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的标题系因《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 1期董志强先生《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一文而起。笔者认为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和思想魅力 ,同时也容易引起明显的误解。对误解的澄清 ,特别需要重视如下三点 :( 1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活动的整体旨趣中把握这一概念 ,将其视为语言批判方法中的一员、思想链条中的一环 ,放弃“家族相似观”是一种普遍的概念理论的看法 ;( 2 )必须从语言活动观 (语言游戏观 )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概念 ,坚决放弃指称论的视角 ;( 3) (至少 )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 (familyresemblance)的“语言游戏”观 ,以此来否定和消解传统哲学中的“本质主义”。维氏的这一理论影响极为广泛 ,并被奉为是对形而上学教条的重大理论突破。然而本人认为 ,“家族相似”理论不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 ,其中包含着内在的逻辑谬误。如果我们沿着维氏的思维方式走下去 ,否定事物之间客观的共同性关系的存在 ,必然会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沼。事实上 ,当下盛行的与维氏之家族相似理论具有实质一致性的各种相对主义 ,已经表现出其内在的和根底上的虚无主义气息。因此 ,如果说家…  相似文献   

3.
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和冯友兰、金岳霖的回应郁振华自《逻辑哲学论》传入中国以来,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绍述研究不可谓少,但真正能立足民族的哲学传统和自己的哲学立场作出创造性回应的却属凤毛麟角,冯友兰、金岳霖紧扣《逻辑哲学论》一书的主旨,对“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成为这种创造性回应的典范。§1维特根斯坦:可说的和不可说的在《逻辑哲学论》的自序中,维特根斯坦开宗明义地说:“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概括如下:凡是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  相似文献   

4.
梁小岚 《哲学分析》2024,(1):48-58+196
“面相观看”问题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同样包含着一种“面相观看”的维度,即对于模棱两可式的图画——奈克方块的研究。为此,维特根斯坦给出了看到“两个不同事实”的解答。以“投影规则”的角度重新解读奈克方块问题,去展示《逻辑哲学论》中的投影规则如何在中期哲学的探索中转变为更为普遍的投影概念。此概念在维特根斯坦中后期哲学中对“面相观看”的讨论举足轻重。因此,对作为一座桥梁的“投影规则”如何连接起《逻辑哲学论》中的奈克方块问题与“面相观看”问题的分析,可以看作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存在连续性的内在例证。  相似文献   

5.
“哲学逻辑”词义探源和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逻辑”词义探源和辨析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当年,奥格登(G.K.Ogden)在把维特根斯坦的大著《逻辑哲学论》译为英文时,曾拟采用《哲学逻辑》(Philosophicallogic)这个书名,为此征询维特根斯坦的意见。维氏的答复是:“……哲学逻...  相似文献   

6.
“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这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之后,《逻辑哲学论》就保持了沉默。但研究者不可能保持沉默,而必须说明“不可说”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持沉默。当然,经过研究者的爬梳剔抉、精心阐释,在汗牛充栋的研究文献面前,“不可说”的东西已然露出了各式各样的“真面目”。本文试图给出另外一种诠释方案,期望在维特根斯坦与哲学传统的关联中诠释其思想的可扩展性。一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严格限定了“可说”之“说”的内涵:(1)只有判断或命题才可能对世界有所言说;(2)命题而非概念或名…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术界有关《逻辑哲学论》的介绍已为数可观,维特根斯坦研究成了又一“热点”。不少青年学者凭借外语方面一技之长率先引进维氏之说,从之者竞相传抄,颇有“生吞活剥”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拾人牙慧为本,以著书“立说”为荣,已成为今日某些学术领域的~种时髦“景观”。在这种情势下,有必要对维特根斯坦作些认真的研究。朱文论涉《逻辑哲学论》的主体问题,并非侈言“救弊”,而只是对这个重要概念作一些探讨。主体(subject)、形而上学主体(metaphysicalsubject)或我(I)这个概念是《逻辑哲学论》中许多令人困惑的概念之…  相似文献   

