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是一致的。首先,每一代人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上一代人实践的结果,这是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实践“定格”。其次,从实践本体的纵向发展看,它虽然是主体的运动形式,却又是不依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再次,从实践的必然(规律性)与自由(发现和利用规律)的关系看,二者在同一个实践的主客体关系中,具有统一性。实践唯物主义的“物”正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概括为历史决定论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如下优点:第一,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本体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它把历史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关系(社会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要确证实践本体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研究必须微观化和现实化。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场”(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概念引进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研究中,便可转生出“社会实践场”范畴——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建构作用和主体共振所产生的客观效应整体,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实践作用场。显然,实践唯物主义把社会存在的活的本体视为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把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虚化为抽象的主体行为,而是落实在主体行为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存在上。它既从根本上摆脱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的阴影,也避免了重新滑向唯心史观的主体精神引导论。社会实践场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框架中重要基础范畴,第一,它表征了人  相似文献   

3.
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已全面展开,对本体论的研究是其热点之一,现将目前讨论的基本情况汇综于下。持“物质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者认为,社会历史领域的本体是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实践不能作为自然的本体,也不能作为社会的本体。马克思把实践引进本体论,着眼点在于人的实践和外部自然界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没有用实践把物质从本体论中排除出去。马克思的哲学本体,是一种以外部自然界为物质前提,以人类的实践为基础,两者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所谓实践功能度,是指人类社会主体总行为结构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功能运转机制,具体地说,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实践活动的特定有序性,即在什么程度上能动地改变、支配对象和自己的能力标定点。实践功能度是实践唯物主义功能特质的关键质点,它是我们建构哲学新框架的极重要的逻辑规定。首先,实践功能度是一种客观的主体创造能力的尺度。它是社会实践历史能力发展的客观标尺,具有客观性,它又是人的创造力的历史尺度、通道和透镜。  相似文献   

5.
广松涉以海德格尔式术语"历史-之中-存在"来阐明马克思"人"的概念。在这一视域中,人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具有特定生产方式的经济社会的规定性,阶级觉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条件和前提。在总体上,广松涉强调,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的现实个人乃是处在特定历史关系中改造世界的联合起来的个人,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中,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即自由王国)。在现代社会,人类解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自觉的联合打破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象化结构。基于此,作为历史发展客观趋势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与作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就获得了统一。这种解读对我们坚持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理解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日丹诺夫的《在关于亚历山大洛夫著〈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对我们的哲学史研究工作是起了影响的。日丹诺夫在发言中批评了亚历山大洛夫的哲学史定义——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发展的历史,而提出他自己的哲学史定义——“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底胚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现在进行的讨论中,我们有些同志主张哲学史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另外,有些同志还是坚持哲学史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实践唯物主义能否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总体改革的方向?笔者对此持肯定态度。可是,讨论应该在深一层的逻辑上展开。对此,我提出几点看法: 首先,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基础。在1845年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格式塔转换中,历史的总体社会实践范畴是作为新的哲学“本体”规定被提出的,这是马克思旧哲学本体论(人学异化史观)的解构后新的逻辑思路之基石。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维柯的历史原则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指出了维柯的历史原则即《新科学》的原则,是“普遍历史”或“世界通史”。“新科学”的意义首先是一种哲学原则。在哲学史上它意味着哲学方向上的原则差别,以及哲学“精神”的差别。在哲学理论上则意味着革命性的变革。维柯的历史原则在德国古典哲学上的重大后果是,逻辑学的革命性改造。其意义需要在康德肇始的哲学变革中去估价。黑格尔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完成了由维柯首先提出并加以阐述的近代意义上的“普遍历史”或“世界历史”的概念,使维柯的诗性智慧变为精神环节,改变了历史的观念,重新规范了逻辑的基础,体现出一种深厚的历史感。然而,只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消除了上述历史原则虚妄的一面。马克思的历史原则乃是“客观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历史的逻辑。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以历史为原则的唯物主义,而不仅仅是以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那种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推广”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实践唯物主义首先考察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思维方式上的这一根本变革,使哲学扬弃了传统的心、物两极对立模式,哲学的出发点也从抽象的物质或精神而转变为现实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说,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主体哲学。另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它高扬了革命实践在改变现存世界和克服异化现象中的积极意义。就此而言,它又是一种革命批判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旧唯物主义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及其周围的感性客体是物质的。这只是自然的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基础和本质,不是旧唯物主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历史”的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唯物主义”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一场“世界观”革命,还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历史理论,从而实现了一场“历史观”革命?这个问题表明,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阐释中,隐含着两条不同的解释路径和两种不同的解释原则:一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路径,一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路径。这两条不同的解释路径和两种不同的解释原则,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和阐释马…  相似文献   

