是与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该特质不但影响人类的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还与焦虑、冲动等情绪—行为障碍的产生有密切关联。在以往研究中,外倾性与情绪健康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内—外倾人格对情绪事件易感性的影响,如外倾人格得分的增高伴随着对奖赏刺激更强的积极情绪反应水平。然而,上述联系也有可能是由于外倾性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情绪调节特点导致。因此,可通过系统操纵外倾性人格因素与情绪调节方式,从外倾性人格特质对情绪调节方式及调节效果影响的角度,深入探讨外倾性和人类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拟综合使用行为调查与生理测量、EEG/ERP 与 fMRI 手段,开展如下三个层面的研究工作:1)情绪调节问卷的编制及内、外倾人群情绪调节策略的比较研究;2)外倾性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及其脑机制研究,探讨认知情绪调节的生理变化、时间进程及神经基础与内—外倾人格的关系;3)情绪稳定性不同的内、外倾人群其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脑机制研究。通过上述系列研究,深化对情绪与人格关系的认识,从而为心理健康的维护,情绪障碍的治疗及相关疗法的开发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韩黎  张妍  郑涌 《心理学探新》2012,32(3):195-198
随着对个体心理复原力研究不断深入,文化作为影响个体心理复原力的重要因素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者在厘清文化与复原力之间的关系后,尝试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文化精神引入到个体心理复原力发展的过程中,为个体心理复原力的研究贡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具有高度共病性,但迄今尚无成熟理论能够阐释二者共病的神经心理机制。对慢性痛与抑郁的脑机制研究提示,慢性痛和抑郁常常涉及到相似的情绪脑区活动的异常改变;与此相对应的是,行为学研究发现,疼痛患者与抑郁患者在加工疼痛或抑郁相关信息时表现出了模式相似的认知情绪偏差(CAB)。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趋于一致,指出慢性痛和抑郁共有的情绪通路异常变化可能导致了相似的信息加工异常,是二者共病的神经心理基础,而认知情绪偏差则在行为上反映了这种变化,并且很可能是共病发生、发展及维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创伤后心理复原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复原是个体在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后仍然能回复到良好适应状况的现象。对心理复原生理机制的研究存在两种研究取向:或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或从发展结果的角度。创伤记忆的抑制、大脑的可塑性、神经生物的调节以及基因、气质、情绪调节、认知过程、早期经验等保护因子的影响机制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最后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使用认知神经科学手段探讨情绪调节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是情绪调节脑电研究中的一个典型成分,在不同的时间窗中分析LPP的波幅的变化及其优势激活脑区的迁移能够反映情绪调节加工过程中个体由对情绪刺激的感知到相应的认知调控过程的转变。LPP的时间-空间迁移模式被应用于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揭示从童年到青少年再到成年期个体情绪的潜在神经机制。研究者关注幼儿期、童年期、青少期、成人期个体在情绪调节加工过程中LPP波幅的变化及其时间-空间迁移模式特征,把不同年龄段个体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与其大脑关键脑区(主要是前额叶)发育状况进行联系,为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主题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LPP在异常发展研究中应用,关注大脑发育与激素变化对LPP变化的影响,并加强对LPP调节效应的个体差异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20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积极情感量表(PA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进行了为期9周的追踪测查,考察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特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心理韧性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积极情绪可以预测9周后的心理韧性;(3)心理韧性可以预测幸福感,积极情绪在该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Fredrickson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激活行动、扩展认知、建设资源和缓解压力的功能.但是积极情绪是否是心理弹性到压力适应的中介变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该研究让37名女大学生先完成中国情感量表和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然后进行压力情境实验,通过生理多导仪记录实验前后压力下的生理反应,以压力下的生理恢复时间作为压力适应的指标.最后通过中介检验程序分析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到压力适应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压力下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与生理恢复指标显著相关(r=-0.75,p<0.001);(2)当心理弹性和积极情绪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积极情绪对压力适应的预测显著,心理弹性对生理恢复指标的预测下降,但是依然显著(r=-0.62,p<0.001).结论: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Resilience represents coping with adversity and is in line with a more positive paradigm for viewing responses to adversity. Most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resilience as coping—a state-based response to adversity. However, a competing hypothesis views resilience or resiliency as a trait that exists across time and types of adversity. We tested undergraduates enrolled in social work classes at a large southern university at two time periods during a single semester using measures of adversity,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and trait-based resiliency. Consistent with the trait-based resiliency, and in contrast to state-based resilience, resiliency scores were not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adversity at both testing points but were with positive affect, and resiliency scores remained the same over time despite adversity variations. There was no gender or ethnic group difference in resilience scores. Black/African American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less negative affect and more positive affect than White/Caucasians.  相似文献   

14.
