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实验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纵注视点上字、词消失单元和呈现时间,探讨字词视觉呈现、字词识别加工对中文阅读眼动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严重影响总阅读时间,其中单字消失、单词消失与双字消失对阅读效率的影响没有差别;各消失条件都导致较多回视次数;相对于其他消失条件,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导致较多的再注视词数。(2)12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不影响总阅读时间,但会通过取消部分眼跳的方式导致注视持续时间的增加,字消失单元(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迫使读者取消部分词内再注视眼跳。综合两种延迟时间下各消失文本的数据可见,字识别和词汇识别相互影响,词在中文阅读的词内再注视眼跳选择目标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眼动随动显示技术操作注视点右侧文字的掩蔽范围和掩蔽单元,考察中文阅读的预视效应和词切分现象。研究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以词为单元掩蔽注视点右侧的文字,发现词 n 右侧文本掩蔽(条件1)、词n+1右侧文本掩蔽(条件2)和词n+1掩蔽(条件3)均显著影响总阅读时间。其中,条件2剥夺了词n+1以右文字的预视加工,同时提供了词n+1的右侧边界线索,结果导致总阅读时间增加,并减少基于单词的平均凝视时间和再注视概率。实验二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处理方式,以不提供词边界的双字为单元掩蔽注视点右侧文字,结果发现掩蔽条件对阅读的影响程度甚于实验一,条件2基于词的平均凝视时间显著高于控制条件。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可见,中文读者能够切分出注视点右侧的第一个词汇,并以词为单元识别词n和词n+1处的汉字,在注视词n的时间内可加工到词n+2处的文字。  相似文献   

3.
采用两项消失文本实验考察中文阅读中眼跳选择目标的策略问题.实验一操控注视词(词n)上不同位置汉字的呈现与消失情况,结果发现无论单字消失条件(注视字消失、非注视字消失)还是单词消失条件,三种消失条件对再注视概率的影响程度相同,说明词内再注视眼跳选择目标的基本依据单元是整个视觉词汇.实验二操控词n+1处汉字的呈现与消失情况,结果发现只有词n+1消失条件的跳读概率大于控制条件,词n+1消失条件下的相邻词间眼跳数量小于控制条件,词n+1内单个汉字的消失(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条件都不影响跳读概率和相邻词间眼跳数量,说明相邻词间眼跳选择目标的基本依据单元是汉字.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字词加工在眼跳目标选择环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消失文本范式,考察在中文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右侧词对阅读的影响。实验一发现,若读者所注视的双字词及其右侧词在80ms后同时消失,则会对其正常阅读产生干扰。实验二排除了当前注视词消失可能存在的效应,即让右侧词在80ms后单独消失,结果仍发现会干扰正常阅读。另外,在两个实验中均发现了显著的词频效应。这些结果不仅支持眼动的认知控制模型,还证实注视点右侧词的加工对顺利阅读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通过两项消失文本实验考察中文阅读中的词内再注视眼跳和相邻词间眼跳发动的时间进程。实验一操控字/词消失的延迟时间考察词内再注视眼跳发动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以词为消失单元的消失文本(词n消失)和两项以字为消失单元的消失文本(词n上两个汉字分别消失)随着延迟时间增加,其再注视概率的变化模式不尽相同。实验二考察相邻词间眼跳发动的时间进程发现,以词为消失单元的消失文本(词n+1消失)和两项以字为消失单元的消失文本(词n+1中两个汉字分别消失)随着延迟时间增加,跳读概率的变化模式也不尽相同。综合两个实验结果表明,中文阅读中存在以词和以字为目标选择单元的两种眼跳策略。  相似文献   

6.
副中央凹文本对阅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察读者在注视何时起对其加工有助于解决阅读中词汇加工方式的理论问题,当前研究结果存在很大争论。本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纵词n-1和n+1的呈现时间(0m/40ms),考察读者加工两侧副中央凹信息的时程。结果发现,相比0ms,在注视早期40ms内,词n+1的呈现能够显著促进阅读加工,而词n-1未对阅读产生影响,表明右侧副中央凹信息的加工发生在注视早期,而左侧则未发生在该早期阶段。结果支持阅读眼动控制的并列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应用EyelinkⅡ眼动仪,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操纵注视点左侧文本被掩蔽词汇的范围,考察中文阅读过程中词汇加工的认知滞后效应。结果发现:掩蔽词n以左的文本可严重影响被试的总阅读时间;掩蔽词n-1以左文本则不影响被试的总阅读时间。结果表明,相对于注视位置,中文阅读的认知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移动窗口范式,以双字词为掩蔽单元,探究了聋生中文阅读知觉广度与词汇加工特点。结果发现:(1)聋生阅读知觉广度的左侧范围在1个双字词之外,右侧范围为1个双字词,健听读者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双字词至右侧1个双字词的范围,可见聋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在范围大小和对称性上不同于健听读者;(2)提示注视点右侧词汇边界的移动窗口在平均注视时间、向右眼跳幅度上以相同趋势影响两组读者,但对两组读者注视次数、回视次数的影响模式不同。由此可见,聋生读者阅读知觉广度及词汇加工有其独特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 通过分析动态协助或干扰词切分对阅读过程的影响, 考察汉语阅读过程中词切分的位置与数量。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通过改变注视点附近词语的颜色来促进词汇的加工进程, 发现协助词n+1切分可改变被试的眼动模式, 说明至少加工词n+1可导致词切分效果; 实验二以类似方法干扰相应的词汇加工进程, 发现在某些实验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模式朝相反方向变化, 表明实验一结果并非由外源注意转移引起。综合分析两个实验中各种条件下首次注视概率分布、再注视时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单一注视时间的差异, 得出以下结论:在汉语阅读中存在两种词切分现象, 一种由加工词n+1引起, 另一种由加工词n引起。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考察中文阅读预视加工中的词汇加工问题。前三项实验发现,剥夺预视加工的掩蔽条件、正确提示词n+1右侧边界的掩蔽条件以及不能提示词n+1右侧边界的掩蔽条件都不影响词频效应,说明中文读者对词n+1处文字的预视加工达不到词汇水平。实验4考察剥夺预视加工的掩蔽条件、提示词n+1右侧边界的掩蔽条件对预测性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剥夺预视加工完全消除预测性效应,提示词n+1右侧边界则减少预测性效应,说明对词汇的预期加工是中文读者切分词n+1的参考线索。综合4项实验结果可知,中文读者较难通过自下而上的文字识别切分词n+1,自上而下的词汇预期则是切分词n+1的加工形式。  相似文献   