12.
实践范畴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唯物主义是现代的新形态的唯物主义,由于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理解不同,因而导致在逻辑起点、逻辑建构原则和哲学的重点等几方面的不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是人类以主体地位来改造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它是整个哲学的起点和总体性范畴。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其内在发生和运转的机制。这种机制一是建立在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的客观物质交往的基础之上;二是这种交往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实践的结构制约下有序地发生和造成客观总体化的。这两点内容即可用社会实践整合这个范畴来准确地表达。整合即是指整体契合。实践整合指的是人类社会总体行为在一定实践格局的制约下所发生的客观的自我有序促动。人类个体的活动在历史过程中呈现整体类化现象,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规律自发地发生作用实现社会整体的自我调控。作为个人活动前提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客观的活动结构,这种客观的活动结构又是前人在实践活动中由主客体的双向建构内化和积淀下来的。  相似文献   

14.
婚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但就其科学含意而言,那不过就是指两性之间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类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正是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才得以实现的。按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就是人本身的生产关系,即生产人的生产关系。它也象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一样,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因此,它也是一种历史地按其自身发展规律运动变化着的社会现象。这正是人类的自身生产与一切动物的种的繁衍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与“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认为,“马克思及其哲学所关注”、所研究的只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存感性世界”,不研究“人之外的世界”。“实践本体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提法本身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实践的唯物主义”即“社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自己也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以下  相似文献   

16.
分歧在于对实践的不同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是立足于唯物主义来谈论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的。实践不是本体,而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存在形式,物质和实践的关系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人化自然”的“人化”无非是改变或改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非人化自然才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重点。实践有积极、进步和消极、反动的两重作用;实践本体论是对实践作用的夸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哲学界就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关系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的情况作一介绍。一、在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关系问题上如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是要强调追究支配人们行动起来的动机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寻找人们有意识活动背后的更深刻的物质原因。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必然性所展开的客观联系的链条是: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需要和人们的利益→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人们的行  相似文献   

18.
传统形而上学经历了对象性形而上学和主体性形而上学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形而上学奠基在无限性"本体"之上,陷入了以"无限性本体"统治现实生活的"有限性世界"的困境之中,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采取了三种消解路径:消解传统形而上学"虚幻人"的观念,关照现实人的需要;立足于现实社会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预设的"理想性";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本体"的认知方式,重建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马克思在消解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过程中构筑了社会形态的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日益重要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虚拟实践之所以可能,在于现实的人的超本性。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活动;但在活动主体、中介与客体以及功能上都有明显区别。作为人类新型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的出现引起了人类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领域的巨大变革,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时代问题。只有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对这些问题给以科学解答,才能引导虚拟实践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概念表明,它内含一种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范式。由于这些概念与方法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辨的、有关人类社会发展宏观趋势的学说,更是一门基于科学方法的历史科学。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的方法,研究作为有机体的人类社会核心要素的内在冲突,揭示出人类社会独特历史发展过程的秘密,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不是建立在单纯思辨的历史哲学意义上,而是建立在其基于社会整体观的规律性范式和重于实证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上,因而有着现实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