The regulation of emotions is essential in everyday life.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regulation of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Our discussion focuses on strategies aimed at maintaining and increasing experiences of positive emotions. 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strategies for well-being, and suggest that cultivating positive emotions may be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building resilience to stressful events. Then, we explore possible mechanisms that link positive emotions to coping for resilient people, with a focus 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positive emotions while coping.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alternative models and proposing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work on pos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resilience.  相似文献   

15.
结合体验采样法和问卷法,分别考察了从252名上海高校大学生中甄别出的100名高、中、低心理弹性者在日常情绪状态和情绪复杂性、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差异态势。结果发现,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1)在日常情绪状态上存在差异。高心理弹性组积极情绪的总分、强度和频率都显著高于低弹性组;高心理弹性组的积极情绪在日常情绪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显著大于中、低弹性组。(2)在情绪复杂性的4个维度有不一致的表现。高心理弹性组拥有更高的积极情绪细腻度,3组在其他维度上没有发现差异。(3)积极情绪调节中,高心理弹性组多采用宣泄而少用抑制策略;消极情绪调节中,低心理弹性组多采用认知重视调节。这提示,积极情绪是与个体适应发展密切相关的内部因素,也是促进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觉察对心理弹性有重要影响。针对情绪觉察与调节的指导训练有望提升个体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6.
Reappraisal is thought to be an adap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and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ndividuals who habitually reappraise report more positive patterns of affect overall. However, some experiment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a greater tendency to reappraise can exacerbate stress response, and it is unclear whether reappraisal confers resilience or exacerbates response to naturally occurring stressors.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reappraisal prospectively moder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stressors and daily negative mood measured over 14 days. Participants (n = 236) completed a measure of reappraisal at baseline, before completing daily online entries of stress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multilevel modelling. Results suggested that reappraisal moder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and negative mood, such that higher levels of reappraisal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levels of negative mood in response to stress. Moreover, higher reappraisal was also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levels of daily negative mood and higher levels of positive moo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igher reappraisal may confer resilience to stress. Copyright © 2016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7.
对982名大学生的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元情绪及心理弹性进行测查,考察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依恋、情绪调节与元情绪均能显著预测心理弹性;(2)依恋焦虑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3)依恋回避不但直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还会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情绪调节策略和元情绪能够解释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以639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自尊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认知重评既直接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又能通过自尊和心理弹性及自尊→心理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2)表达抑制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直接预测不显著,但通过负向预测自尊和心理弹性及自尊→心理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张敏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3,36(2):378-382
研究以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验和实验的方法考察了情绪弹性和性别变量对青少年在四类负性情绪事件性质的判断偏向上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情绪弹性对青少年加工负性情绪事件信息时的判断偏向产生一定影响,低情绪弹性个体在面对与一般生活情境相关的负性情绪事件时,更倾向于从消极方面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判断。(2)性别对青少年加工负性情绪事件信息时的判断偏向不产生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情绪调节量表(E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幸福感指数量表(IWB)对4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正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正念、重新评价、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重新评价和心理弹性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在正念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一方面,正念可以通过促进心理弹性提升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正念不能直接通过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提升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念→重新评价→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