11.
The goal of our study was to localize the source of the stronger Stroop interference effect found in morphosyllabic readers as compared with alphabetic readers. Twenty-three Chinese and 24 Germa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tested in a Stroop paradigm with the following stimuli: color patches, colorneutral words (e.g.,friend printed in yellow), incongruent color-associated words (e.g.,blood printed in blue), and incongruent color words (e.g.,yellow printed in blue). Results revealed no differences in German and Chinese students’ response times to color patches. Chinese participants, however, showed longer color naming latencies for neutral words as well as for color words and color-related words. No differences between German and Chinese participants were found when print color latencies for neutral words were subtracted from print color latencies for color words and color-related words. This result does not support theories which suggest that for morphosyllabic readers there is a direct route from orthography to the semantics of a word. We rather argue, with reference to dual route models of reading, that access from print to phonology is faster for morphosyllabic than for alphabetic readers, and therefore interference caused by conflicting phonologies of color name and written word will be stronger in Chinese readers than in German readers.  相似文献   

12.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 选取阅读障碍儿童及与其年龄相同、阅读能力水平相同的儿童为被试, 要求他们阅读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句子。结果发现, 在阅读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句子时, 阅读障碍儿童与年龄匹配组和能力匹配组儿童一样, 单次注视时往往将首次注视定位于词的中心, 多次注视时首次注视往往落在词的开头; 当首次注视落在词的开头时再注视该词的概率增加, 而且再注视往往落在词的结尾部分。我们认为, 中国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的是“战略-战术”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5.
并列和偏正结构双字合成词的注视位置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 选取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两种类型的目标词, 要求大学生被试阅读包含有目标词的句子, 以探讨两种双字合成词的注视位置效应。结果发现:在阅读并列和偏正结构的目标词时, 单次注视条件下读者往往将首次注视定位于词的中心位置, 多次注视时首次注视往往落在词的开端部分; 当首次注视落在词的开端时再注视该词的概率增加, 而且再注视往往落在词的结尾部分。结果提示:在单次注视条件下存在偏向注视位置; 双字合成词结构不影响偏向和最佳注视位置; 研究结果支持“战略-战术”模型。  相似文献   

16.
17.
汉字词和图片命名与分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燕红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9,41(2):114-126
采用命名与分类任务考察了汉字词和图片命名与分类的特点,揭示义符在汉字词和图片命名与分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汉字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与拼音文字的词和图片的命名和分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汉字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具有不对称性:汉字词的命名快于汉字词的分类,图片的分类快于图片的命名。义符对于汉字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对汉字词的加工有重要影响,对图片的加工无影响;对汉字词的分类有重要影响,对汉字词的命名无影响。被试对有标示类别的义符的词的分类显著快于对无标示类别的义符的词的分类,甚至快于对图片的分类。所以如此,与汉字词的结构特点有关。汉字形声字多用义符来标记事物的类别,提供了重要的类别信息。根据上述结果,作者构建了汉字词和图片认知加工的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8.
19.
词切分对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以72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个实验来探讨词切分对初学者汉语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一设置四种空格呈现条件:正常的无空格条件、字间空格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字、词或非词的边界,使不同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实验三进一步操纵了学生的阅读技能。结果发现三个实验的结果趋势是一致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在阅读有词间空格的文本和正常的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尽管词切分文本对阅读技能高和阅读技能低的学生来说一样容易,但非词空格呈现条件会对阅读技能低的学生产生更大的干扰作用。阅读技能低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依赖于文本的低水平视觉线索。文章最后讨论了词切分对建构中文阅读眼动控制模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采用Eye Link 2000眼动仪,选取60个歧义短语,要求大学生被试阅读包含有歧义短语的句子。句子的呈现设置了四种条件:正常无阴影、词间阴影、歧义阴影和字间阴影,以探讨词边界信息是否影响读者阅读歧义短语时的注视位置效应。结果发现:读者对歧义短语的首次注视位置在四种条件下基本一致;词边界信息影响读者对歧义短语的再注视概率。结果表明,词边界信息对歧义短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眼跳行动(即"where")的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