8.
“思想”是《逻辑哲学论》中一个很重要但又很不清晰的概念;维特根斯坦本人,以及常见的哲学文献,都没有为此概念提供清晰可把握的解说。如何准确理解这一概念,仍然是诠释《逻辑哲学论》需要克服的困难。首先,论文从《逻辑哲学论》提供的直接文本依据出发,立足于“思想的本质是逻辑”这个较通行的解读,对青年维特根斯坦关于“思想”的主要论题作学理上的梳理;其次,以维特根斯坦致罗素的信件为线索,论文尝试收集一些间接证据,讨论将“思想”解读为心理对象的可能性,并阐明这一解读会产生的一些困难;再次,基于一些认识论上的理由,论文建议:对“思想”概念作逻辑主义解读更契合《逻辑哲学论》的文本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提出了与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迥然相异的语言意义观和一系列新概念,如意义即用法、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等等,这方面的材料在我国陆续地有所介绍,人们可能比较熟悉.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还用了很大篇幅讨论遵守规则(follow rules)和私人语言(pri-vate language)问题,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似不多见.在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争论成了长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学者之多,讨论的时间之长,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之多,在当代都是少见的.为了帮助国内读者详细了解有关情况,下面仅就目前能掌握的资料,大致依时间顺序把问题的提出、争论的展开和研究的发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反对“先天的”即是“必然的”①,认为存在着“先天的(apriori)偶然真理”,并发挥了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SO节关于巴黎米尺的一段说法来予以证明②。然而克里普克的“先天的偶然真理”却并非真正地是一个“先天的”同时又是“偶然的”真理。本文旨在通过对巴黎米尺作为一米标准的详细分析来揭示克里普党的错误,指出他并没有像他所声称的那样否定先天的即是必然的这一说法。1.“先天的偶然真理”是什么意思克里普克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这段话:“有一个东西,人们既不能说它…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讨论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涉及“意义、命题、理解、逻辑”这些概念,还涉及“数学基础、意识状态”这样的问题。本文将集中关注它对理解与私人语言的讨论,并希望能够以此说明晚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问题。一、命题的一般形式与意义的一般可能性《哲学研究》首先包含着对其作者早期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一种批判,但作者还是要我们将这两部著作放在一起阅读(见P.X)。为了能够理解晚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12.
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有一些涉及意向性问题的论述。我读它们的时候,总觉得它们是有所针对性的,像是针对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最近阅读新近出版的《维特根斯坦的声音:维也纳团体,维特根斯坦和魏斯曼》(The Voices ofWittgenstein:The Vienna Circle,Ludwig Witt-genstein and Friedrich Waismann)(以下简称《维特根斯坦的声音》)时,这一猜想得到某种程度的证实。在《维特根斯坦的声音》中,尤其是其中的“心理学的概念”一章,对布伦塔诺及其意向性的概念,对“意图”、“期待”、“打算”、“相信”等与意向性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题:“世界是事实的总和”(维特根斯坦,1.1。下引只注序号)①;得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7);而他在论述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世界———事实———思想———句子———真值函项———句子的普遍形式(参见王路)②。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解释,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而语言是由句子构成的。语言与世界相对应,句子与事实相对应,句子之间的关系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相对应。句子之间有逻辑关系,维特根斯坦揭示了这种关系,同时说明它们在世界中是可显示的,却不是可说的。…  相似文献   

14.
库恩范式学说的哲理依据是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和语言游戏说.由此才能理解库恩讲的竞争范式之间“不可公度性”的不可避免,并看出他前后期思想的连续性.“语言游戏”中的“游戏”意味着:一个语言活动总在参与着此语言表达的意义构成,所以“语词运用”总走在“遵守规则”之前.家族相似出自家族的生活形式,而这种生活形式也正是一种范式,但却是柔性的范式,即在保持家族共同体的结构一致性的同时,还能够读解与之不可公度的其他范式并与之交流的原范式.儒家文化是一种高深的家族范式,将家族范式中隐含的范式间性和文化间性发扬光大,由此而赋予中国古代文化以独特的风貌.库恩和维特根斯坦关于亲缘相似性(Ahn-lichkeiten)的学说能够提供理解这种柔性范式的一条哲理线索.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唯我论是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前期哲学的“本质特征”。的确,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不仅有助于全面地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而且,只有正确地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才可以认识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在本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变中的巨大作用和它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欣提卡主张,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指称观与新指称理论高度相似,进而暗示新指称理论存在着重要理论缺陷。通过批判性地考察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指称观和分析《逻辑哲学论》中的名称和对象之关系,本文指出前期维特根斯坦与新指称理论迥然有别,从而对欣提卡的哲学问题给出了答复。通过对《哲学研究》中关于直接指称表达式讨论的分析,本文指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指示词和专名的性质作出了区分,其指称关系主张具有消去论特征。本文还进一步批评了那种认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是指称的描述主义者的流行观点,并指出语境原则是贯穿前后期维特根斯坦指称论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原初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由《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图像论"转变为"游戏说";绝对的本质转变为家族相似性;理想的执迷转变为心灵的平静。三大转变可以看出:后期维特根斯坦主张一种治疗型的哲学,从意义、理智及心灵领域治疗了简单性、绝对化、理想式的传统观念。维特根斯坦所治疗的也是人文医学所批判的,人文医学放弃了简单性,看到人的复杂性;摒弃了医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论断,注重多样化。治疗型哲学和人文医学都根植于生活,以人为中心,没有理想的本质。治疗型哲学有利于人文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构建。  相似文献   

19.
一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哲学的代表作《哲学研究》中 ,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说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语言哲学 ,“语言游戏”这一概念据说来自维特根斯坦有一次经过一个球场 ,看到那里正在进行足球比赛 ,受到启发 ,突然产生一个思想 :在语言中我们是在用语词进行游戏。这个故事表明 ,把语言与游戏类比的实质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活动 ;但是游戏的参与者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语言游戏”说概括为以下 4点 :1 .语言是人的一种活动 ,它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维特根斯坦说 :“‘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 ,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  相似文献   

20.
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大学,立刻就写下了许多标志着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的哲学笔记。从他身前唯一发表的论文《关于逻辑形式的一些评论》;到身后从同时期的手稿中整理编撰出的《哲学评论》;以及由魏斯曼所记录下的,维特根斯坦与石里克所在的维也纳小组成员间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足以刻画这种转变的重要线索。其中之一就是由颜色排斥问题的思考开始,他逐渐改变了自己在《逻辑哲学论》中对基本命题的看法,并进而放弃以真值函项结构的分析来揭示命题的一般形式。在这一时期的思考中,他并没有一下子就放弃《逻辑哲学论》中的基本观点,而是努力调整措辞,引入了新的看法,以容许基本命题可能互不相容的情况。这种努力迫使他最终不得不承认,存在着作为“不完全图像”的基本命题。修正对基本命题的看法,是1930年代的维特根斯坦做出的主要改变之一。既标志着他与自己早期思想之间的首次交锋,也为日后在《哲学研究》中与《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再度对峙做好了准备。本文试着回顾这一思想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